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佛教为上座部佛教(俗乘小乘教),缅甸人视佛塔为佛的化身,而造塔是今生最大的功德.缅甸全国各地遍布佛塔,其中规模最大、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浩如烟云、气势恢宏的蒲甘佛塔群,它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缅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史学界公认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2.
曼德勒(Mandalay)又名瓦城,是缅甸仅次于仰光的第二大城市。这个享有盛名的缅甸故都同时还是重要的佛教中心,从1044年起它就是小乘佛教的发祥地,因而有佛教圣地之称。它位于缅甸民族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东  相似文献   

3.
缅甸佛教为上座部佛教(俗乘小乘教),缅甸人视佛塔为佛的化身,而造塔是今生最大的功德。缅甸全国各地遍布佛塔,其中规模最大、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浩如烟云、气势恢宏的蒲甘佛塔群,它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缅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史学界公认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美术中多闻子图像及其信仰——以夏鲁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多闻子”(rnam tos sras)是梵文Vaisravana的意译,汉传佛教音译作“毗沙门”.因多作为天王之一,又常意译为“毗沙门天王”或“多闻天王”.一、汉、藏文经典中的多闻子多闻天王来自欲界六天之四王天,《立世阿毗昙论》卷四载:由乾陀山有两顶,中间为毗沙门国.西晋译经《阿育王譬喻经》(Asokāvadāna)提到,多闻子被派往印度北方护持三宝之法宝(Dharma).由于护持佛法有功,被佛祖释迦牟尼赋予“长生、财富、健康、快乐、荣誉”.他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遍闻或多闻[1].有关天王或多闻天王信仰的较早汉、藏译经典不少于三、四十部[2 ];其中最早专门提及多闻子信仰的应为《大吉义神咒经》.据此判断,多闻子崇拜应在5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在佛教经典中;而多闻子形象可能略早于此在印度祭祀仪式中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牛牛 《风景名胜》2008,(6):122-125
老式的丰田轿车行驶在姐告到曼德勒的山区道路上,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公路"。曾经灌注了20多万中国劳工的血与汗,绵延云贵高原1100多公里的陆路交通线,几乎是被二战主流历史学家遗忘。"怎么样,缅甸和你想像的一样吗?"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到,"缅甸等于‘免电’,大家要做好摸黑夜行的心理准备!"早有听说,缅甸的城市晚上停电是常事,就算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也不例外。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整车人出游的心情。从地图上看,缅甸宛若一只蝴蝶,以曼德勒(瓦城)为界分为上、下缅甸,源于中国境内的伊洛瓦底江贯穿缅甸全境,沿江土地被大量的开垦,种植水稻,所以成为缅甸人的母亲河。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男子到了一定时期几乎都必须削发为僧,短期出家。从曼德勒,到蒲甘,再到妙马,到仰光,此次行途,令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佛光如阳光"。  相似文献   

6.
「一刹那」为多久■文\李碧宝“刹那”一词,本是佛教用以表示最短时间的单位。它是印度古代语言梵文Ksana的意译,也译“一念”或“须臾”,音译“乞沙那”。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乃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刘合心 《文博》2005,(5):91
《文博》编辑部:看了近几期《文博》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华严寺及三藏塔图文》登于2005年2期《文博》从照片看,应是长安县兴教寺,兴教寺内的三藏玄奘塔,非是“华严寺”、“华严寺内的三藏塔”。二、《药王孙思邈——“敕封妙应真人玉印”考》一文登于2005年2期《文博》  相似文献   

8.
<正>封面有已故灵谷寺住持真慈大和尚墨书:"灵谷寺珍藏/真慈记"三藏塔遗址在雨花路向东拐丁字路(今正学路)南侧的三藏殿东【现殿尚存,即"禅堂正殿"与"三藏塻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典籍逐渐译出,到了唐代,数量已经相当多了。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类,统称三藏。经,梵语音译为修多罗,凡是佛所说的教法和佛同意的教法,形诸文字,概称为经。律,又译作离行、灭恶,梵语音译为毗尼,是关于佛教戒规的文献。论,梵语音译为阿毗昙,或阿毗达磨,是佛的大弟子和历代义学高僧阐释经义的著作。这三类文献对于佛教的建设和教义的传播,都有重大作用,但是经藏的支配地  相似文献   

10.
楚鹏 《旅游纵览》2012,(8):73-75
<正>蒲甘:多少烟云佛塔中蒲甘是缅甸最早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的京都,意为"胜利者的都城"。虔诚的国王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在富饶的依洛瓦底江边,不断地建造佛塔及寺庙。蒲甘王朝的建塔规模之宏伟,堪称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  相似文献   

