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增忠 《南方文物》2008,(3):170-171
最近。笔者在本地一乡村调查时,发现了一则明朝天启年间敕封。此敕封是明熹宗皇帝敕封时任明代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钟蚧及其夫人的。现为钟蚧第九世孙收藏。敕封质地为黄绫,黄绫上有白丝提花织出的“万历四十五年月日造”暗花织造年款。敕封较为完整,存长144厘米,宽30厘米。据介绍,此敕封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藏者害怕受牵连。  相似文献   

2.
"绫"的名称常见于魏唐时期的史料,流行于魏晋,至唐代进入全盛时期。史料中的绫是斜纹暗花丝织物的通称,其组织既包括平纹地上显斜纹花,也包括斜纹地上显斜纹花。绫在西北地区的用途非常广泛,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日常用品,在敦煌地区还大量用于制作寺院法器以及作为财礼、吊礼、贺礼和社邑成员身亡纳赠的物品。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10日,“盛世气象——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由于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物收藏团体“清玩雅集”的鼎力加入,台湾展品尽属精品——沈周的《春草秋花图》卷、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天球瓶”、明永乐“甜白暗花八吉祥莲纹僧帽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等等均堪称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4.
赵恺 《中华遗产》2023,(10):56-65
中国丝绸史上有所谓“汉绮唐绫”之说,可见绮与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织物也可以说绫由绮沿袭而来。为什么“绮”最终被后起之秀“绫”所取代了呢?这个故事,或许要从“绮”在汉代的繁盛一时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5.
张晓娟 《文博》2006,(5):95-9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七百余件丝织物中,绫类织物约占二分之一,而缭绫为绫类织物中的大宗,占主导地位。在法门寺地宫未考古发掘前,“缭绫”只见于唐代文人墨客的诗赋赞誉中,现代人谁也不了解其真谛。当法门寺地宫大量缭绫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安州绫锦院记”的印文及铸造时代的探讨,取得认识如下:“安州绫锦院记”当释为“定州绫锦院记”;印文中的“定州”指河北之定州;对该印时代探讨表明,该印印文带有典型的宋代篆刻风格;以宋制、宋尺计算的尺寸最接近该印的实测尺寸,应为依宋制铸造的铜印;该印与多个有明确纪年的北宋“记”或“朱记”铜印尺寸相当;该印为宋印,铸行时间不晚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相似文献   

7.
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色彩、绘图、造型的新颖和装饰题材的丰富等方面,都是以往历朝所无法比拟的,可谓位居“青花之冠”。但其中有一种带暗花边饰的青花瓷器则在文献记载中很少提到,也不被人们所注意。现就故宫博物院所藏数十件传世品(有些还带有康熙干支款的),来谈谈青花瓷器带暗花边饰的问题。所谓瓷器的暗花边饰,即器物未上釉之前,在口部、肩部或足部用较细的工具划刻一周纹饰,上釉烧制后形成清晰的暗花边  相似文献   

8.
明定陵地下宫殿孝靖后棺内曾出土两件百子衣,绣样大抵相同。编号 J55:3的一件,为四季暗花罗地,前胸绣二龙戏珠,龙首顶部绣两个“万”字。后背绣衔珠坐龙,一个“寿”字绣在龙首上方。百子之间,则点缀八宝、蝙蝠、山石,又松、竹、梅等各式花卉。衣虽有残损,但仍存小儿九十一。若依绣样中的情节来分,则可别作三十九个画面。百子衣用色丰富,针法复杂,绣工精细,为明代绣品之上乘,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9.
赵榆 《收藏家》2015,(6):11-12
京博艺术博物馆珍藏一帧《明宣德封沙加为佑善禅师诏书》,此诏书质地为丝质,长230、高31.6厘米(图1)。左右两端是黄绫,为卷首与卷尾部分。中间为白绫,是书写封文的主体部分。书写封文的白绫开头正中,竖向织有双龙,双龙之间织有篆字“奉天敕命”四字,紧接着织有“洪熙元年月日造”竖向篆字一行,双龙图案与奉天敕命四字均有凸出感。白绫封文的主体部分,是用墨书写的汉藏两种文字的墨书封文,先写汉文诏书为楷书十二行,之后是诏书颁发时间,汉文楷书“宣德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一行,并行对译藏文竖写一行,汉藏两行文字上钤皇帝诰敕御玺“敕命之宝”朱印。  相似文献   

