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的解读。解读选取的视角,是依据出土官诰文书,对徐谓礼三十年仕履,按年、月、日将其历任差遣、职事官与相应的官衔,进行了梳理、整合和考释,使这个南宋名不见经传的中层文官的仕履得以复原,期有助于深入解读《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并有助于从中了解南宋官荫制、官职迁转、除授、考课以及官衔结构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出土于浙江省武义县的徐谓礼文书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完整、最丰富的宋代奏授告身资料。本文通过释读徐谓礼《淳祐七年十月四日转朝请郎告》,指出宋代元丰改制后确立的奏授告身体式与唐代制度一脉相承,具体格式则顺应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作了相应调整。从徐谓礼奏授告身的签署格式来看,尽管史籍中有所谓南宋三省合一的提法,但在实际的政务运行中,三省的分野和分工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面世的《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所收文书完整且清晰,为深入研究宋代文官选任、考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选取徐谓礼从入仕到初任满替这一阶段的文书为考察对象,结合传世资料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宋代基层文官初仕阶段的经历及官方的相关规定。名臣之子徐谓礼因父荫入仕,越过选人,径为京官,并授监当差遣。其待缺期间的印纸批书,既说明宋代印纸批书与差遣相关联,也说明宋代考课在官员待缺候任期间就已启动。从到任至初任满替阶段,徐谓礼虽乏善可陈,但无功无过,平稳度过初任。这也反映了宋代一般基层文官的生存状态。徐谓礼的个案虽有其特殊性,但亦为了解宋代,特别是南宋晚期基层文官群体的仕进之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金曹溥神道碑碑主曹溥为河北定武人,其于天会六年(1128)参加“南选”科举,及第后的官职迁转与《金史·选举志》所载“南北选”的铨选制度有所不同,说明金初官职迁转制度还未定型,正处于演变的过程中。曹溥散官品级均高于其时任的职官品级,可能与金代散官和职官迁转考核周期不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证明了元丰改制时依据唐制所建立的人事除授中制授、敕授、奏授等三种告身制度的存在,以及尚书省以奏抄为文书主体的日常政务运作方式的确立。文章结合文献分析了徐谓礼两类告身的形成过程以及给事中、中书舍人在其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重新评估了南宋所谓给舍合一以及封驳权的行使问题,认为给、舍各自的职能及其封驳权力并不曾因为所谓的三省合一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并不存在封驳职废或者职能互相侵夺的问题。徐谓礼文书并不支持诏敕等下行文书需要签"读"字的说法,但给事中署名行下的过程称作"书读","不书读"即构成封驳。文章最后在制度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徐谓礼文书中一则告身的复原问题。  相似文献   

6.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李禹阶在中国古代,礼是华夏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文化特征。《大戴礼记·礼三本》:“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说明礼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怀韵 《郑和研究》2009,(2):52-56,61
“三宝信官杨敏漂流”事,历来认为仅见于向觉明所藏的清初钞本残卷中。由于记事为“永乐二十三年”,而成为一桩悬案。此抄本题序跋全缺,但大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针位编》之一种,中有一条云:“永乐十九年(1421)奉圣旨,三宝信官杨敏,字佛鼎,洎郑和、李恺等人往榜葛刺等番邦,周游三十六国公干,至永乐二十三年,经乌龟(鬼)洋,忽遇风浪……”文字仅此,没有下文。  相似文献   

8.
王厚宇 《收藏家》2009,(5):83-83
李苦禅(1899—1983年),名英杰,又名英,字超三,号励公,山东高唐人。“苦掸”是在北平求学时同窗所赠,即取苦画画儿之意,后遂以“苦禅”为名。李苦禅是中国近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继宋代法常、明代徐谓、清代八大山人.  相似文献   

9.
李伟 《收藏家》2005,(8):74-74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575-1643年之间),字文中,又字文仲,号枝隐,枝隐庵头陀,自称枝庵发僧,金粟如来后身。福建蒲田人,长期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1573-1620年)间,他因善画被推荐为中书舍人,后官工部主事。《图绘宝鉴续纂》记载吴彬的画“神宗故称赏之”。吴彬性情耿直,为人清正,因批评魏忠贤擅权而一度被捕入狱,并夺去官职。  相似文献   

10.
"三事"考     
“三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职官。周初的“三事”泛指管理职事之官、管理司法之官、治民之官,“三事大夫”是这些官员的总称。西周晚期的“三有司”指司徒、司马、司空,其为“三事大夫”之长。春秋战国时期,“事”、“吏”字型相近而易混,故“三吏”应为“三事”之误。  相似文献   

