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南朝时期庐江何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庐江何氏兴起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南朝,衰落于侯景之乱,是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侨姓高门之一。考察这一家族主要成员的生平行状、婚姻仕宦以及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士族门阀问题。一《晋书·何充传》:“何充字次道,庐江潜人,魏光禄大夫祯之曾孙也。”按魏晋时期庐江郡潜县,地当今安徽霍山县。“魏光禄大夫祯……”句有两点应校正:其一,“祯”与“桢”形近致伪,当作“桢”。其二,何桢入晋方为光禄大夫,“魏”字误也。关于何桢,史书无传,其  相似文献   

2.
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的盛行与夷夏之别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期的北府兵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京口也随之走上历史前台,在东晋及刘宋前期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这座近乎完全依赖政治及军事扶持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情况极不理想,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宜耕土地较少且土壤贫瘠,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无法保障其编户数量,这就决定了它注定只能依靠政治的扶持。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政权无力从江北抽调居民充实京口,这座此前耀眼的重镇地位也随之直线下降,直至最终被取消军府,成为江南防御的薄弱环节,直接沦为都城建康的附属区域。  相似文献   

4.
1991年5月,因暴雨冲刷在江宁县殷巷乡轮窑厂一台地上发现一座南朝残墓(编号91JYM1)。7月因防汛取土又在这座南朝墓南约百米发现一座东晋残墓(编号91JYM2)。现将两墓发掘清理结果简报如下。 一、一号墓 墓葬形制与结构: 墓葬位于殷巷乡轮窑厂内一缓坡台地上,西北距中华门约12.6公里,东北距东山镇6.5公里,方向80°,早年遭严重破坏。墓顶、墓壁多毁塌拆除,仅甬道口、墓室后部部分保存完好,墓内全为碎砖地、淤土填满。 墓葬下面呈“凸”字形,分墓室、甬道两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晋南朝时期“三吴”的地理范围,历来有三说,即《水经注》说、《通典》说和胡三省说。以往学者对此三说往往不加辨析而各执一说。本文通过对当时史料的详细考察与分析,认为《水经注》说为正确。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課税的对象,不外田、户、丁三种,历代的税制,都在这三者中,或使之分立,或为之归并;它们各个的地位;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时而重要,时而不重要。两汉时代,田、户、丁三种税是分立的:田有田租,户有户赋,丁有口钱及算赋。及至黄巾大起义之后,社会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租税方面也因之有所改变。曹魏的赋税制度,已经舍弃了按丁口计税的办法,另外规定以田户作征税的标准,户调的地位也远较前期为重要。户调的加重,是中国中古时代税制的一个特色,这时的“丁”,已偏重于(?)役,间有纳钱的事,但也不是主要的剥削方式了。曹魏所建立的这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双头州郡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头州郡是东晋南北朝时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特殊现象。吴应寿师曾撰有《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一文(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一辑),概要地分析了双头州郡的类别及双头单称现象。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东晋南朝双头州郡的概念、种类、名称、设置情况及设置原因等进行讨论。北朝的双头州郡,则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浙江温州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和窑址中,相继出土了为数不少的褐彩青瓷,已引起陶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部分比较常见而又有演变规律可循的褐彩青瓷予以介绍,并试就有关问题略谈看法。器物介绍壶 1958年温州市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盘口,直颈,球腹,平底。肩塑两对称桥形系,流为引颈高冠的鸡首,弧形鋬。施青色釉。盘口、鸡首和鋬上饰褐色点彩,肩腹部用褐色圆点构成圆与半圆形  相似文献   

9.
洪斌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1):152-154
东晋咸和六年分南海郡立东官郡,郡名应与当地所设盐官有关。由于当时“官”“莞”同音,致使文献中“东官”“东莞”出现混用的情况。《宋书·州郡志》等地志材料曾有过统一检核,故皆使用“东官”,与纪传类材料迥异。整个东晋南朝在制度层面未曾有改“东官”为“东莞”的举措。唐至德二载改宝安县为东莞县,乃是沿用此前误用的“东莞”之名。  相似文献   

