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根据要想追溯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必须先了解古铜矿及其冶炼金属产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输出方向这一思路,以前期提出的以较高含量的Se、Te、Ni(Co/Ni大多小于1)、Ag、Au等及相对低含量的Sb、Bi、Mo等作为安徽铜陵等地古铜矿冶炼产物一铜锭产地的特征指示元素为综合判别标志,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皖南沿江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多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c2007、Tc2005、fc12所用铜料不大可能来自铜陵地区,其余样品可能来自当地。鼎、(虚瓦)等大件样品可能在其它地区铸造后传人本地。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铜矿料来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的物料信息,探讨其矿料来源,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1处高台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同辽西地区几处金属矿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原料可能是使用辽西当地的大井多金属矿的矿石冶炼而成,而大山前遗址出土铜器的铅料有可能来自辽宁桓仁的多金属矿,二道井子遗址所出红铜器的铜料则可能另有来源。所属高台山文化的湾柳遗址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特征,表明其与同期其他考古学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5.
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的方法对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料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ICP-AES测试了样品的微量元素,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探索其在冶炼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再分配规律,从而选出对铜绿山和皖南的铜陵、南陵铜矿具有指示意义的特征元素,作为判断其铜料输出路线的综合判别标志.结合文献和地质资料,可初步认为何郢遗址青铜器的铜矿料来自滁县.  相似文献   

6.
1.商代中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结果 在中国冶金术的起源研究中.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问题,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问题作为涉及商周历史的重大学术课题,一直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郭沫若、唐兰、容庚、闻广等前辈都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示踪矿料来源中矿料混合问题,通过铅同位素研究数据构建矿料混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满足条件的青铜器数据样本其矿料混合的情况。基于模型,通过对铅同位素数据的处理,不仅能够匹配相应的矿料混合模式,而且可为器物分类提供依据。此外,还可计算出相应的铜料中表观含铅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煜;张颖 《江汉考古》2025,(1):145-154+144
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检测数据的重新整理和分析,厘清了目前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的认知,并与中原地区早期铜器以及偃师商城出土铜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二里岗时期中原地区铜器合金技术的发展及演变、青铜合金的熔炼方式及矿料来源的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清临 《华夏考古》2011,(1):146-152
本文简要回顾了古陶产地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文物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萍 《东南文化》2000,(3):123-126
对文物的材质和构造进行分析与检测,不仅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也能为文物的保存、保护、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在文物保护与检测方面常用的一些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在文物领域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更好地进行文物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正林 《史学月刊》2007,(3):103-113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绥远、察哈尔以及陕西的北部位于我国农牧分界线以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皮毛产地,近代中国70%以上的皮毛产于这一地区。近代西北皮毛市场兴起是以天津开埠为起点。天津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和出口市场,其经济腹地不断由华北向西北延伸,带动了近代西北皮毛市场的兴起。近代中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因此,在西北皮毛市场兴起的过程中,外商、洋行、买办起了先导作用。在近代西北皮毛的市场链中,以产地市场为基础,以中转市场为枢纽,以出口市场为尾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皮毛市场的勃兴,对西北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陆建松 《东南文化》2018,(6):117-122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这是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内容为王";第三要开拓平台,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只有这样,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新建博物馆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应该正确处理建筑与保护、陈列与保护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建筑的恢弘、典雅,又要考虑到建筑环境、结构、材料等因素对物的影响;对陈列的物既要满足观众对物观赏的要求,又要考虑如何降低光、温、湿度、有害气体对物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其回归的常见渠道有三种:回赠、回购和讨还。虽然我国已参加了四个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但回归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仍然阻碍了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归。纵观研究状况可知,对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现状出发,分析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缺少政策法规的建立、组织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对进一步作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出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物保护技术新世纪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 《东南文化》2002,(7):93-96
新世纪中有机氟材料将在物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纳米材抖将从物保护新材料中脱颖而出,抑制微生物腐蚀将成为物保护工作重中之重,互联网将在物保护工作中发挥巨大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甘肃省博物馆及省内一些地县博物馆的部分佛教藏品作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东南文化》2000,(1):121-124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及相关的问题,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提出了青铜文物保护即保护技术与工艺研究二个部分,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传统工艺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