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家犬出现于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0000年)。家犬的出现是人类驯化动物的开始,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北方地区在推广驯化家犬方面明显快于南方地区,但是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南北方地区在驯化家犬进程上的差异基本消失,饲养家犬成为各个地区人群的日常行为。家犬的体形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变小的趋势,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先秦时期,大部分家犬的体形特征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也有部分家犬的体形出现小型化和大型化的趋势。家犬在遗址出土的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数量基本上稳定在5~10%之间,家犬可能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在狩猎、守护家园及作为宠物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或以狩猎经济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后李文化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顺山集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畜(狗和猪),但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阶段的生业属于"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总体来讲,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的渔猎采集经济采取了强化利用自然资源的广谱渔猎经济策略,并出现了适应定居生活,强化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区域特色,也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演变较大的影响,但该地区古人在适应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定居生活、生存策略与文化行为模式等人类能动性的一面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之恒 《四川文物》2007,(1):50-53,95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4.
吕卓彦 《风景名胜》2021,(5):0223-0224
本文主要通过对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的建筑遗迹分析,对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装饰基本形态以及特征做了探究。中国原始建筑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更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中主要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建筑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建筑为例,研究了原始社会的建筑装饰形态,深入探索了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河南境内出土早期玉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PIXE、XRD和Raman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准确判明了河南出土新石器时代至东周90余件玉器的质地,这些玉器的玉材种类非常丰富,并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河南透闪石型玉器很少而绿松石占绝大多数,商代开始透闪石激增并占据主体地位。根据绿松石的类质同像、伴生矿物或围岩成分及透闪石所舍微量元素,探讨了玉...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理解新石器时代河南地区生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其与环境波动、文化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本文根据已发表的人和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先民的食物结构和家畜的饲养方式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本地生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如果说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贾湖遗址已经开启了向农业迈进的步伐,那么随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则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农业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生业,则可以概括为生计方式多样化与生业经济复杂化,其中粟作农业的生产是本地生业经济的主体。通过对生业经济与环境、文化、社会变迁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本文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生业经济则集中呈现了人们为适应、开发和利用环境而发展出的生计方式的技术体系,其转变将引发物质文化与社会层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生业、环境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对于社会复杂化进程加深和早期文明化进程提速的影响需要我们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是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早期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从蛮荒进入到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更是政治经济制度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作为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元素之一的狗,其所对应的角色与当时人类社会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狗进入到人类生活以来,其在人类不同时期所饰演的相应角色不断变化。概而言之,我们可将新石器时代狗的角色称之为"工具化",夏商西周时期为"宗教化",而春秋至两汉时期则为"实用化"。  相似文献   

8.
殷代的蚕桑和丝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蚕桑丝织,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种桑养蚕用丝纺织,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到奴隶社会的商朝,则已经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的洞穴遗址数量很多,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到历史时期,其中经过科学发掘和研究的遗址数量有限,在这当中,明确判断为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数量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来看,有限的这些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相似文献   

10.
对话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甘肃东部找到了一个从大地湾第一期化或老官台化经仰韶化早期、中期、晚期到常山下层化  相似文献   

11.
玉德·玉符·汉玉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使用玉器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过程中,有的地区也就地取材,制作并使用了玉器。我们的祖先至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利用真玉琢磨成装饰品或生产工具。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玉质装饰品,出土在我国辽宁西部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从原始社会到汉代,在玉器发展史上出现过四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以红山文化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代文物资料入手,探讨了龙的形象产生的时代,认为龙萌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时对龙的艺术形象在各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具体分期。并对龙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水珠形"眼睛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安加拉河到达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西线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表明,在中西方的古代交通中,存在着一条比草原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森林岩画之路,其存在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  相似文献   

14.
戴向明 《考古学报》2020,(3):309-336
正目次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二新石器时代中期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四总结与讨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多样的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人群。自有人类以来的数百万年间,人类自身及其文化、社会总体呈现"进化"的趋势。但在世界不同地区,社会进化的速率和表现方式是不一致的。就中国而言,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发展传统,而这些几乎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15.
彭适凡 《南方文物》2004,7(4):19-27
我们江西这块土地上,何时开始有人类活动?是否也经历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再到新石器时代等历史发展阶段?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都无言以答。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考古工作的开展.至今已调查发现和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2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3处、中石器时代遗址2处(T1—1),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漫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造的器物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和演进。传  相似文献   

1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华东,随着该地区部分大学和蚕业学校的内迁,国内不少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人员也纷纷来到贵州遵义,我国生物、动物学家,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桥头人)就是其中一员。到了遵义,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员分析了遵义的地理、气候和中国蚕桑发展的需要,决定筹办中国蚕桑研究所。经多方呼吁,他的设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即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帮助。1939年秋,中国蚕桑研究所在贵州省宣布成立,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的家畜化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家畜驯化过程中,针对动物繁殖,以人为的主动管理取代了自然淘汰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本文在归纳整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家畜化过程再次进行了深入探讨。纵观旧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的马骨出土情况,笔者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多为游离齿或部分骨骼残片,这些骨骼残片极有可能为肉食后的残渣遗留。因此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马骨骼相比,商代特别是殷墟二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马与马车及青铜制品共出,马的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从古代DNA分析结果看,这种马的繁盛交易往来从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考古资料和出土文字材料也显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家马的出现是在商代晚期,虽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发现马骨,但是大多数马骨基本均发现于殷墟遗址。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没有出现人为介入马匹育种的现象。因此还是应把中国家马的最初出现定在商代晚期,自商代晚期开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  相似文献   

19.
西江中游地区是岭南历史文化区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三种生业经济形态,早期是一种广谱的渔猎采集经济,中期是一种利用贝类为主的渔猎采集经济,晚期是较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演进过程在整个文化区内具有一致性。贝类利用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呈现出一种显著强化的趋势,但一直未在食物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龙形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产生龙概念的最初阶段,应早到何时?最原始的龙为何形象?龙的形象又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向定型、从简单向繁复、从写实向神化而逐步演变的?自古至今,论说纷纭。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显著收获之一,就是多次发掘出土了五、六千年前人类产生龙概念的实物证据。从而把以往研究龙的资料线索——商代甲骨文和先秦文献记载与古代神话传说所产生的旧认识,一下子飞跃认识到: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以前社会的人们,就已形成了对龙崇拜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