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景崧历任清朝吏部主事、福建台湾道台、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败,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朝廷被迫与日本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命令唐景崧“内渡”回大陆.唐景崧回到大陆后,旅居桂林,在桂林寓所潜心研究桂剧,亲自编写40多个剧本,并组建桂剧戏班,进行桂剧改革,成为桂剧第一个剧作家、桂剧最早改革者.  相似文献   

2.
唐景崧(1841年———1903年)是广西灌阳人,中过进士。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曾创编“景字军”,参与抗法斗争。1891年升任台湾布政使及巡抚,官至二品。后来日本攻占台湾,唐景崧由厦门逃回桂林。得到张之洞资助10万两白银,在桂林建了一座住宅,命名《五美堂》,从此定居下来。到桂林后,唐景崧热心桂剧的研究和改革。桂剧前身是湖南新剧,经唐景崧移植过来,形成了现在的桂剧的剧种。由于桂剧起初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在舞台上的对话、唱词都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故事情节也一改再改,因而严重地损害了戏曲的主题和演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凤凤  陈炜 《沧桑》2009,(3):38-39
本文在概述桂剧发展沿革的基础上,针对其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桂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雷金息 《旅游纵览》2020,(3):98-103
正闲无事打从在孙家庄过,抬头看又只见美貌娇娥,细观她美容颜艳如花朵,惹动我痴呆心寸步难挪……我与她虽同乡未曾会过,久留念又恐怕惹起风波,我本待上前去把心事说破,怎能够越礼貌举止轻薄?——桂剧《拾玉镯》桂林,一个有山,有水,有戏的地方。桂林戏曲形式颇多,有桂剧、彩调、文场、渔鼓、弹词、大鼓、零零落……各有趣意,耐人寻味。然而,桂剧是桂林戏曲中当仁不让的代表。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生动活泼,善于借助面部表情、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抗战期间,桂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气候,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城,当时这里聚集了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他们为抗战鼓与呼,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现代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在这里奋战了多年,进行了桂剧改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特殊渊源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其实,欧阳予倩与桂林很有渊源.早在1910年,他就曾经  相似文献   

6.
桂剧在广东     
桂剧在广东赵乐春1916年夏至1920年初秋,广东一度为旧桂系军阀侵占。当时,广东的政治、军事。经济尽被旧桂系所把持,故那时一些粤人有"亡省"之叹!1921年5月28日,就任广州革命政府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下令革命军分路讨伐旧桂系头目陆荣廷。8月4日...  相似文献   

7.
桂剧研究发表的论文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以“桂剧”为标题、主题、关键词分别搜索,下载1953——2011年期间发表于期刊报纸的论文127篇。完成以上资料的搜集、甄选、研读后,按照研究内容将其中内容直接与广西桂剧相关的72篇分为桂剧溯源研究、桂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桂剧剧目研究、桂剧表演艺术家研究四个部分作分点论述。  相似文献   

8.
我刚从桂剧团回来,新来的通讯员小黄(他是广西民主党派的家属,暂时安排作此工作)告诉我说:“南宁来了个大主任,叫秦似,住在李宗仁公馆(这时已改为招待所),要你赶快去见他。”  相似文献   

9.
吴紫荩 《神州》2013,(17):40-42
桂剧研究发表的论文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以"桂剧"为标题、主题、关键词分别搜索,下载1953——2011年期间发表于期刊报纸的论文127篇。完成以上资料的搜集、甄选、研读后,按照研究内容将其中内容直接与广西桂剧相关的72篇分为桂剧溯源研究、桂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桂剧剧目研究、桂剧表演艺术家研究四个部分作分点论述。  相似文献   