10.
高仲选 《丝绸之路》2004,(12):28-28
在陇东婚娶中,有一种“披红”习俗,有的地方亦叫“挂红”。“披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布被面折叠的条带。在娶新娘的人马未回来前,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去年岁末由中华书局付梓的《满文老档》汉译本是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乾隆朝四十年的满文重抄本,俗称“大黄绫本”。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所能见到的《满文老档》,是日本人在本世纪初从沈阳故宫崇谟阁复制的乾隆四十三年的重抄本,俗称“小黄绫本”。它们的原始底本目前庋藏于台湾,1969年9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曾将其影印装祯十大册公诸于世,并名之曰:《旧满洲档》。那么大小黄绫本有何区别?北京大内的重抄本与原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织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织绣的品种十分丰富,堆绫便是其中之一。据古代文献和传世及出土实物分析,堆绫大体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包纱、贴补绣等。这些名称有的是依照不同做法而定,有的是不同地区的习惯称呼,但都属于堆绫的范围。所谓堆绫,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各样的绫片,然后将绫片下面托纸,并粘贴牢固,再用针线将其钉缀在绣底上,组合成层次感、立体感很强的图案。通常堆绫主体花纹部分需要多层次的绫片来表现,比如一幅堆绫折枝牡丹作品,牡丹花头就是用深浅不同的色绫组成,花瓣采取退晕的配色方法,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地自下而上堆叠而成。堆绫的层次有的二三层,有的四五层,甚至六七层不等。严格地说,堆绫、钉绫、贴绫之间是有区别的:按照图样  相似文献   

13.
相传,很久以前,撒梅村东头有个土主庙,供有一尊土主。有天,天气很热,村里有几个年轻姑娘去庙里歇凉。姑娘们在一起都喜欢闹着玩,他们赌嘴在庙里丢绫帽,看谁能把绫帽丢在土主头上戴着,谁就有本事。你丢我丢,大家丢。丢了一阵子,谁也没能把绫帽丢在土主头上。这时,有个姑娘开玩笑说:“哪个先丢给土主戴上,哪个就嫁给土主做婆娘。”话刚说完,只见最年轻、最漂亮的阿南姑娘出来一丢,绫帽不歪不斜刚好落在土主头  相似文献   

14.
1986年秋,周至县文管所入藏一副叶恭绰楷书对联(封四)。藏前经有关专家审定,确系叶氏遗作。此联纸本绫装,各长172、宽38厘米,绫料为淡蓝无图案直布纹,画心为安徽净白四尺单纸,纸质用料精良,做工考究,纸上正书“惟有荣名寿金石,敢将法物诂球刀”。上联款“希祖先生雅属”,下联款“叶恭绰”,绰字下钤“恭绰长寿”粗白文印,再下为“玉父”细朱文印。通篇精力充沛,结构浑成,神采飞扬。可惜整幅作品因保管不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珍品赏析记几件带暗花边饰的青花瓷器于荣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明末清初通常被称为“过渡期”或“转变期”。由于连年战乱以及朝代的更替,景德镇官窑在这一时期几乎完全停废。民窑的生产虽然也受到巨大影响,但仍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特别是在青花彩绘...  相似文献   

16.
“种类繁多的服饰、头饰和饰物映人人们的眼帘。来自偏远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对这些服饰深感自豪。只有为数极少的内行人能通过他们的靴子、喀夫坦式样的长袍、有檐帽、无檐帽和兜头帽,特别是妇女佩戴的头饰及珊瑚和绿松石饰物区别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17.
能工巧匠类马钧马钧,字德衡,三国时人。其籍贯,一说魏人,生于扶风(今陕省扶风县);一说,据安徽通志载,是三国时盱眙人。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查考。马钧幼年贫苦,刻苦自学,不尚空谈,专心致志地钻研机械设备,成为一位伟大的机械发明学家。后人称颂他“巧思绝世”。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改进绫机和发明翻车。马钧感到当时的绫机笨拙而效率低,“丧功费  相似文献   

18.
贉,音dǎn或dàn,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字,平常少有用它。贉字究竟作何解释呢?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未收此字,南朝梁顾野王撰《玉篇》时也未收此字。在唐人孙强增补《玉篇》时,才收入《大广益会玉篇》,该条云:“贉,徒感切,预入钱也。”在以后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中,又增补了一义,将贉释为“卷首贴绫”。现就这增补之义加以讨论。《康熙字典》对贉增补的释文是:“贉……又《米芾书史》:隋唐藏书皆金题锦贉。注:贉,卷首贴绫,又谓之玉池。有毬路锦贉、楼台锦贉、樗蒲锦贉。”《辞源》云:“……(二)卷首贴绫处曰贉,亦谓之玉池。古藏书用锦贉,见《米芾书史》。”《辞海》云: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唐代一些地区的土贡中有“红蓝”一项,如“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蓰蓉,……”“青州北海郡,望。土贡: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相似文献   

20.
辫线袄为元代流行的一种服饰,但现存于世的实物很少。文章详细分析了一件紫地缠枝花卉纹绫盘金绣辫线袄残片的形制纹饰及具体修复过程。根据该袄残存的盘金绣和腰部的辫线加工工艺,修复了右肩部日形刺绣、辫线及裙褶,并裁制了已缺失的下裳和双袖。该袄的修复方案体现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可逆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