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字号小档案] "汪玉霞"创始于1739年,由安徽茶商汪士良携如夫人蔡玉霞在汉正街823号灯笼巷创办食品杂货店,经营茶叶和糕点等,因蔡玉霞掌中有朱砂被誉旺夫,取名"汪玉霞",是武汉历史最为悠久的食品老字号,迄今已283年.  相似文献   

2.
2004年本埠一家报纸有篇报道,标题为《失踪的汪玉霞》,记述了记者探访“汪玉霞”所遭遇的种种尴尬情形,读之怅然。记者几经周折找到的是一个处境窘困的“汪玉霞”,其失望之情,可以想见。其实,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线,“汪玉霞”是不难寻找的,因为她就在我们城市的生活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只要我们有心拾起一片片散落的记忆,一个鲜活的“汪玉霞”就会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一) 北伐战争开始后,南方革命阵营中曾发起过一个“迎汪”运动。所谓“迎汪”,即迎汪精卫回国,恢复职务。从1925年下半年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在1926年“三二○事件”中,已被迫弃职出国。“迎汪”运  相似文献   

4.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认为汪鋆是第一个记载“八怪”名称的人,后又有人找到相关证据,认为金安清比汪鋆早二三十年便记载了扬州八怪这个名称,本文对相关证据进行了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记载“八怪”的人不是金安清而是河南商城人杨铎,这个记载比汪鋆早5年.  相似文献   

5.
陈光甫与中美桐油、滇锡贷款张振江任东来1938年12月和1940年3月美国先后宣布向中国提供数目为25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的两笔贷款,中国以出售桐油与锡矿为抵押,史称“桐油贷款”和“滇锡贷款”(亦称“华锡贷款”)。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  相似文献   

6.
1927年7月,我们从武昌乘船到了九江。这时,九江里里外外住满了军队,除了我们24师,还有黄琪翔的第4军、贺龙的第20军以及朱培德的部队。 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彻底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从此国共分裂,汪精卫同蒋介石一样.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 我们在九江,虽不清楚国民党上层发生的这些变化。但已感到形势严峻。不久,党内开始批判汪精卫,政治部也半公开地进行反汪宣传。那里,多数连队有党员,但没有基层组织,只在营一级设党小组,团一级设党支部。党员身份不公…  相似文献   

7.
"汪辜会谈"的成因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 4月 2 7— 2 9日 ,海峡两岸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汪辜会谈” ,这是两岸隔绝 4 0多年首次公开高层商谈。 1 989— 1 993年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和台湾问题的凸显 ,是“汪辜会谈”实现的重要背景 ,此外 ,通过政治谈判实现统一逐渐成为共识、台湾当局的现实政治需要及两岸经贸的长足发展都使“汪辜会谈”的实现呈现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中 ,“一个中国”原则如何表述成为双方商谈的焦点。对于海峡两岸的新变化———“汪辜会谈” ,美国的态度是谨慎而模糊的 ,这反映了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实质上是既承认口头上的“一个中国”的原则 ,又不愿意接受两岸事实上的“统一” ,以保持两岸军事政治平衡为手段 ,维持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汪辜会谈”一个多月后,李登辉提出加入联合国 虽然“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但是会谈结束后一个多月,即1993年6月,李登辉就提出要加入联合国。大陆方面对此当然坚决反对,随后两岸之间展开了外交上的重大较量。  相似文献   

9.
~~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桑落洲洲尾还有一个叫“汇口”的地方。这个地名很重要,它指明这里正是九江东汇大江的地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桑落洲是指黄梅县杨家穴以东、宿松汇口以西的桑落洲,而不是长江中的江洲、新洲)。如此三证足可以表明寻阳之九江乃是《禹贡》之九江,其起止范围:西始武穴东,然后呈分汊水系,《禹贡》谓之“九江”。这个“九江”不一定就是九条江,所谓“九”者,极数也,言其甚多,不必限于“九”这个界限,这也符合“九江孔殷”之意。这些纵横交错的分汊水系到了桑落洲就全部汇集于大江。传说中的禹疏九江,就是对这些…  相似文献   