11.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棋、字用修,号升庵(公元1488~1559年),四川省新都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土第一,累官至翰林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公元1521年),以“议礼”得罪,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对岁客死异乡。半生滴戍生涯中,去来行役,“往复滇云十四”。多次奔波在川滇黔古道上。明代,从升庵原籍成都平原通去云南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建昌道(亦称零官道)——从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入,渡金沙江以达云南姚州(今姚安县…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2,(3):1-1
杭州市北大桥南宋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婴戏双转官球纹碗,碗内线刻一婴孩挥舞两只转官球,暗含“双转”之意。宋制,升迁官阶须经转官磨勘,简称转官,其转官三或四年一磨勘,年至即转阶,甚至可双转,超转。此墓为单室墓,墓内随葬漆笔架和抄手石砚,反映出墓主人为男性读书人,具有士人追求功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假司马”辨析范学辉《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记载:“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对其中“假司马“一职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是“摄事之官”(《秦汉官制史稿》页三六五),亦即“代理军司马”(《中国古代史常识·秦汉魏晋南北朝部...  相似文献   

14.
礼亲王代善(1583—1648)是努尔哈赤第二子,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清代规定亲王之女例应由皇帝、皇后指婚,指婚后由亲王报宗人府转咨礼部请封品级。和硕亲王之女定例封为和硕格格,即满文“hosoigege”之汉文音译,其汉意称作郡主。清初规定,册封郡主授给纸质制册,制册每页高一尺一寸,宽七寸五分,硬质封面上贴用金黄潞绸,页面糊黄纺丝,册文由翰林院撰拟,用朱笔书于黄纺丝之上,其页面上下花纹用贴金云龙。封面之文即选自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册封礼亲王代善第十一女为和硕格格时颁给…  相似文献   

15.
邵晋涵,字与相,号二云,又号南江,浙江余姚入。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少多病,而独善读书,数行俱下,寒暑舟车,未尝顷刻辍业。于四部七录,无不探究。乾隆三十年(1765)举干乡,乾隆三十六年(1771)成进士,由文渊阁校理进直阁事,预修《三通》、《八旗通志》及国史。乾隆三十八座(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人馆中充纂修官,特授翰林院庶吉土。当时著名学者如戴震、周永年、余集、杨昌霖等同人馆编校,誉传土林,有“五征君”之号。逾年,授职编修。乾隆五个厂年(17刀),御试翰詹,名列二等,描左春坊左中允,迁传讲,转补侍读,…  相似文献   

16.
谈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是什么 礼是什么呢?《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我认为《说文》以礼履二字音同,因用履,即践履来解释礼的本义,是对的,但不全面,不能作为礼这个概念的界说;至说“所以事神致福也”,则是画蛇添足,因为礼之为用,主要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说“致福”尤陋,殊不似出自“五经无双许叔重”的手笔。  相似文献   

17.
谢石 《湖南文史》2002,(5):76-76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一套一套的,什么周公之礼,什么孔孟之道,什么仁义礼智,什么公正廉明……结果如何呢?在人民心目中,除了有几个少得可怜的包拯、海瑞等典型,寥若晨星地在广袤的空中屈指可数之外,几乎是无官不贪,有吏皆污。“宦场即如市场,居官犹同贸易”。这就证明官冕堂皇喊得震天作响的“治国之道”不过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空洞套话而已。无怪乎读诗书的毛泽东在晚年发出感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来是很重视音乐的,古代圣人将“礼”和“乐”相提并论,认为“乐”是“礼”的外化形成,可以育人之性情,荡涤人心的邪秽,感化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相似文献   

19.
结识杨坚:入隋为官李谔,字士恢,北朝赵郡(治平棘,今赵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赵县、元氏、高邑、柏乡等县)人,好学而善作文。李谔入仕之初,是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治下,官至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后,李谔在北周(公元557──581年)治下做官,任天官都上士。西魏末年,改官制,依《周礼》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个制度在北周时期延续下来。天官府是管冢宰等众职的机构,李谔所任都上士是天官府中的中下级官员。在此期间,李谔结识了杨坚,认为杨坚“有奇表”,故“深自结…  相似文献   

20.
有着“南张(謇)北周”之誉的周学熙(1866—1947),青年时期于科场屡试不中。二十二岁时,凭借其父周馥“捐饷”,也就是买官,为周学熙在京城谋得“候补郎中,工部都水司主稿上行走”一职,成为一名“准中层”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