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裕同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最为重要——剃头,成婚、丧葬.而剃头是人生起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仪程,因此极受重视.办得也非常隆重。整个剃头仪式分步实施.有请客、祭祖、敬神、念经、待客、赞辞,剪发、搭礼、戴帽等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清朝皇帝剃头有一定的日期,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就是皇帝剃头的日子,遇有大的庆典,另有加差。剃头时的讲究也特别多,例如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硬性戒律:剃头师每次当差,进宫时必须经过检查,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皇家特制的服装,然后被太监领到皇帝面前叩头,请刀子。  相似文献   

3.
六、剃头佬 在旧社会,还未有理发剪,理发只用剪刀和剃刀作工具。因此,在西江一带黎民百姓称理发为“剃头”,称理发师傅为“剃头佬”。 剃头一行不入仕农工商“正行”,属于低下阶层。有句俗话“贫穷落泊,剦鸡补镬,挑夫剃头,化子四索”。(四索即棺材佬;化子即叫化子,又叫乞丐。)  相似文献   

4.
剃头挑子     
王丕琢 《民俗研究》2012,(2):161-F0003
旧时理发,要用刀剪,需先用热水将头发捂软,然后用剃头刀子将长发剃去,故理发者称“剃头匠”、“理发匠”、“剃头师傅”。  相似文献   

5.
“剃头挑子一头热”,说这话,孩子们搞不懂,也难怪,现在的孩子谁见过剃头挑子呢? 20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理发店,为了解决村民理发难的问题,每个村庄都聘请一位理发师傅.理发师傅绝大部分来自安徽,他们为了生计,一年四季在外漂,走村串户为人理发.“剃头海”就是我村的理发师傅,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每隔一个月他都会来,来时挑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是煤火炉,用来烧热水洗头的,一头是盆架、洋碱、剪刀、推子等,扁担头上还挂一条油亮的磨刀布.一头是热的,一头是凉的,这不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吗!至于什么时候与“一厢情愿”“热屁股贴上冷板凳”发生关联的,便无从考究了.  相似文献   

6.
剃头挑子     
《中华遗产》2017,(10):10-10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句耳熟能详的熟语,形容的是一厢情愿,一方热情、一方冷淡。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剃头挑子吗?它为什么会“一头热”?剃头挑子,是一个挑在肩膀上的流动理发店。扁担的一头是一条方凳,凳子凳腿问有三个抽屉,第一层放钱,下面两层放置剃刀、围布、梳子、篦子、挖耳勺等工具。另一头是一个长圆笼,里面放一个火炉,上面架着铜盆、热水。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现已年近古稀,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已有半个世纪了。由于出生在湖南侗乡,对侗乡的一些习俗,至今记忆犹新。如婴儿出生一个月剃头,在城市里一般没有什么讲究,但在侗乡,给刚刚满月的婴儿剃头,就有很多讲究。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又叫"弥月"。主人家是要做"满月酒"的,以示庆贺。而在做"满月酒"这天,给婴儿剃头又是一项  相似文献   

8.
走过滇西北边陲的兰坪县河西区那马人(白族一支系)村寨,你会为这里的清洁、舒适感叹!村村寨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一条条村道都是石子铺成的,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也都衣着整洁。那马人的村寨为什么这样清洁呢?这是与一个古老有趣的剃头习俗连在一起的。那马人小孩满月那天,要给小孩举行剃头仪式。这天天一亮,小孩的母亲在烧火、热水,准备茶具的同时,要准备一把锐利的剃头刀和一块干净的手帕。太阳暖融融地出来了,村前村后撒满了金灿灿的阳光,参加剃头仪式的人——小孩的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等亲戚都来了。小孩  相似文献   

