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样、雕母、母钱与样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属货币长期采用铸造生产,直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制币工艺后,铸造法才告终结。铸造法是将液体金属浇注到具有与铸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货币采用铸造生产有许多优点: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铸币形状与原设计接近;生产适应性强等。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前期是特种铸造,即采用泥范、石范和铜范浇铸货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宋代,货币铸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改用了母钱翻铸工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保护修复的需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广西上林县馆藏6面东汉至南朝时期的冷水冲型铜鼓进行了科技分析。结果表明,这6面铜鼓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组成,且为铸造成型,其工艺利用泥范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冷水冲型铜鼓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数据为更深入研究冷水冲型铜鼓的科技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陷位置,进而探索其缺陷形成原因及工匠的处理机制。本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凝固的4个关键要素——原料制备、温度控制、凝固时间与缺陷机理。基于现代凝固理论的模拟方法的引入,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可计算的仿真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为科学解读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内涵、反映我国古代金属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术是活的文物,应该加以整理、保护与研究,传统技术所包含的古代科技信息对古代技术研究有极大的启示。传统泥型铸造技术为研究中国古代陶范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信息;植物硅酸体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泥型铸造技术与古代陶范铸造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可上溯到夏朝,到商代晚期进入了制作技术的鼎盛繁荣时期,青铜器造型典雅、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被世界学术界公认的东方青铜文化。商人是如何制作青铜器的呢?上古青铜器铸造技术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夏朝  相似文献   

6.
因对“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是先秦失蜡法工艺制作”这一论断存有质疑,故通过实验考古的手段,用泥范制作工艺对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进行了复原,实验证明用6块组合外范和1块芯范即可浇铸出此饰件.关键是要在芯范上设计出可让铜水流到透空纹饰处的通道,而正是这些通道使浇铸后的饰件上形成了连接把手和透空纹饰的铜梗,这些铜梗是铸造透空纹饰的技术产物。泥范铸造实验成功铸出了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且其具有原器物的工艺特征,从而也说明了此饰件乃泥范铸造工艺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三星堆出土铜器的铸造技术曾中懋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器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于它的合金成分已作了分析和研究,并已报道①②。对它的铸造工艺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一、陶范因在部分出土铜器上遗留着褐红色的泥蕊,说明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是使用陶范。陶范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铸钱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范铸法"和后期的"翻砂法"两种工艺。范铸工艺是干型硬范铸造,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铸范按材质可分为陶范、石范、铜范和铁范等,其中模印陶范叠铸工艺是范铸法铸钱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翻砂工艺是湿型或软型铸造,是中国铸钱业在传统范铸工艺基础上的新发明~[1]。学界已经普遍认同,中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采用了成熟的翻砂法来铸造钱币。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范铸钱工艺,即叠范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吉林“厂平银币”,是我国第一套机器铸造的银币,虽属试铸,但它代表了先进铸币工艺的出现。在我国银币铸造从土法局部自铸时期向机制银元时期的进步过程中,“吉省铸币,实在各省之先也”。中国银元的诞生,经历了土法铸造到机制银元的两个阶段。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之前,我国以浇铸和人工打制的土法铸造银币,已有较长一段历史。乾隆五十七年  相似文献   

11.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韦姗杉 《文物春秋》2009,(2):20-23,55
作为古代壮族青铜文化代表的铜鼓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和衰落几大发展阶段。这种演变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不同类型铜鼓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两方面对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深入的工艺研究,系统地阐明了铁范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制造的工艺过程。我国是最早使用铁范的国家,铁范的使用提高了铸造的生产率。秦汉铁范铸造工艺是古代科技史的一朵奇葩。本文获1983年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机械制造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所谓“层叠铸造”,是指把多个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从共用的浇口杯和直浇道灌入金属液。这样一次就能够铸成几个甚至几十个铸件。这种叠铸技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对芯范加工修琢,经过匣范成型,外糊加固泥的泥质合范铸造工艺,是至今所能见的镂空青铜器的主要浇铸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收藏家》2020,(2):31-34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金属铸造工艺不断进步。汉代铜镜作为常见的铜铸造品,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与汉代铸钱相关的遗物中,铸钱夹砂陶背范出土数量最多,是由泥质面层与夹砂背层组成。为了揭示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工艺并探讨陶范多次使用的可能性及夹砂层的作用,对陕西西安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出土的铸钱夹砂陶背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质面层采用细泥料制作,其作用是保证所铸造的金属钱币具有优良的表面质量;夹砂背层是在制范泥料中掺杂了较多的肉眼可见的砂砾,其作用是提高陶范的机械性能,减小陶范受热后的变形,有利于它与金属范合范铸钱。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夹砂层,然后在夹砂层上制作细泥层,在细泥层上印制钱币的背郭型腔,与金属范组成铸型铸造钱币。证实夹砂层可以重复使用,当泥质面层损坏后可以除掉表面的细泥层或直接在原型腔面上另加一层细泥重新制作背郭型腔,再次进行钱币的铸造,夹砂层可以一直使用到被损坏为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泥芯,2百余块陶模。虽然这些铸铜遗物绝大部分因曾使用过而变得碎小,但它们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与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地区馆藏和出土北朝至唐代金铜佛像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铸造复原实验,发现唐代范铸小型金铜佛像的四足方座基是通过类似贴泥条等方法进行机械造型,留出外范与内芯之间的空腔而铸造出的。这种方法与中国商周至汉代青铜器范铸工艺是一致的,四足方座基的铸造是中国古代范铸工艺思想的延续,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冠雄 《人文地理》1988,3(1):43-46
本文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的过程,把我国旅游地理的创立期分为两个阶段,摸索阶段和实践阶段;总结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和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