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项羽自刎于乌江,笔者认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本文从《史记》涉及项羽之死的所有叙述,以及项羽败退的路线来论证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死于乌江这个误解是从《史记正义》开始的,但还只是说项羽败退到乌江,并没有说他自刎。到元代金仁杰把项羽之死戏剧化了,于是纔有了项羽乌江自刎之说,一直以讹传讹到现在。本文从调查入手,又分析了古籍的讹误,作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计正山同志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载《光明日报》1985年2月13日《史学》版。下简称《何地》),断论“项羽自杀于乌江”是“历史上的讹误”,“民间传闻”;“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  相似文献   

3.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4.
胡中友 《江淮文史》2012,(2):124-138,1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千百年来众说纷纭。2007年,著名学者冯其庸撰长文论证《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轰动一时。然而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探索,对历史问题的争鸣,也难以"一锤定音"。文史学者胡中友经长期研究,并多次赴实地考察,推出《项羽垓下溃围南逃乌江路线考》,不为尊者讳,与冯其庸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
即照本文看来,此乌江毕竟临江。把此乌江当成贵州之乌江,自是天大的笑话,然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又作何讲呢?各抒己见,盼读者自辨。  相似文献   

6.
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具舟从江宁前往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说法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解读《史记》过程中,对项羽最后的身死之地产生“和县乌江说”和“定远说”两种学术分歧。刘云鹤的文章持后一种观点,作者认为项羽身死东城,即今安徽定远县。为鼓励学术争鸣,本刊发表该文,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相似文献   

7.
李张召 《黑龙江史志》2013,(19):175-175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所败,最后自刎乌江,历来评议颇多,杜牧为之惋惜,李清照以"英雄"相称。从四面楚歌到霸王别姬,再到溃围、斩将、刈旗,这些都展现了项羽的勇猛雄壮之英姿,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真正英雄。乌江自刎与之深深植根于体内的品行、性格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贵华同志的《项羽自刎乌江并非民间传闻》(载1987年第1期《安徽史学》),见解十分正确,但王文认为项羽迷道的“阴陵”在和县,这是有悖史实的。一、王贵华认为“定远从未有阴陵之名”,且定远周围立并无“大泽”,而和县“阴陵大泽”即今绰庙乡裕民圩。定远“阴陵”之名,早已载入郦道元的《水经注》,“阴陵大泽”也已作为一个地名从秦汉沿用到南朝时期,《梁书·韦睿传》载:梁天监六年,魏中山王元英与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攻钟离(今凤阳临淮  相似文献   

9.
《汉书·地理志下》云 :“信都国 ,景帝二年为广川国 ,宣帝三年复故。”这条史料有误。查《史记》、《汉书》高祖时事 ,信都时为地名 ,而非郡名 ①、国名。《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得赵歇 ,立为赵王 ,居信都”。《集解》徐广曰 :“后项羽改 (信都 )为襄国。”《汉书·张耳陈余传》 :赵歇为赵王 ,“居信都”。张晏曰 :“信都 ,襄国也。”项羽“分赵立耳为常山王 ,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国”。立九个月 ,降汉。汉四年 ,封张耳为赵王 ,王襄国 (即前信都 ) ,次年薨。子敖立 ,九年 ,废为宣平侯。汉元年 (公元前 2 0 6年 ) ,项羽以梁楚地九郡…  相似文献   

10.
正"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那么,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华夏视野     
项羽烧没烧秦俑坑? 据《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但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秦俑学术讨论会上,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对项羽火烧阿房宫和秦俑坑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六点依据:一是没有发现项羽大军的入坑口;二是没有发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没有破坏者造成的陶佣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三是没有发现兵马俑身  相似文献   

12.
<正>垓下歌千古,渔唱起三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独赖项羽逆势而起,推翻暴秦,才有了后来大汉朝神话般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认识深入人心,项羽已成为社会景仰的中华民族众多历史英雄人物之一,特别是在他生于斯长于斯且亡于斯的长三角地区,项羽的形象更是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而弥足珍贵。一、遗踪名祠为证,项羽是亘古不变的大英雄项羽生于宿迁,逃难吴中,兵发湖州,被围垓下,自刎乌江。  相似文献   

