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41年,美、日两国政府举行了绵延八个多月的妥协谈判,史称“远东慕尼黑”。由于这一谈判与中国抗战的前途及国民政府的命运休戚相关,重庆当局为影响和阻滞美日妥协、推动两国走向战争对抗而苦心孤诣,倾注了心血。那末,重庆政府是怎样对美日谈判施加外交影响的?它阻遏美日谈判的潜在动机又是什么?这场“无形战争”对中国抗战及战时中美关系的前景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八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动手用武力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这是一场局部的侵华战争,短短几年,到七七、八一三就发展成全面的侵华战争。厉史已经证明,有了九一八,就必然会有七七:当日本军国主义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奉天北大营时,它也就向通往卢沟桥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今天,在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时,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条路是怎样一步紧接一步走过来的,里面颇有一些教训。  相似文献   

3.
<正>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的地理科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首届理事和理事长,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主任、教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当代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于1935年首次提出标识中国东西部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瑷珲—腾冲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又首次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命名为“南沙群岛”。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中法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最初是主张不战而降;战争已经开始,它主张速败早降;当战争偶遭失利,它就大减赶快投降;即令在战争获得大胜时候,它又嚷着乘胜投降。总而言,一句话,投降。最初,它首先散布失败主义,说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法国是“船械之精,操练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还认为法国并“无与中国失和之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性年代,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期间,美国政府推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这项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进行探讨的问题。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战争结束前已经形成。对华政策从战时向战后的转变,是由于美国的在华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战  相似文献   

6.
法西斯德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就是这场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重大损失。然而。发动这场战争的法西斯德国,在经济上是怎样为这场战争作准备?战争期间又是怎样维持把战争打下去?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入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史学界,对于法西斯德国的研究,尤其是对纳粹政府的军事化经济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一得之见,就教于国内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1962年9月15日,首都各界1万多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庆祝击落美国U—2飞机大会,在此后的六七年内,还不时地传来美制高空侦察机被我击落的消息。但1970年2月以后,这类消息再未传出,U—2和无人机等高空侦察机这个幽灵,在中国领空彻底地消失了。它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消失的?本文将破解这一谜团。核打击企图与高空侦察机出现与新中国为敌的美国,在侵略朝鲜战争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得一败涂地。于是,美国五角大楼的头目们便凭借其手中握有核武器这一优势,企图在适当时机对中国进行核打击。195…  相似文献   

8.
战略,军事学用语,是指指挥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所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也就是说,战略学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是战术学和战役学之上的高一层次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回顾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无疑是对华侵略最重、压迫最深的国家。1873年并吞中国属国琉球,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领土台湾,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出兵山东青岛,1928年制造济南惨案,1931年九一八事变,乃至1937—1945年,更将中华民族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一般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少数军国主义者、法西斯分子操纵国家机器,逆历史潮流而发动的,而日本普通民众则是侵华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不仅要问:日本国民为什么没有反对并阻止侵华战争?他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著名学者孙宝根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从日本国民的视角,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历史,以期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中国发动日俄战争的若干问题大连大学杨惠萍日俄战争,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日本挑起日俄战争是突发的吗?怎样认识日本取胜实质是后勤保障的胜利?日本发动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多少灾难?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一日本挑起日俄战争是蓄谋已久的。1895年日本...  相似文献   

11.
秦王朝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推行封建制度,这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物的十大劫难陈福季中国历史悠久,文物浩博,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多灾多难,大量文物也跟着遭劫。概括起来说可有十大劫难:一、战争战争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各政治集团之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互相残杀行动,它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但...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犯对侵华战争的建构建立在体验的个体性中,虽然他们对战争的认识还有片面之处,但总体而言,他们对侵华战争侵略事实的见证是良知的发现,是付诸于行动的反省。他们描写的战争是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自我罪责的坦诚,它塑造了一群侵略者的嘴脸的同时,也讲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敌。  相似文献   

14.
鉴往警来 永保和平──我们怎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高存信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重温这段历史,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智慧和勇气,特别对我们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国无数次地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压...  相似文献   

15.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和朝鲜而发动的不义之战,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尽管时间很短规模不大,但它对中日两国的命运以及东方形势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次战争进行历史的估量,是很有意义的。一、战后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的全部过程,暴露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贪婪狂妄的侵略野心;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卑躬屈节的奴才本相;暴露了美、英、俄、日、德各资本主义列强趁火打劫,充当侵略者帮凶,敌视中国人民的罪恶阴谋。正如斯大林所说的,“战争撕破了一切外幕,暴露出一切关系。”注意揭露美英等帝国主义在中注战争期间的阴谋活动,了解它们的活动对这次战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学习中法战争的历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这篇短文里,仅就美国在中法战争期间如何充当法国侵略者的帮凶,敌视中国人民的罪恶阴谋活动作一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张宪文 《民国档案》2005,(3):131-134
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沈阳地区挑起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由局部地区蔓延到全国,先后经历了14年。中国人民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反抗斗争,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不仅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侵华日军遗留在东北边境地区的军事要塞遗址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最大的军事筑垒工程,它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武力扩张和军事侵略而修筑,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日本关东军的溃败而迅速崩溃。东北边境地区要塞遗址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罪证,它凝聚着中国劳工的血泪,是侵略者留给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累累伤痕。战争遗址资源具有现代价值,要塞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凝聚历史,警醒世人。如今在战争遗址上树起的和平旗帜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正>伊香俊哉著,韩毅飞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27.5万字,59元对于抗日战争,中日两国是怎样记忆的?这些战争记忆又是怎么形成的?作者在云南滇西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当地的中国人与日本的旧军人之间的战争记忆依然处于"争执"的状态,但同时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以此为契机,作者耗时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