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TOM VOSMER 《Arabian Archaeology and Epigraphy》1999,10(2):248-263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 Indo-Arabian stone anchors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Red Sea and Arabian Gulf, and speculates on what they may be able to tell us about the provenance, size and handling of Arab and Indian ships and shipping during the period sixth-sixteenth centuries AD. 相似文献
6.
7.
一、东亚社会发展进程中“危机论”的特殊涵义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无沦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一些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确定性。于是。在西方世界率先出现把各种对未来表示悲观、忧虑的思潮和观点。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学界研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9.
中朝日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与外交取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后期,西力东侵,维系原来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东亚地区三个古老的国家开始相继实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三国在向近代外交迈进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中朝两国的统治者都不能以对世界变局的正确认识以及健康的心态迎接来自西方的挑战,融入新的国际秩序。只有日本在新的形势面前适时摒弃传统的世界观,以近代世界观看待东亚秩序问题,进而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三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不同的外交取向,与其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形成近代世界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文化交往中,扬州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本文通过丰富的史实,再现了扬州与日韩两国之间政治、宗教、经济、医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从唐代以来,这种联系几乎没有中断。而中国扬州、韩国顺天和日本北九州三城同时获得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的荣誉称号,给三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日本、韩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践为比较对象,从改革的起点、目标的选择、引入竞争的方式、电力监管、电力民营化、改革的成效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力求得到一些对深化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战后韩日关系史上 ,韩日邦交正常化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朴正熙是韩日实现邦交的最关键人物。韩日建交使两国关系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韩国的经济腾飞直接受益于此。然而 ,韩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一方面是由于战前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造成的 ;另一方面 ,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韩日两国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处理为后来的韩日关系布下了阴霾。而在这一点上 ,朴正熙又恰恰难辞其咎。本文试对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朴正熙的作为及其影响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以有助于我们对战后韩日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Sila Tripati Abhay MudholkarK.H. Vora B. Ramalingeswara RaoA.S. Gaur Sundaresh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0
Stone anchors have been recovered along the Indian coast as a part of the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studie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NIO), Goa. Study of stone anchors provides clues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maritime trade contacts of India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se anchors resemble those found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Persian Gulf and Red Sea Coast. Underwater explorations at Bet Dwarka, Dwarka, Goa, Visawada and Somnath have yielded stone anchors of widely varying shapes, sizes and weights ranging between 16 and 410 kg. Sixteen (10 Indo-Arabian, 4 Ringstone and 2 Single hole type) of the total of 269 stone anchors have been studied to determine provenance of rock through petrographic analysis using thin section studies,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SEM-EDS). 相似文献
14.
孙春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4):48-58
所谓“间岛”,位于图们江以北,自古属中国领土,然其地名为朝鲜人所造,我国无其名。1712年中朝勘立定界碑之后,围绕“间岛”归属间题,朝方不断挑起事端,成了清末中朝两国边界谈判的一个焦点。20世纪初日本接制朝鲜的军事和外交权之后,“间岛”问题被日帝所利用,成为其攫取满蒙许多权益的交易品。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交涉中步步退让,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取了日帝对“间岛”是中国领土的最终承认。 相似文献
15.
16.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0年,日本并吞韩国,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申圭植等人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成立新亚同济社,吸纳两国志士。1921年,申圭植以韩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的身份赴广州访问,会见孙中山,宣布承认"护法政府"为中华民国正统政府。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等人积极支持来华的韩国志士。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人民的对外责任除"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外,还要"扶助弱小民族"。此后,"济弱扶倾"遂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国际政策。北伐期间,韩国志士或加入中国国民党,或投身中国国民革命军,武汉国民党中央则设立东方局。中韩志士之间的互助、合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日俄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博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原油价格不断飙升,“能源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比邻而居的中日两国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共同的弱点”。近些年中日在东北亚地区围绕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输油管线建设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作为能源供应国的俄罗斯,大搞能源外交,有意在东北亚能源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中日在输油管线问题上的恶性竞争。在能源领域,如何协调和缓解对抗式、排他式的恶性竞争,避免传统的“零和博弈”是摆在中日俄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也从“抑制”改为“扶植”。为此加紧推动排除新中国的对日“宽大媾和”。日本的吉田茂政府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发表“愿意与台湾订立和约并恢复外交关系”的公开信,史称“吉田书简”。这一件规定了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框架,使中日关系直到70年代初一直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本拟对“吉田书简”出笼与“日台和约”订立的历史过程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