10.
关于《禹贡》“九江”之地望 ,汉唐诸儒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 ,或以为即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宋儒考“九江”,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后世多宗此说。本文以为 ,《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此句清楚地表明“九江”当在“澧”与“东陵”之间。故此 ,考探澧与东陵之所在 ,便可察“九江”之地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岸经贸交流和民间往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其间出现了四次重大的起伏与转折:第一次是1992~1993年,两岸共同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基础,“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接触对话的先河;第二次是1995~1996年,李登辉访美并发表分裂言论公开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九六台海危机”,两岸关系遭受重创;第三次是1999年“两国论”出台,导致两岸长期陷入政治僵局,至今未解;第四次是2005、2006年的政党交流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兔阴博士 褚民谊于1884年出生在浙江一个士大夫家庭,原名“明遗”,是因其青少年有“反清复明”之向而名。曾留学日本、法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并由汪、陈两人做媒,与陈璧君母亲卫月朗的养女陈舜贞结婚。褚民谊就这样不但成了汪精卫的连襟,还成了汪政治上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13.
1938年11月,汪精卫的代表在日、汪“重光堂会谈”中曾经提出过“中国方面的行动计划”:逃出重庆后打算在云南、四川以及两广建立一个中日“和平”的新政府。由于计划涉及到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四川及两广等地的许多军政界人士而显得异常复杂,所以国内史学界对此并无专文论说。本文对此提出:造就这一“新政府”的条件仅仅只是汪精卫等人的“愿望”或者幻想,这一计划反映了汪精卫等人逃离重庆时的主观意向,是汪为了增加自身与日“和谈”价值的筹码。汪氏行动计划中所提及的西南军政界人士应是无辜的。1938年,汪精卫叛离重庆之前一个月,曾派出自…  相似文献   

14.
魏明 《史学月刊》2006,(2):60-69
1939年底,冀朝鼎以地下党身份由美回国,通过陈光甫担任国民党政府的“环球进出口公司”襄理,从事出口中国桐油、进口美国战略物资等业务。其间曾化解了桐油危机并获得美国援助的锡贷款,还赴滇缅公路视察桐油运输情况,以打破日本的海上封锁。1941年,他利用与孔祥熙的“世交”关系,经美国友人推荐,出任“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秘书长,以维护法币的国际币值。他和一些美国高层官员私交甚厚,因此成为国民党财政部和美国财政部沟通的桥梁。在平准会后期他成为关键且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在汇率上的丰富经验使他成为新中国初期最有创新精神的经济事务官员。作者查阅了大量美国档案资料。这篇译文是作者文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一汪士铎(1814年—1889年),原名汪鏊,平生所用字号竟有11个之多。如“寒谷庵苦叶茶亭僧”,“江南第九等难民”等。较为人知的是晚号“悔翁”和“梅村”。其祖笈系安徽歙县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迁至金陵。幼时家贫,“尝其厨无米”。小时无钱读书,曾作过估衣店和糕饼店小伙计,14岁后方上过几年学。用今天的话  相似文献   

16.
简评《战争与和平:试论汪政权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中国近代史学者王克文先生于1997年2月14日在台北“国史馆”作了一个专题演讲,题为《战争与和平:试论汪政权的历史地位》(以下简称“王文”),后由该馆林秋敏小姐整理成文,经其“同意”,刊载于该馆馆刊复刊第22期。王文总计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6,(Z1)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进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后考入九江伟烈大学。他用心研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组织“读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长江是九江北境界河.自湖北省涛涛西来,沿途流经瑞昌、九江、浔阳、庐山区等地.会鄱阳湖于湖口,经湖口、彭泽后至马当矶出境,滚滚东去流入安徽省境内.沿岸与湖北省广济市、黄梅县,安徽省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百里江西“楚尾吴头”,跨长江中下游之间、鄱阳湖之口,下通宁沪海洋,上溯川、云、藏,九江长江河段与京九铁路十字交叉,北转首都,南达香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给九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英国伦敦国家档案馆外交档案部珍藏着不少有关汪精卫“和平运动”及汪政权的历史资料。这里选译的都是在1939年7月至1944年11月之间上报外交部的文件。报告的作者皆为外交界或驻外使节的高级官员,他们有的有着长期的对华经验,有的则长期在外交界服务。这些文件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英国政府对远东战事中汪政权的态度,同时更反映了英国对重庆国民政府不折不扣的承认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曾出现过一些投靠侵略者、出卖祖国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如汪精卫和陈公博、陈璧君之流。这三个大汉奸,曾于1930年10月,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傅公祠多次开会,并于10月27日最后通过了伪国民政府“约法草案”,随即公开发表宣言,“征求国人意见”。这里仅就汪、陈一个月左右时间在太原傅公祠的一些相关情况和最后的可耻下场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