13.
其实很简单     
时值××年,项羽兵败被汉军逼到乌江,此时项羽只身一人,等待搭船渡江。此时阴云四合,冰冷的江水夹杂着奔腾的泥沙向东翻滚而去。岸边立着一棵杏树,在清冷的风中散落了一地的花瓣,那花儿雪白中略藏一丝粉红,犹如随风即逝的红颜。项羽站在一块高处的岩石上,神情茫然地望着远方。此次战事失利,主力部队被汉军全歼,只剩下他一人逃到此地。是去?是留?极目江边,隐约有一叶黑隐隐的小舟缓缓驶来。追兵将至,此刻急待作出决断。项羽手持二尺青干剑,拔剑出鞘,转过身来,背对着乌江,大声疾呼“:天要亡我,今当以死明世。”在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还…  相似文献   

14.
项福库  王明月 《沧桑》2009,(1):235-236,240
近年来,国人对阿房宫考古结论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阿房宫的“建成与否”及“火烧与否”两个问题上。《史记》中有“阿房宫未成”、“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的明确记载,而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这与阿房宫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然而,对阿房宫考古发掘结论持相反观点的人,不但认为“阿房宫不仅建成而且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还对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是否具有可信性产生怀疑。经考证,无论是从司马迁写《史记》的客观条件及其治史态度,还是从其史学思想到写《史记》所肩负的使命感上看,其对“阿房宫”的记载都是客观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彭浩 《文物》2001,(12)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有如下一条律文: 工稟(髟桼)它县,到官试之,饮水,水减二百斗以上,赀工及吏将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赀各一甲;不盈百斗以下到十斗,赀各一盾;不盈十斗以下及稟(髟桼)县中而负者,负之如故。对律文中“饮水”一词,整理小组云:“当与测验漆的质量有关,参看《吕览·别类》。”注释的前半是正确的,后半所指参看《吕览·别类》则与前半没有关系。《吕览·别类》的有关文字是:“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  相似文献   

16.
秋风戏马     
<正>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对于项羽来说,他完全做到了。乌江边,他用一个悲剧的落幕,把战争当成一把闪光的利刃,对准一个猛士的神勇,还有高傲的自尊。在楚汉相争的最后,尽管他没有抵达咸阳皇宫,登上九五之尊,但历史里丝毫不乏他过往的光芒,包括那场秋风。项羽一生有两件事最为风光,相当于现代版的“热搜”事件。一件是少年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举鼎事件,另一件就是推翻秦朝暴政后在徐州户部山上进行的“秋风戏马”。  相似文献   

17.
《神州民俗》2007,(8):37-37
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星、昺到东莞(当时包括香港)沿海一带,6月再迁新会县崖山,所到之处,广东人民纷纷前往勤王。长安镇乌沙村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成为崖山“故宋国事同死忠义”八义士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卫从缅甸到重庆的公路“大动脉”, 援助友军,中国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他们两出国门、激战缅北、获胜仁安羌、败退野人山、修建不屈的中印公路、开辟驼峰航线、血战日军收复滇西……《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记》一文生动地再现了60多年前的那段悲壮激烈而又感人至深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19.
鸿门遐思     
鸿门宴,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典故,意为充满阴谋、危险和杀机的宴会。这个典故来自2200多年前所发生的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见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而这个典故的发生地,就在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鸿门堡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死于沙丘(河北广宗)。次年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沛县刘邦及楚国贵族项羽等也起兵反秦。前208年,刘邦、项羽等共拥楚怀王,相约伐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以此为目标,避实就虚,没费什么周折,绕道南阳,于前206年进入关中,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封秦国库财物,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驻军霸上,派军…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明末农民英雄李自成死于何地一事,长期以来,众说纷纷,争论不休。早在清乾隆年间,湖南澧州知州何磷提出过李自成削发为僧,禅隐石门夹山。还有的史书曾载李自成死于“湖南省黔阳县,葬于罗公山下”或“过通城九宫山而死”等等。可谓是数百年来,公私史乘,各持异词。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历史研究》(1956年)根据李自成行军路线和通山县志及程氏宗谱等所述,发表了关于大顺军领袖李自成被害地点的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