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区域性、年度性、资料性文献是地方综合年鉴的基本属性,资料性文献是第一属性。地方综合年鉴应借鉴《温州年鉴(2012)》以年鉴体例为主,方志体例为辅的编纂法则,入鉴资料以区域性、年度性为主体,域外、历时为辅,选配好一、二、三次文献,提升资料性文献的价值。由此全面提升地方综合年鉴质量。  相似文献   

2.
许家康 《沧桑》2012,(5):3-7
一、什么是年鉴的记述重点多年以来,年鉴理论界很少有人论及年鉴的记述重点。大家总是在不断地强调年鉴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全面性、综合性、百科性,将年鉴称为"地方百科全书""、资料大全""、文献总汇",等等。对此,我以前也  相似文献   

3.
地方综合年鉴汇集了大量有关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资料信息,从本质上看,是一项对本地区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工作,是一项信息处理的工作。然而,要在一本纸质版的、约百万字容量的地方综合年鉴中,全面、客观、准确地体现本地区方方面面的信息,难度很大。本文认为,可以运用信息构建理论,从“地方信息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这一完整链条的角度,超越传统年鉴纸质出版物的观念,从“地方综合年鉴信息数据库构建”“地方综合年鉴信息整序”“地方年鉴信息挖掘与开发”三个方面,对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进行功能定位的细分与规划。  相似文献   

4.
年鉴作为信息资料性工具书,以条目为主要载体。在地方综合年鉴中,除专文、特载、文件法规。附录等一次文献及索引、书目、提要等二次文献外,条目为三次文献,占全书总字数的65%以上。年鉴条目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年鉴质量的主要标志。综合年鉴百科部类的条目主要由各行业、各部门提供初稿。从目前条目的撰稿情况看,撰稿人多为单位的“笔杆子”。但由于写惯了工作总结、领导讲话、通讯报道,常常脱不掉工作总结或新闻报道的模式,加之撰稿人每年变动较大,部分撰稿人对年鉴条目这一文体形式不甚了解,以至写的条目有时不符合年鉴体裁,影响…  相似文献   

5.
年鉴在国外被称为工具书之王,于清末传入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面世,并随着社会主义新一代志书编纂发展而兴旺。因为,随着不少新编地方志书编纂接近或已经完成,按部署,各地方志机构有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的任务,作为志书编纂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有相似的要素,由于年鉴定为工具书的属性,尤其地方综合年鉴,有与志书不同的重要特点。一、地方综合年鉴的公报性与权威性地方综合年鉴有别于其他年鉴,一般按行政区划辖地命名,并是当地综合性的地情工具书。比如南宁市的综合年鉴,就定名为《南宁年…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方志》2008,(4):9-10
《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定性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从年鉴资料性文献这一基点出发.下大力气深入挖掘并合理地安排、处理年鉴资料.改变目前年鉴中部分资料性不强、安排处理不当等状况。最大限度地强化年鉴的资料功能,发挥其他同类出版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是年鉴编撰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有清晰的定义,即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由此可见,文献价值是衡量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尺。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皮书的巨大冲击,提升地方综合年鉴文献价值,对于其稳定拓展读者群,树立综合年鉴  相似文献   

8.
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地方综合年鉴作出科学定位并给予较高评价。2008年11月6日.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刘延东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地方志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已编修完成了数万种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部门志、行业志、专志、地情书;编纂了数千种地方综合年鉴、其它综合年鉴和专门年鉴。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在这五大部类中,政治部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方综合年鉴的政治部类一般设有: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等栏目。探讨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记述年度内党政群团等部门的“新事、特事、大事、要事”,对于研究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执政水平,发挥地方综合年鉴的资政和存史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条目是年鉴最小的记述单元,承载客观事物的实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设置上,平行排列和相互独立;在选材上,内容比较宽泛,信息数量不限;在记述上,运用的文体多样,反映的层面立体。年鉴编纂人员必须全面掌握条目的灵活性,并运用好条目反映年度客观事实,为进一步提升年鉴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地方综合年鉴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的资料性文献,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其信息密集,一部综合性地方年鉴少则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在使用过程中,要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呢?年鉴索引成为利用年鉴、开发年鉴信息资源的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方志》2008,(6):6-10
一、二十五年以来全省综合年鉴工作历程和主要经验 我省的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地方志编委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年鉴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至今己走过了25年。25年来,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全面、系统地记述地方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年度情况和大事、要事、新鲜事,对建设先进文化、积累保存地方文献,全面反映我省地情、省情。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以后,志书编纂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业已成为各级修志机构两项主要工作。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是两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各具特点的地情文献,不存在以此代彼或以彼代此的问题,它们发展的趋向只能是并行互补,各有侧重,不可偏废,而志书年鉴化或者年鉴志书化均不是吸收两者优势实现互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综合年鉴是以编年体为主的地方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大型资料工具书,它集地方一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资料于一册,逐年编纂成书。地方综合年鉴除了具有地区性外,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史鉴性和实用性。地方综合年鉴通过对一个地区,一年之中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完整、全面、翔实地辑录,为人们认识和研究该地区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广大年鉴工作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各类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生存与发展?于是年鉴的改革与创新呼声不断。笔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各级综合年鉴要继续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固然重要,但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不仅不能丢,而且应强化。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是地方综合年鉴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金达迈 《沧桑》2012,(6):5-5,32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是地方志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年鉴为地方志的一个分支。地方综合年鉴是反映一定地域情况的资料文献。年鉴和地方志在性质上、功能上、内容上、体裁上、文风上,大致相同,都是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工作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了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五项职责,其中第三项是“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这是最主要的、中心的工作。修志和编鉴,都是记载一方之史事的,而志书年鉴则是定期编修的“资料性文献”。修志每隔20年左右进行一次,而年鉴一年编辑一本。平时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年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但年鉴数量的增加与质量提高明显不同步,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不高,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把年鉴编撰上升到"著述性"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年鉴条目编撰没有任何一个一次文献可以替代,必须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合,并深度挖掘,形成一个有质量的三次文献,即原创作品,年鉴编撰的这种原创性就是"著述性"。年鉴"著述性"有其理论和法规依据。"著述性"是年鉴质量的核心和灵魂,是年鉴资料性、新颖性、可读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而年鉴正确的编撰思路又是年鉴"著述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强调年鉴的"著述性",才能切实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掀起过两次高潮。8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编辑出版地方综合年鉴方面。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已出版各种年鉴1300种,其中地方综合性年鉴即达1000余种。显而易见,地方综合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综合年鉴创新发展的各种理论、观点,最终要落实到编纂业务实践。笔者从地方综合年鉴的著述性、内容特点、功用、质量、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目前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因忽略著述性所造成的可读性不强,记述门类和内容不够综合、全面,地域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精品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著述的鲜活性、内容的全面性、地域的特殊性、服务的实用性、质量的精品性和理论研究性六方面观点,以期在年鉴编纂创新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