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2014,(1):F0002-F0002
我国民俗学研究肇始于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7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江苏苏州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曾积极参加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活动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创立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会丛书。30年代在北平发起成立风谣学会,主编《民俗》、《民风》、《谣俗》等  相似文献   

3.
《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纂的的一部小型类书,该书内容丰富,分门别类搜录了天地万物的起源来历,对多种学科的学术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事物纪原》对民间诸事物的探源和它对民间风俗的保存,阐释了它在民俗学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和内容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中国 ,“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②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 ,好庳车”③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 ,化民俗”④ 等等。而其开始在学术界的使用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被周作人先生首先从日本介绍过来。此后时而用“风俗” ,时而用“民俗” ,直到19 …  相似文献   

5.
刘铁梁 《民俗研究》2023,(4):5-10+157
钟敬文在20世纪最后20年提出的“民俗文化学”“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理论,都体现出他所拥有的文明视野,即涵括多主体文明关系和中华文明主体的视野。传统文化整体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论述,对于传统文化研究和民俗学研究均具有批判性和方法论建构的意义。他提出“民俗文化学”,源自对“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歌谣学运动、通俗文艺研究、风俗调查等面向民间大众的文化再造潮流予以统一概括的设想,但是也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激活。钟敬文提出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包含着对于“文明体”与“学派”关系的深刻认识。他的一系列学理思考,环环相扣且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情感脉动息息相通,因而具有可以被后辈学人不断发挥的巨大理论潜能。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民俗学研究肇始于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7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其后创刊的《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风俗研究文章,同时开辟了民俗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此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风俗调查会。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  相似文献   

7.
傅谨教授的《中国戏剧发源于祭祀仪礼说质疑》是对拙著《中国戏剧史》的批评,但也是一种明显的误读。中国戏剧学界存在着“禁忌民俗学”的传统偏见,忽视乡村祭祀戏剧的研究成果,漠视民间祭祀文化在中国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剖析中国戏曲研究禁忌民俗学偏见之特色和由来,再一次阐明《中国戏剧史》提出的“宋元戏剧在从祭祀到戏曲的过渡阶段的关键作用”。在讨论戏剧的起源时,民俗学的眼光与田野调查必不可少;而讨论戏剧的发展时,社会经济史学也成为主要的理论方法,如此才能解决祭祀性戏剧和欣赏性戏剧之间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德川日本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心学思想,名为“梅岩心学”或“石门心学”。本文首先对中国及日本的两种心学历史作一番概观,以了解我们将要探讨之问题的思想背景;进而将梅岩心学置於日本近世儒学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指出梅岩心学的核心命题“由形之心”、“形直是心”显示了其思想的独创性,而与中国心学重在揭示良心本体的理路有很大不同;其次对心学运动中遗留下来的《讲学日志》这部民间文书进行了考察,从中了解到石门心学在民间的讲学活动及其特色,并揭示出日本心学运动中存在的某些中国因素;最后作为余论,对“儒学日本化”的问题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而科学地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folklore(民俗学)一词就起源于英语。民俗学的内容来自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民俗学涉及传统信仰、风俗、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和俗语。最为人们熟悉的形式是民间故事和民间歌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国古文化研究者就对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约翰·奥布里在1696年出版的《杂录》一书,里面充满荒诞离奇的故事,是英格兰早期收  相似文献   

10.
邓声国 《民俗研究》2003,(2):107-1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几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通论性著作,如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陈启新《中国民俗学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这些著作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民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保留了许多民俗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少保留在文献、绘画与民间风俗当中。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清人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以下简称《进香图》),这是一件反映清代后期北京妙峰山庙会的民俗绘画作品(见图版贰)。该图为纸本设色,无款,纵205.5、横114.6厘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写实记  相似文献   

12.
书讯     
钟敬文文集(5卷)钟敬文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218.00元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人民的学者”。 根据钟敬文先生学术研究和文艺情况,本书分为五卷,即《民俗学卷》《民间文艺学卷》《诗学及文艺论卷》《散文随笔卷》《诗词卷》,完整地辑集了钟先生的学术论著和文艺创作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3.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同化历史领域中的许多概念,“风俗”或“民俗”一词充满着歧义。20年前出版的第15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概述近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时指出:“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比民俗学更能引起误解”。一部西方出版的民俗学词典收入的民俗定义达21个。  相似文献   

14.
杨华  胡楠 《民俗研究》2012,(6):30-3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先驱,中国的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开创者。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在日期间,他广泛考察日本民间风土人情,积极开展日本民俗研究,先后撰写《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他在两本著作中,就民俗学理论提出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并将民俗研究付诸实践。黄遵宪的日本民俗研究,内容广泛,几乎涉及现代民俗学所包含的各个领域,在中日民俗学史上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民俗学研究中国化的早期阶段,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礼俗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当时处于民俗学运动中心的江绍原在成为《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之后,开始扩大范围征集有关月经的礼俗迷信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后来他计划写作的《血与天癸》不幸夭折,但他在月经礼俗迷信研究方面的大胆尝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先生原名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书香门第,幼读诗书,常“忘寝食”。后入清华学堂,“五四”运动时曾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去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清华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归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转入西南联大。他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出版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又精研中国古代文学,旁及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无所不通,而且功力很深。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都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当过系主任,主要讲授《易经》、《诗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学运动,自1918年初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北大歌谣征集处到现在,已有76年的历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顾颉刚,钟敬文等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成立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等数十个大小民俗学组织,进行过民族民俗调查,出版过《民俗周刊》和民俗学书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活动主要是在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俗学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活动遍及全国,西藏民俗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8.
胡鸿保(以下简称胡):迫于领导安排,我勉为其难接受了为硕士生开讲“民俗学”课程的任务。于是“急用先学”,找了几部教材来参考。一番比较之后发觉,乌丙安先生的《民俗学原理》是同类著作中写得特别有个性的一本,民俗学就是民俗学。  相似文献   

19.
肖远平 《民俗研究》2009,(1):246-249
自从1994年陈思和先生在《上海文艺》和《文艺争鸣》上发表论文《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正>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鱼街,客家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1927年秋,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编辑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同时写作散文与新诗,出版了散文集和民间文艺论集。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执教于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记》,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