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省乐安县近出土《宋洪氏墓记》石一通。墓志的主人虽只是操持家务的普通女性,但出身于宋代以孝悌著称的名门,其曾祖父洪刍又是列名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宋洪氏墓记》凡21行,满行21字。额有"宋洪氏墓记"篆文,志文楷书。墓志全文如下(见图): 宋洪氏墓记恕室洪氏讳觉顺,其家自五季离乱,由丹阳徙南康之建昌,遂为邑人。族大而衍,孝友辑睦,六世不异爨。皇朝至道中,有讳  相似文献   

2.
<正>汉武帝平南越乱后,揭阳县(今广东潮汕地区)为南海郡辖下六县之一,王莽时更名南海亭,东汉复名揭阳县,仍隶南海郡。三国西晋时期,揭阳县隶属关系却不甚清晰。《三国志》无地理志,而《晋书》卷15《地理志下》载南海郡统县六,"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平夷。"独缺揭阳县,南海郡北邻之南康郡却辖有"揭阳县",故后世多误以为揭阳县其时隶属于南康郡。今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南海郡"条下按语称:"揭阳县吴时似废,"给这一问题留下了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洪秀全家族婚育状况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崇筼 《史学月刊》2002,(5):108-115
《洪氏宗谱》是一部与洪秀全有关的族谱。利用族谱对洪氏家族婚育状况作定量分析和研究,不仅对洪氏家族的婚育状况有一定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我国传统社会婚育状况的研究和认识。内容涉及平均世代间隔、婚配率、有子率、有子数量构成比率、人口变动分析和早婚早育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从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分析,《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就是见于中国史书的居住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秽人,与肃慎系民族以及沃沮人都没有任何关系。新罗、百济将高句丽控制下的秽人称为"貊"并习惯译写为"靺鞨",金富轼不察,照录进《三国史记》,才引发了后人理解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孙吴扬州曾一度置废古鄣郡 ①,前人在对三国疆域沿革的研究中于此均失考。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七考有废云阳郡 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卷七考有废临川郡 ③、废东安郡 ④、废彭泽郡 ⑤。钱大昕及吴增仅所考孙吴扬州四个废郡均见载于《三国志·吴志》 ,废古鄣郡未见载于《三国志》 ,故失考。《三国志》无地理志 ,孙吴废故鄣郡线索袅袅 ,然两宋地理总志及方志所引南朝地志述及古鄣郡灼灼分明 ,现勾沉于下。故鄣郡为吴景帝孙休析丹阳郡所置 ,《景定建康志》卷一五 :“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杨郡 ,仍治建业。”又 ,同书卷二○考证云 :…  相似文献   

6.
张伯伟 《文献》2000,(2):220-243
古代东国之人素好读书,所读又多为汉籍,①所以历史上汉诗学也颇为发达,用朝鲜时代洪万宗的话说:"我东以文献闻于中国,中国谓之小中华.盖由崔文昌致远唱之于前,朴参政寅亮和之于后."②故知其"以文献闻于中国"的实际内容主要是诗学.洪氏又指出:"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而极于我朝.……虽比之中华,未足多让."③所以清代王土禛乃有"果然东国解声诗"④之褒奖,纪昀则有"吟诗最忆海东人"⑤之赞叹.诗学一词,大判而言,可分为创作与评论两途.本文综述韩国历代诗学文献,主要偏于评论一面.兹将有关文献区分为七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本幕末维新期的“三国同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连续性看,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原生态,可以上溯至日本幕末维新期。胜海舟所主倡的"三国同盟论",应该说与其具有相似的思想特质。该论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东亚三国联合对抗西方列强;主张共建强大的海军;互通有无及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等。今天看来,"三国同盟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洪颐煊,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临海人。洪氏是清代乾、嘉时期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之一,近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大师黄侃说过:“清世礼学辈出,日趋精密,于衣服、宫室之度,冠婚、丧祭之仪,军赋、官禄之制,天文、地理之说,皆能考求古义,罗缕言之。略举其人,则昆山徐乾学建庵,鄞万斯大充宗、斯同季野,……临海金鹗秋史、洪颐煊筠轩、……此皆有成书,可以为埠”(《黄侃论学杂著·礼学略说》)。而对于洪氏的卒年,目前通行的一些工具书中,可以说没有一种是正确的。如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之《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辞书编辑室编纂的《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洪焕椿先生撰著的《浙江方志考》等,皆定其生卒年为公元1765年至1833年,又谭正璧先生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与吴海林、李延沛先生编撰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则皆有生年 (同上) 而无卒年。其实,洪氏现存的著作中可知,洪颐煊绝非卒于1833年。凡是读过洪氏《诸史考异》者都知道,该书卷首有洪颐煊的自序一篇,序有云:“戊子 (道光八年——1828年) 冬杪自粤归里,寒庐多暇,复取《国志》以迄《南》、  相似文献   

