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开四 《巴蜀史志》2022,(3):120-123
近日,作家苗勇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即将付梓,索序于我,欣慰之余,欣而允之。晏阳初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四川巴中,曾留学美国,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奉献70年,毛主席盛赞他“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晏阳初曾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之一。我长年从事文学工作,多次到晏阳初的故乡巴中采访,对他毕生从事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感佩于心。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1890—1990),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70年中,在中国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赢得国际上极高的荣誉。1943年,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然而在国内,近60多年来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1950年前后,不但是他一生最为关键的时刻,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折最为重要的节点。此时,中美关系的走向与晏阳初以及许多文化人的去留,有着密切的关联。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因受民主党传统左翼思潮的影响,对中共曾抱有某种幻想。  相似文献   

3.
为弘扬和传承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和乡村改造思想以及更好地向外界推介巴中,促进巴中“三大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10月21日,由巴中市政府、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主办.巴州区政府和四川省创新民族化艺术发展中心协办,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承办的“世界伟人晏阳初平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巴中市隆重开幕。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美国、  相似文献   

4.
曾被誉为“世界十大伟人”之一的晏阳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博士为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奋斗终身,被海内外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世界十大伟人之一”,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1990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寓所逝世,享年100岁。为研究这位老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近年来,海外已出版了《晏阳初传》以及多种文本的学术著作,并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17个国家为晏阳初塑了纪念像。我国对晏阳初及其思想的研究正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宁弃奖学金,也要做中国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1890年10月30日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书香世家。小阳初5岁入塾,学习儒家经典,后入…  相似文献   

5.
史勇 《文物春秋》2023,(2):36-41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河北定县推行乡村教育与建设实验,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古物调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调查工作。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开展的古物调查,前期侧重于已知古迹及馆藏古物,后期以乡土建筑农村庙宇为主。相较于民国官方主导的古物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古物调查成果更为全面和完备,既凸显了定县实验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亦从县域社会视角量化反映了近代中国毁庙兴学和国民政府破除迷信运动等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平民教育思想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今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如何改进和发展民族教育有重要启示意义,深入学习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12,(12):84-88
第十章乡村教育1.到晓庄去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的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立下宏愿:“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与此同时,晏阳初也选取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研究中心,举办农民教育,以谋求改造整个中国农村的道路。在上海,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则在他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设立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并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推进乡村教育及改造事业。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克辉 《史学月刊》2007,3(11):107-1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中国以来,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实验区及其代表人物、乡村私塾与乡村学校的关系、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师及其待遇、乡村师范、乡村社会教育等方面。由于资料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有失偏颇,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其所设想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当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但是,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强调需要“平民教育”。他说:“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现代的人们对“平民教育”感到陌生。1903年首先由蔡元培提出“平民教育”,实行很艰难。1923~1926年,南京的“平民教育运动”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领导者便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南京平民教育总司令”王伯秋。可惜的是南京方志皆无记载。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专家,他提出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实践上教育兴县的“定县模式”,开启了民国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初尝试;在农村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其理论与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运动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活跃人物有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旨在通过教育农民,改善乡村生活习俗,促进乡村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厉行义务教育,乡村教育逐渐融入国民教育规划,不再是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社会运动了。解放前,我读了4年简易乡村师范,接着当了两年多乡村小学教师,亲身经历了民国晚期四川内江县的乡村教育。那几年战争频仍,  相似文献   

13.
正晏阳初,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名校毕业的"海归",既不愿意在官场谋职,也不愿意留在大城市求名利,而是自愿从北到南奔走,投身于以平民教育为主的乡村建设。一批"海归"和国内有识之士受其影响,纷纷从东到西上山下乡,复兴濒临崩溃的中国农村。晏阳初以平民教育为主的乡村建设模式,不仅在中国大陆轰动一时,而且也影响到南美、非洲和东南亚,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  相似文献   

14.
魏红  郭新洁 《民俗研究》2010,95(3):234-242
作为以乡村平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对饮食民俗事象的描写非常丰富,充分反映了明末清初山东内部某些农村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突出地表现出乡村平民家庭饮食习俗实惠而又多样化、自给自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以梁漱滨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一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滨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各种改革的新思潮风起云涌。作为近代乡村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所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是这场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代表,本文探讨了陶行知乡村教育实践的历史特色,并阐述其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想飞的老师     
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乡村教师的巨大奉献。此系列报道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师的现状山里的老师和孩子山路曲折颠簸,三小时后,汽车来到甘肃会宁县牛河平安希望小学。已是正午。校园背靠光秃秃的群山,被烈日晒得滚烫,  相似文献   

18.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改造使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主经济受到了削弱,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向合作制经济转变;通过选举树立了新的乡村权威,普通民众成为乡村权力主角;社会教育使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逐步形成;普及教育使穷人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乡村社会一改过去土匪横行的局面,民众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一些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使民众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派相比,中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要深刻的多,正因为这样,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才取得了成功,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鲁西冀南乡村平民宁静的乡土生活被打乱。他们在战乱中过着恐慌与被掠夺的日子,日伪不间歇的"扫荡"中,"跑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日伪残酷掠夺和榨取,加之灾荒连绵不断,使得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生活极度困苦,吃、住、行都与战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的战时生活状态,某种意义上是中共抗日根据地某个时段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