10.
身怀西域“达瓦孜”高空走绳绝技,数百次在国内外成功进行高空表演,并两次刷新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新疆小伙子阿迪力,是一位传奇色彩很浓的人物。 “达瓦孜”第六代传人 新疆(主要在喀什一带)“达瓦孜”高空绝技,古称“走索”、“踏软索”和“高绳伎”,已有2 000多年历史。《汉书》、《史记》记载,汉武帝举行盛大庆典以“百戏”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西域的“走索”。走索源于西域民间,汉代曾传入中原并盛行一时。有一段神话传说:有个妖怪占领了西域一座城市,把百姓们赶出了城。妖怪封了三个城门,只留一个门让群妖把守。一位叫达瓦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欧阳予倩先生,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以笔作刀枪,以舞台作战场,战斗在抗日文化名城——桂林,他改革桂剧,创办戏剧学校,培养新一代艺人,推动话剧的开展,以宣传、鼓舞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政策和腐败统治。他创作、整理、编导了包括《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十多个桂剧剧目,使桂剧赋予崭新的面目和时代的内容,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与发展,为抗战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史无定伦。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通过海陆两路进入中国的,二者何为先行,历来也众说不一。学者们多数认为陆路传入较迟于海陆。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评述道:“回教传至中国,有由陆道,经今新疆而来者。有由海道,经广州而至者。”可以说,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也就是它通过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新疆,主要有唐代说、五代说和宋代说三种。  相似文献   

13.
元旦     
《文史博览》2008,(1):35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自西历传人我国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灸人口的精粹短文。但“陋室”在何处,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说在定州(今河北定县),一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一说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还有的说“陋室”似乎是虚构的。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不妥。持“定州”说者是据《直隶定州志》,认为“陋室”在定州“南三里庄”,然而刘禹锡虽自言出自中山(唐时属定州),但他一生并未到过定州,所以“陋室”就不可能在定县。《历阳典录·古迹篇》指出:“按定州亦有陋室,亦有铭。铭,(唐)崔沔作。此别一事,与此无涉。”“荣阳”之说,亦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统一战线”一词的来历,我们查阅了马列主义著作和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从所查的著作、文献来看,“统一战线”的原理出自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而“统一战线”一词却出自1922年斯大林的一篇报告。在此之前,“统一战线”大都是用“团结”、“协议”、“同盟”、“联盟”、“合作”、“联合战线”等词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  相似文献   

16.
回首广西省立艺术馆(以下简称艺术馆),还得从欧阳予倩谈起。1938年夏,欧阳予倩接留日同学马君武(时任广西大学校长、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的邀请信,由上海经香港到桂林,着手桂剧改革。在桂林逗留4个月,他把《梁红玉》改编为桂剧剧本,国防艺术社将《梁红玉》铅印成书,欧阳予倩亲自指导南华戏院桂剧班进行排练,并在正阳路南华戏院演出,连演28场,场场满座,破桂林桂剧演出记录。由于《梁红玉》影射了当时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战,对内压迫百姓,刺痛了国民党的一些头目,使欧阳予倩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加上在桂剧改革方面与马君武存在分歧,于是在《梁红…  相似文献   

17.
葛金根 《收藏家》2010,(2):31-36
自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从西域天竺传入中国,经长期弘传,逐步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佛教的传入与迅速流布,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让人顶礼膜拜的佛教造像,便于系念观想的佛教绘画一一应运而生。故佛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反映了许多人是通过“像”来接受并认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8.
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因无原始中文记载 ,其说纷纭 ,迄无定论。“扶清灭洋”与“顺清灭洋”系译自伊索勒日记 ,但前者与日记原文文意不符 ,后者在中文记载和口述资料中得不到支持 ;“助清灭洋”出自郭栋臣一人的回忆 ,难于采信 ;且“助清灭洋”与“扶清灭洋”均是后来义和团附会神意的口号。据两件口述材料 ,义和拳旗帜上所书为“兴清灭洋” ,这种说法得到美国传教士记载的印证 ,也符合该口号多年流行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桂林剧协负责人曹继良,北方人,抗日战争时来桂林,在欧阳予倩领导的艺术馆话剧团当演员。我们共事时,见他家累很重,有年迈的祖父、母亲,没有文化和工作的妻子,两个幼小的儿女,生活困难。大概在生活的重压下,性情也扭曲了,与谁都合不来。解放前夕,欧阳予倩被迫离桂,艺术馆与艺专合并,他也归人艺专,大概受了些委屈。桂林解放,军管会的杨联奋过去与他熟悉,吸收他参加工作,任文艺接管组的副组长,艺专的人都惊以为他是地下党。因他还住在艺专,艺专开会讨论工作,都请他“光临指导”。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14,(9):33-33
发言不说说”,出处在政协会议上,围绕委员有一句口头禅“不说自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很是流行,但是关于其却少有人知晓。据回忆,这句话出自北大中文系已故教授王瑶(1914—1989,著名文学史家,第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师从朱自清)之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