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门1034窟     
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 1034窟的客观报告,探讨了洞窟的开凿简史,并对一些造像题材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2.
龙门565号窟(惠简洞)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门565号窟(惠简洞)完工于唐高宗成亨四年(673),洞窟雕刻精致,内容丰富.本简报详述惠简洞建筑与雕刻内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halls in front of cave in Mogao Grottoes, such as caves No.130,108,100,98,96,95,85,76,74,72,61,55,467,53,46,45,44,39,38,35,30-27,33-21,Most of caves have its own eaves building. The two kinds of architecture are both timber construction.After carefully research, we find that these special architecture were build during early Tang dynasty at the first time, developed in Middle Tang,and very popular during the period of Gui-Yi-Jun, and still continued in the West Xia and Yuan Dynas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pecially discusses the two halls in front of caves No.130 and No.96.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早期三窟供养人服饰类型及演变,说明了5世纪初敦煌北凉供养人服饰的内容与特色。研究表明,敦煌服饰文化继承了汉魏服饰文化传统,并吸收少数民族胡服文化,在十六国时期形成胡汉交融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疆龟兹石窟的吐蕃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车、拜城一带的龟兹石窟中,有没有吐蕃占领期间开凿的洞窟?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古代青藏高原与天山南部两个地区之间的交往,揭示西域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的丰富内涵,阐明龟兹石窟形成、发展的面貌,应有重要意义,值得探讨和研究。若干年前曾有人认定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1、32窟为吐蕃窟,并从窟的形制、壁画内容、风格以及人物服饰等方面作了论述。笔者对这一问题也留意多时,本文即试图通过在龟兹石窟壁画上所见虎头皮帽一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倩 《美成在久》2022,(1):60-73
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孔道,北朝佛教石窟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丰富多元的内涵。龙门北魏窟龛的雕刻中现存诸多反映外来文化的装饰纹样,它们都是丝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反映了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1987年夏季,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协助下,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对云冈石窟现存洞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窟重新进行编号,并撰写《云冈石窟新编窟号说明》一文,在《文物》1988年第4  相似文献   

8.
陈明 《敦煌学辑刊》2006,3(3):90-96
莫高窟第156窟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窟,关于该窟的建窟时间,前贤已有较多探讨且已几成定论。本文对窟内人物题记进行重新比对考查,并参照张议潮本人的官阶品级和职衔变化,推断该窟的始建时间有可能在大中五年(851)张议潮被朝廷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赐封旌节之后不久,而出行图中的题记则是成通二年(861)张议潮收复凉州后的补(改)题。同时,文章还对第156窟的选址问题、窟内的《莫高窟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第9窟是著名的"五华洞"之一,窟内四壁分层布龛,满雕佛像,布局严谨、内容丰富,装饰华丽,雕刻精美,特别是窟顶的雕刻装饰韵味浓郁,是云冈石窟顶部雕刻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唐代麟游慈善寺第1窟三佛为例,对唐代佛教美术中的三佛体系的横、竖三世佛图像的讨论、追溯到三佛的产生与匹配过程,以及唐代的三佛图像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以为,不同的图像结构可能其内涵是相同的,具体的信仰背景往往在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莫高窟第196窟窟檐建筑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装饰等,并以环境设计理论为依据,从空间类型入手,论述该窟建筑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借此分析洞窟建造背景,建筑艺术特点和空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梳理了莫高窟249、285窟窟顶的图像元素,并考订存疑者。作者认为两窟窟顶四披的图像正是太一出行的组合及其变化。其中第249窟增加了四神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完整的出行结构,而两窟窟顶四披图像跟下部的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共同构成出行、向西披西流的意象。两座窟整顶壁画结构的出现是当时的出行制度使然,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427窟窟檐是自唐代196窟窟檐之后的最重要宋代实物遗存,是窟檐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结构最复杂、建筑内彩画完好保存的经典之作,是宋代窟檐建筑营造制度、平面布局、外部形制、结构特征、装饰等研究的重要佐证。通过现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摄影等手段,进一步校核了不同时期的测绘数据,查明了不同构件的修缮痕迹,为深入研究敦煌石窟宋代窟檐营造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莫高窟第427窟窟檐建筑形制和结构构件延续了敦煌石窟唐代窟檐的特征,是唐代窟檐向宋代窟檐过渡的典型之作,也有构件增减和结构特征改变,更加符合宋代营造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皇后功德窟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麦积山北朝石窟,其中有一件历史事件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在麦积山的活动,及其在麦积山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表现与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此前学者较多谈到的有乙弗后在麦积山的墓窟第43窟的问题,其它则较少论及,因此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略作讨论,以求同好。  相似文献   

15.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仙洞的开窟时代和壁画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什噶尔,古代称疏勒,是位于我国最西边疆的一个古老重镇,塔里木盆地中最大的一块绿洲。它西枕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接天山,南隔昆仑山脉与西藏为邻。远在两千多年前,它既是我国丝绸贸易出境以前的聚汇点,也是西方经济文化进入我国后第一个交流融合的地方。当佛教越过葱岭向外传播时,它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便成为我国最早受影响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敦煌莫高窟409窟为代表的男供养人像是西夏皇帝还是回鹘可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持回鹘可汗观点的学者以男供养人的袍、冠造型,同窟女供养人服饰样式以及通过技术手断提取出的题记为依据。然而409窟男供养人的服饰与新疆地区回鹘贵族存在明显差异,并非回鹘族群的专属服饰;女供养人虽着回鹘装,但不足以推证该男供养人为回鹘人;"国之狮王"题记存在诸多疑点。本文以妆容为切入点,发现409窟男供养人像没有高昌回鹘供养人披发、"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的回鹘人种特征,而是无须、束发、圆面、直鼻梁的形象,这符合西夏党项面容特点及其拔除胡须的习俗。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比对的方式,进一步解释服饰款式、仪仗等问题,笔者最终判定409窟、237窟男供养人画像为西夏皇帝像。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图像应用多种纹样元素,其内容丰富,布局精美,构图形式多样,并具有应用传统民间图案的典型特征.该窟窟项壁画所展示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其绘画题材和构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应用设计学理论研究其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劍川八窟     
雲南剑川,在唐代為六詔之一的"劍浪詔",後被"蒙舍詔"所吞併,總稱"南詔",歷唐宋二代均獨立稱王,至元始歸入中國版圖。城南十餘里有石鐘山,山有石窟數處,雕刻石像甚多,有一窟有石雕像九座,卽南詔王閣羅鳳,及其弟閣皮和尚,以及衞士侍從等共九人。閣羅鳳石像頭已打掉,其餘八  相似文献   

20.
秘窟护宝人     
好几年以前,与友人游安顺南郊的华严洞,有人发现洞口石壁上一行墨迹,记的是某年月日北平故宫博物院同仁某某等来游于此。领衔者是庄严。我很惊喜,忙找纸笔抄录,但带笔的朋友都走远了。有人说,回头再来抄罢。谁知越走越远,就此失之交臂,至今引为憾事。 我对庄严这个姓名感兴趣,是因为少年时代,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逃亡的机关学校和难民们纷纷还乡的那段时间里,听大人们传说,近在咫尺,里人常游的华严洞,竟一直秘藏着故宫的国家级藏品;北归途中还在省城贵阳办了个展览。人们这才恍然,为什么华严洞外的庙宇亭台任人游憩,而洞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