9.
张循 《炎黄春秋》2007,(8):62-67
在老《新民晚报》,无论总编、看门的、剃头的,无论当面、背后,都尊称社长赵超构(笔名林放)为“老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头发向来注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是轻易动不得的。长久以来,国人"束发"为俗,需要不时梳理,故很早便有"理发"的行当。有学者考证,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专业理发师。而说到"剃头",那就是较为晚近的事了。满清入关前,没有"剃头"一说,或许只有蓬头稚子才偶尔修剪一番。满洲入主  相似文献   

11.
360 年前的甲申即1644 年对北京来说是天翻 , ,地覆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率百万农民起义军攻陷 。 ,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吊死煤山明王朝顷刻倾覆, , 。不过40 多天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 , ,军进攻北京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败走凶残野 , , 。蛮的清军为了夺取天下大肆杀掳清朝统治者对汉 , 。人的压迫甚至连男人的发式都要干涉明朝男人都 、 ,留长发清军强令每个汉人都要剃头不剃头就杀, ,头使他们留起满族豚尾式的发辫 北京城经, “ ” ……历了空前劫难…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的小山村里。他在世时,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骂名。1853年1月,曾国藩以在籍礼部侍郎的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编练湘军,从此成为太平天国最强劲的对手。曾国藩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首领,指挥湘军四处征战,最终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也使得他的名声威望达到顶点,一度官至直隶总督,成为清王朝最为倚重的汉族官员,死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傅,谥号文正。  相似文献   

13.
金洁 《风景名胜》2013,(10):96-99
曾经这里货运繁忙,带动了沿岸桥西一带的发展,杂货店、茶馆、酱园、客栈、剃头店、仓库、赌馆、烟管、妓馆挤满了街头。黄包车的车夫常常刚拉完了去茶园听戏的客人,又被要从赌馆离开的少爷招呼走。  相似文献   

14.
赖晨 《文史春秋》2012,(8):54-58
闽南人黄奕住(1868—1945),原来是个小剃头匠,在南洋码头为华工剃头,经过一番拼搏,成为民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理发的起源,可上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到西汉就有了专业的理发师。那时的理发主要是“拢发包巾”或“梳发剃面”等。“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宋代朱熹解释“其比如栉”时说:“栉,理发也。”明代称“篦头”,清代始称“剃头”。至于新型理发店的出现,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剪辫子之风渐起,清末皇帝溥仪也带头剪辫子。那时理发称为“剪头”、“剪发”、“推头”。西方的烫发传入我国后,妇女理发又称为“烫发”。在清代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不剃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相似文献   

16.
本源站     
清朝人发型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在刑法刚刚设立的时候,髡(kun)刑是最严厉的刑法之一,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很多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自我惩罚时,都采取剃头方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  相似文献   

17.
各有所长     
<正>近代中国如同一个五颜六色的"万花筒",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尽在其中。各色人等各有各的活法,各显各的神通,各吃各的饭:唱小曲的——哼着吃饭;小叫贩——喊着吃饭;信差——跑着吃饭;剃头的——转圈  相似文献   

18.
老来伴     
“别乱动,听话……”,面带微笑的老太太正悠闲地给老伴剃头.老爷子小孩子般地蹲在地上,任凭老伴摆布,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开心的表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依相伴,铸就了这份安详与默契,此刻留在老俩口心底的只有冬日暖阳下简单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老来伴     
《湖南文史》2009,(1):1-1
“别乱动,听话……”,面带微笑的老太太正悠闲地给老伴剃头.老爷子小孩子般地蹲在地上,任凭老伴摆布,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开心的表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依相伴,铸就了这份安详与默契,此刻留在老俩口心底的只有冬日暖阳下简单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张广河 《神州》2014,(4):44-47
<正>乾隆宝座、紫檀木扶手椅、榆木剃头凳……2014年初,中国坐具艺术经典代表作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面向公众进行了集中展示,展品有自辽金至民国近百件。"坐具"作为我们生活的物化存在,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思想和礼制的变迁,同时也是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鲜活、直观的历史地域文化代表性物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