10.
在东晋南朝史书中有大量关于东州、西州、南州和北州的记载。这些以方位词来称呼的"州",含义和得名的原因都较为复杂。西州主要指代扬州官府和荆州,偶尔指益州。东州主要指代扬州,其次是东扬州。南州主要指代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偶尔指江州和广州。北州主要指代青州,其次是泛指北方诸州。荆州是最大的军事重镇,扬州是京畿地区,二者的户口超过全国的半数,被世人比拟为先秦的西陕和东陕,因而被称之为西州和东州。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是防御长江中上游和北方军事势力攻击的重要屏障,因位于京师之南,故被称之为南州。益州和青州位居西部和北部边疆、经济富庶、战略位置重要,故被称为西州和北州。东扬州称东州,江州和广州称南州,都是因为物产富饶。这些方位州的得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朝江东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晋南朝时代,江东地区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表现为侨、吴、士、庶之间的?格互动,并最终形成了既体现汉魏中原文化精髓、又兼具吴地文化特色的江东文化。自隋唐以后,江东一直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心。追溯其源,其滥觞就是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江东文化。  相似文献   

12.
寿春是东晋南朝时期汉胡政权争夺的热点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该地位居水陆交通枢要,拥有利于防御的自然环境,水土沃衍,物产丰饶,因而备受南北作战双方的重视。隋唐以降大运河开凿使用,淝水至濡须水航道逐渐湮废,寿春所在的淮南西部地域从而少受兵家关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司家山东晋、南朝谢氏家族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1987年在南京南郊司家山先后发掘了7座东晋、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墓,编号M1~M7,其中M5、M6的发掘简报已发表于《文物》1998年第5期,此次发表的是M1~M4以及M7的有关资料。 M4出土两方砖刻墓志,墓主为谢球和夫人王德光。王德光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女。墓志详细记载了谢氏一门与当时许多世家大族联姻的情况。墓葬时代为东晋义熙三年(407年)至义熙十二年(416年)。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小农经济补充形式初探侯旭东东晋南朝间,作为小农经济主导形式的耕织生产总体上并非处于繁荣发展状态。小农贫困化之后,不少“依于大姓”,沦为豪强的依附民,不过,这并不是贫困小农的唯一出路。这一时期小农兼营或转营商业的现象在史书中频有反映;从事渔采狩...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连绵,经济发展迟缓。与此同时,思想文化却空前活跃,东晋南朝尤甚,玄学、佛学先后盛极一时,文学上志怪小说风靡当时,书法艺术上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一批名家,绘画艺术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历来为世人传颂。作为坟墓艺术的墓室建筑装饰亦显出与众不同的风彩。 自1957年首次在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墓中发现拼镶砖画以后,带有装饰的东晋南朝墓葬时有发现,就目前资料而言,其分布区域北起江苏扬州、河南邓县,南抵福建,东至浙江沿海,西迄四川、云南,而以南京和丹阳最为集中。随着资料的日益丰富,研究成果亦与日俱增,学者们各抒己见,大大推动了该课题研究走向深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较偏于西 ) ,而不在南方。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的经济在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从此以后 ,江南 (较偏于东 )的经济就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 ,中国的经济重心 ,也便由北方移到南方。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来对照今日的西部大开发 ,可以得到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东晋义熙土断中,置有山阳、淮阳二郡,南朝相沿,学界往往将此二郡视为侨郡。山阳、淮阳为郡国之名是在汉代,西晋分别改为高平郡、陈郡。在东晋置山阳、淮阳二郡前,此二地已有山阳、淮阳之名。根据东晋侨郡用名之例和《宋书·州郡志》记载新置侨郡、实郡之例,山阳、淮阳二郡并非侨置。由山阳、淮阳二郡设置的历史、地理因素以及领县等情况来看,此二郡与土断中侨郡的设置情况不尽相符。山阳、淮阳二郡并非取旧土之名,在西晋没有相对的原郡,虽土断中所立,并不是侨郡。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朝山西州郡县侨置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晋书·地理志》太康三年为准,今山西之地,据有并州全部,又有司州平阳、河东二郡及幽州代郡之平舒县。惠帝时,八王乱晋,自永兴元年匈奴左贤王刘渊(元海)反于离石,自立  相似文献   

19.
敦煌、吐鲁番出土了一批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它们大多为佛经,也有道经,以及儒家典籍、书札,其中佛道写经的发愿文题记均有纪年,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从发愿文题记可知,这些东晋、南朝文献大多抄写于南方,通过当时东南与西北之间的交通渠道,最终流入到敦煌、吐鲁番等西北地区。这一情况证实: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  相似文献   

20.
作为出土文物资料,中国古代墓志既是彼时历史的实物见证,又是传世文献资料的补充,历来受到相关领域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就其整理与研究来说,前人多注目于出土数量甚多的北朝墓志及隋唐以降的历代墓志,而东晋南朝墓志由于历代出土较少,学界对其研究不多。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考古发掘工作的新进展,东晋南朝墓志屡有发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日趋深入。现将既往研究成果作概要总结,冀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