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西夏雕像石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家陵园 ,蕴藏着丰富的石刻雕像 ,内容多样 ,形象生动。就其风貌而言 ,其中的雕像石座尤具特点 ,独树一帜。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出自西夏帝王陵碑亭遗址中的雕像石座计有 1 1件 ,现介绍如次。一、石座形制西夏陵区中雕像石座的出土情况如下。9号陵 (原编 1号陵 )西碑亭石座 :1 972年发现 ,共出土 4件 (L9XBZ1~Z4 )。现 2件藏宁夏博物馆 ,另 2件入藏西夏博物馆。此 4件石座均为赭色沙岩质 ,略呈圆柱状方体。长宽尺寸为 59厘米~ 6 2厘米 ,通高 6 2厘米~ 6 4厘米 ,其中底部“土衬”高7厘米~ 9厘米。造型基… 相似文献
2.
3.
4.
纵观佛教美术的历史,许多佩戴着美丽饰物的菩萨像就会进入你的眼帘,观赏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会被它那华丽、庄严的氛围所感染,敬畏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5.
山东的济南、青州、高青、诸城、临朐、博兴等地佛教遗存丰富,历年来出土北朝造像数量甚多。山东石刻造像艺术融汇中外,兼采南北,发展序列完整,地域特征鲜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1996年10月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窖藏佛造像,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雕凿之精美、彩绘贴金之富丽,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年考古出土的南朝梁代佛像和传世的梁代纪年佛像,本文就南朝梁代佛教造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梁代造像多为背屏式造像;梁代造像的脸形和体态都较丰满,有强烈的肉质感;梁代造像常常会用线刻或浅浮雕的佛传故事图案来丰富造像的装饰;梁代造像在手法上,采用的前后层次不同的群雕形式;菩萨与弟子造像的手势上所采用的托护法器的形式为其他时期所少见;菩萨与弟子造像所戴的形似圆锥的高帽是其他时期所未见到的. 相似文献
7.
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作品中,扎什利玛佛像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扎什利玛为简称,全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代表了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国土面积不大,多为山地。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西南连接印度。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于尼泊尔西北部迦毗罗卫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约前321-前187年)第三世阿育王的推广下,佛教在尼泊尔正式传播。 相似文献
9.
10.
浅谈山东博兴出土的北朝铜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博兴博物馆馆藏100余件北朝--隋代铜佛像,其中有确切纪年的35件,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这批铜佛像以释迦多宝、观音、弥勒像为最多.同窖藏出土的一件道教老子造像,反映了当时佛、道两教融合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Chen Dan 《中国西藏(英文版)》2009,(6):48-62
Editor's note: After this issue, Chen Dan's Column - Tibetan Handicrafts will cease. We believe that readers have gained a real sense of the traditional handcrafts of Tibetans from both her text and the exquisite pictures. 相似文献
12.
13.
东晋时期,武昌寒溪寺、建康长干寺和荆州长沙寺,先后出现三尊金铜菩萨像和佛像,造像者指为阿育王或其第四女,它们被统称为"阿育王像".从晋至唐,这批佛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一直受到佛教史研究的关注.1995年四川成都出土梁代石质阿育王像实物之后,中外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但是,这批佛造像究竟是哪国铸造,与阿育王是否有关等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通过全面梳理东晋三座阿育王像的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利用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尊东晋阿育王像皆为托名伪作,与阿育王无关.它们的出现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为相关寺院提供了神圣性支持;其二是为东晋政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16.
史前时期的雕刻与陶塑其蕴藏的含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原始宗教的残影。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对自身的崇拜,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无论是雕刻还是陶塑,看上去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它更是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17.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18.
2001年3月,被塔利班摧毁的位于巴米扬山谷悬崖上的两座巨佛雕像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这一爆破不仅成为塔利班疯狂的象征,而且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雕像的残迹将怎么办。2004年,国际古遗址理事会计划着手移动佛壁龛的材料,并从而拯救雕塑的碎片。这些碎片不仅包括或大或小的石块,而且还有粘土层,锚梁,木桩和绳索。调查显示,雕像表面明显是由粘土层组成,部分用钉和布加固,以增加石头和外形布料的强度。最后在表面施以彩绘。对有机添加物进行放射性碳测年可以确定粘土层的起源,从而确定雕像建造时间范围。佛雕像的276颜料残片被带到慕尼黑进行研究。颜料和粘合剂目前正在确定中。本报告说明该雕塑被涂上明亮的色彩并且至少被涂染过两次。这里所涉及的信息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的部分,并提供了对现况研究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佛教源于印度,7世纪传入西藏以后,历经1300余年的发展,一方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中原佛教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本土宗教——苯教的诸多元素,使得佛教在西藏脱胎换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秋,经过精心筹备,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佛教造像艺术精品201件(套),整体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这是新馆开馆后,辽博首次将馆藏众多珍贵的历代佛造像艺术珍品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