9.
曾经的江湖     
<正>地理上的赣、鄂、湘三省,加上历史这把时间之尺,可称为"曾经的江湖"。长江悠悠地与赣江、汉江、湘江衔接,从远古走来,向东方流去,留下洞庭与鄱阳。这里是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是殷商王朝眷顾过的江南,是瑰丽的楚文化发源并赓衍的云梦之泽,是惊涛拍岸几度夕阳的三国赤壁战场,更是诗词书画哲学戏"  相似文献   

10.
<正>正史诸志之中,艺文、地理二目向为学人所重,而地理一门于史事之考订、史迹之推求尤为切要,孟坚创设地理志,可谓彪炳千古,为范后世。承祚《三国》允称简当,惜乎无志。唐初官修《晋书》虽列有地理志(下简称《晋志》),然舛乱殊甚、错谬百出,故魏晋之间州郡诸县沿革情  相似文献   

11.
川江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围绕川江对峙的双方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擘画。由于对峙过程的持久性和地域的复杂性,双方的军事方略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政区建置的调整。本文即从政区建置入手,剖析三国时期两个阶段中峡口东西两个政权,即鼎立时期的蜀国与吴国以及蜀亡以后的司马氏与吴国之间,围绕川江战线的攻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是赤壁之战后东吴为维系孙刘联盟共抗曹魏所采取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逍遥津之战东吴的失败,进一步促使东吴改变联刘抗曹的方针。逍遥津之战后东吴采纳了吕蒙的策略,袭取荆州以巩固长江一线,从而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赤壁古家岭东吴墓位于赤壁市赤壁镇芦林畈村三组,当地村民在兴建住房时发现。该墓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墓室形制结构保存比较完整,虽经两次遭受盗掘,但出土陶器仍较丰富,是研究三国东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楊振紅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5-58,397,398
兩漢三國吴時期,以"算"爲單位向15歲至免老年齡的成年男女徵發賦税和徭役。"算"不僅意味着有交納賦税而且有服徭役的義務。算賦"意爲"以算課徵賦税",而非單一税目。算賦不僅包括每年120錢的人頭税,還包括吏俸、轉輸、繕兵等各種雜税。賦役場合的"事"爲動詞,意爲"服事"。長沙吴簡"口●事●"的"口"指户内家庭人口總數,"事"指有賦役義務的口數,包括7—14歲交納口錢的口數和有"算"義務的口數,相當於後代的"課口"數;"算●事●"的"算"指有"算"義務的口數,"事"和天長漢簡的"事算"一樣,,指實際服"算"的口數。"算"、"事"簿籍按月統計、製作。  相似文献   

15.
东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三国政治形势、长江地理条件、东吴国力水平的综合产物。整个防线共划分为江陵防区、武昌防区和建业防区三部分。其中江陵防区约有部队5万人,建业防区约为13万。东吴经营防线的策略是守江而争淮汉。长江防线的存在,使东吴割据政权得以长期维持;东吴对长江防线的经营,促进了沿江城市的发展;长江防线的巩固,促成了东吴君臣的偏安心理。防线最后的崩溃,与其西端没有牢固的依托点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东晋时期,在士族势力高度发展和东吴世袭领郡制的基础上,两者结合形成了士族世袭领州制。士族之间凭门户势力的较量,分别相应地统领不同的州,虽随条件变化作出进退,但都围绕着一州的统领权作为轴心来运转。其实质是士族把持政治,按门户档次分配地域权益,并希望世代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器型。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晋制"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同时东吴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相似文献   

18.
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时期长沙郡的人口性比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凯 《史学月刊》2003,(8):25-29
关于三国孙吴长沙郡的人口性比例问题,史家极少论及,以至其形成特点、类型和对长沙郡人口繁衍所产生的影响,几乎不为人知。根据张家山汉简,尤其是走马楼吴简所提供的材料,揭示:孙吴初期长沙郡存在着女多男少的人口性比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军役、徭役负担的日趋加重,这种女多男少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从而对人口繁衍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国西晋时期的陵寝制度呈现出诸多新动向,这些新动向远非过往学界所理解的"衰落"这么简单。曹魏、西晋陵寝制度大致沿着同一方向向前发展,墓祭、谒陵之风大为衰落,陵园建制简化的局面逐渐确立;同时,曹魏、西晋也在地下埋葬方面各自确立独具特色的等级标识。南方的孙吴政权在较多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于下游上坊、采石二陵墓区内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等级秩序,却在中游的鄂州、武汉二陵墓区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僭越"。总体上,曹魏、西晋所确立的新动向,虽然被"永嘉之乱"中断,但还是对后来北方政权有一定影响。孙吴陵寝制度,则受限于自身政治军事环境,对当时统治区内部和后来的南方政权影响力均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三朝本《三国志》系经过多次补版印刷,其版式不一,对其版本的认识容易产生混乱;综合多方面资料,至少存在三种三朝本《三国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