11.
天王也称神王,佛教称之为护法神。古印度神话中称须弥山腹有四天王佛教采用其说,宣称四天王各护东、南、西、北一天下,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四天王属于帝释天(印度教天神之首)的四员大将,也叫护世四天王,俗称四金刚。金刚,是梵文意译,有金中最刚之意。在四天王中,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在中国最为推崇,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财神,世界上一切财富的守护者。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四天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自唐玄宗以后,对毗沙门天王信仰大盛,常被军中奉为保…  相似文献   

12.
西藏珍宝     
正合金噶当塔佛塔是梵文STUPA的音译,在藏文里被意译为供养福田或供依。依据佛教经典记载的修造佛塔功德,建造有不同样式的佛塔造型。诸如:声闻、缘觉、大乘三者的佛塔在外形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大乘佛塔中又有根据龙树菩萨观点建造的覆钵形、楼台形和宝幢形等八种。此外,我们通常拜谒的佛塔主要有八种形制,就是“八大佛塔”、“八相善逝塔”或“如意八塔”,八种佛塔  相似文献   

13.
1885年,英国借口所谓木材公司事件,拒绝清政府的调停,再次武装入侵缅甸,攻陷曼德勒,灭阿瓦王朝,将缅甸沦为殖民地。 英国的行径严重地损害了缅甸国家的权益,也危及到清朝与周边邻国的和睦关系,威胁着中国云南、西藏等地的安全。缅甸是清朝的“属国”,对清朝保持朝贡关系。为了维护缅甸国家的权益,清廷表示“中华所重在乎不灭人国,贡与不贡无足重轻”。与此同时,清  相似文献   

14.
明代金陵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是由著名航海家郑和参与建造的世界奇观。大报恩寺的直接前身为建于吴末晋初的"长干寺",乃是南京地区历史最为古老的寺、塔之一。这里曾经是瘗藏唐三藏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之处,是明代南京唯一依皇宫建筑体制起造的佛教寺院,也是明代早期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僧录司"所在,拥有全国佛教管理和佛学中心之地位。该寺还与明成祖身世之谜及成祖夺嫡易位乃至建文出家失踪诸史事相关。在其长达16年的建造过程中,郑和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从而对该工程之完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丹 《文物世界》2013,(3):52-54
塔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坟冢,汉语译作“浮屠”或“浮图”。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藏置佛陀舍利(即遗骨)和遗物的塔便成为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人,塔的形象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塔、花塔等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中国式佛塔,唯独塔顶的刹还依稀保留着印度佛塔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是中国佛教化和道教化发展地之一,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云冈石窟不仅是世界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极品,被联合国教科组织评为“世界化遗产”。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除此之外,还有广胜寺稀世罕见的《赵城金藏》,以及遍布全省各地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于西汉后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67年)的洛阳白马寺。塔作为佛教的重要建筑也一同传入我国。塔的梵语称浮图、佛图、浮屠、堵波等,译成汉语叫塔或塔婆,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供奉物。塔一般分为木塔、砖塔、石塔或铜塔、铁塔等  相似文献   

18.
张颖 《敦煌学辑刊》2012,(2):111-117
佛律“羯磨”在有关佛教的词典中均意译为“业”,但我们发现它更多的表示佛教教团所依据的仪轨,是一种“羯磨”法,对佛教具有重要作用.且其对比丘和比丘尼要求有很多不同,甚至是偏重.本文主要对其含义、作用及其对僧尼不同要求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金堂县城东北六公里的三学山,有一座明代建造的“释尊无量宝塔”。全塔由八万四千座小塔组成。不仅造型奇特,设计精绝,而且雕琢精湛,并有日本僧人为塔撰写的碑文,实在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佛教艺术建筑和珍贵的文物。 释尊无量宝塔修建在紧临三学山法海寺(即上寺)背后的山巅上。周围原有石墙围成墙院,院宽约25米,长约40米。前门为石坊,坊后为石室,室中竖立日僧所书《栖贤山石塔记》石碑一通。室后两边各有一尊武士像,再后有短阶可登塔基。塔基距后墙6米,宝塔即修建在塔基之上。整个塔院结构古朴、肃穆、严整。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现在已经有25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对世界历史和文化曾经发生过深刻的影响,直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宗教——佛教,自创世以后就以其特有的面貌卓立于世。佛教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这首先表现在传播地域的广泛性上。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在印度阿育王的护持下,开始分南北两路向外传播,向南传到斯里兰卡,乃至缅甸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一支,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