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根据《三国志》及有关考古资料,论证朝鲜《三国史记》中多误载了二世国王的世系,其中之一就是《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第十世王——山上王延优。 纪传体史籍的历史事件,是以君主世系这一线索贯连起来的。高句丽君主世系的记载正确与否,关系到历史事件的时间正确与否,正确阐明《三国史记》中关于高句丽君主世系错误之所在,对由此而引起的有关高句丽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紊乱,将可起到澄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朝鲜半岛著名的史学家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中 ,虽然把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同列于“海东”三国 ,进行平行载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势之必然 ,在情理之中 ,但其高句丽观在《高句丽本纪》最后的论赞中得到了清晰准确的诠释 :高句丽是中国的割据政权。  相似文献   

3.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关于“天孙”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学者朴时亨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一文中,以日本文献所记的渤海文王大钦茂致日本王的国书中曾“自称”过“天孙”为由,并同传说中高句丽始祖朱蒙之父是“天帝之子”相联系,认为渤海王室是对高句丽王室血统的直接继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下述看法与朴氏商榷。首先,“天子”并非高句丽王之专有称号。据《辞源》所记:“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诗·大雅》常武篇也有“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的记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句丽的族源,学界多认为《逸周书·王会篇》中的"高夷"即为"高句丽"之前身,但经考证可知,高夷之称虽音似句丽,但实与"句丽"无涉。高夷是以嗛羊(四角羊)为特产,而句丽是以弓箭猎鹿取皮而闻名,双方在经济生产上就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迨至汉整合东方四郡,第二玄菟郡下辖三县,以"句丽人"所在地区设高句丽县。"高"字为汉字标记这支句丽专有属性的名词,其意为"仓舍",即特指该支句丽人特有设施"桴京"而言,"高句丽"是"高"与"句丽"组合而成,意指"建有小仓的句丽人",以区分于其他"句丽"部落,即其他"貊"人。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古发现,可以洞悉高句丽墓葬形制和陪葬习俗,但是对于高句丽葬俗却必须配合文献材料,方能做以全面了解。在《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高句丽人有着将死者就地安葬于死亡之处的独特习俗,尽管不能确定这种习俗是否延续于整个高句丽历史,但在其前期是的确存在的。此时,高句丽人虽有嫁娶之时"便稍作送终之衣"的"厚葬"传统,但并不代表其人在世之际便开始营建自己的墓冢。高句丽人有停丧传统,实则是在等待自己墓冢的修造,盖因其人是在死亡之地修墓安葬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羅新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55-165,395
已知的高句麗的語言資料主要見於金富軾《三國史記》,而中國史書也保存了一些寶貴的語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國志》所記"溝漊者句麗名城也"。研究者已發現,《三國史記》記高句麗地名最常見的"忽",以及高句麗之"句麗(驪)",都是"溝漊"之異譯,其語源就是"城"。而高句麗之"高",是高句麗語的"山",在《三國史記》所記地名中常作"達"。因此"高句麗"的語源應該就是"山城"。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和《三国志》于地名标点因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现摭拾四则如下。1.《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集解引韦昭曰:“句章,东海口外州也。”按:“句章”后不该断开。该句意指句章东海口外州为甬东,断开则误为东海口外州为句章。集解所引当出自《国语》注。《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韦昭注:“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外洲也。”《左传》哀公二十二年作“甬东”,杜预注:“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2.《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朗泛舟…  相似文献   

9.
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加强了同倭的联系,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交往,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作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好太王碑所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迄今所知对广开土王王号最完整的记录,这一复合型称号,可分解为表示王陵所在地的“国冈上”、有谧号性质的“广开土境平安好”以及表示官称的“太王”三个部分,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来源,发挥不同的功能。至迟从广开土王时代开始,一个故去的高句丽王的正式王号应该包含有这三个部分。研究显示,包括《三国史记》、墨书墓志和金石刻铭在内的高句丽史料,对故王称号记录存在较为随意或随机的情况。从广开土王的“永乐太王”称号可知,长寿王之前的高句丽王生前都拥有源自内亚传统的王号,表明了高句丽官号制度的多元传统。从这个角度观察高句丽的王号制度,还有助於我们观察古代东亚多语言社会襄书写语言所发挥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分析,《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就是见于中国史书的居住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秽人,与肃慎系民族以及沃沮人都没有任何关系。新罗、百济将高句丽控制下的秽人称为"貊"并习惯译写为"靺鞨",金富轼不察,照录进《三国史记》,才引发了后人理解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王伯祥先生选编的《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及郑权中先生的《史记选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实为目前国内《史记》选本中流传广泛、注释亦较为详实的版本。但二本在对《史记·项羽本纪》的注释中,出现了同一讹误。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渡淮)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及陷大泽中”。王先生注:“陷大泽:骑士误入低洼之地,耽误了赶路时间。今安徽省全椒县东南三十里有地名迷沟(去阴陵五里)相传就是项王所陷入的大泽。”古地阴陵今在何处?距离全椒多远?历代史籍均说:阴陵,秦置县治,即今安徽省定远西北。《定远县志》载:“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王伯祥、郑权中二位先生亦以为误。而全椒在此东南,相去二百里,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且王先生上款已注明:“阴陵,故治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下条注却说:全椒东南三十里迷沟(去阴陵五里)”——此大谬也。再说项王自北而来,“至阴陵,迷失道,田父给曰:‘左’”乃西向也。去全椒方向恰好相反,所陷之大泽,何以会在全椒东南呢?自王、郑二版本问世后,许多《史记》校注者便援引、沿用这条注释,以讹传讹如是也。  相似文献   

13.
汉代“市租”考冷鹏飞市租,就是对商贾所征收的市场交易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主父偃说:“齐临甾十万户,市租千金。”《索隐》注:“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汉代在各都会集市设有“市长”、“市师”、“市啬夫”、“市门卒”(分别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相似文献   

14.
《史记》载郑桓公“初封于郑”,后世以古今地名对照法言之,多谓在京兆郑县,实有可疑。由于司马迁有以诸侯国所徙之都误作始封之地的实例,惯于将诸侯定都时间长且影响力大的都邑作为初封之邑的书写倾向,故《史记》之载反不如《世本》所记桓公初封棫林,继迁拾地之说具体而合理。关于“棫林”的称名,后世多误为“咸林”,可能是受到郑玄《诗谱》及孔疏的影响。其实棫林之地于《左传》中两见,许地棫林与桓公始封地关联不大,似可排除。而秦地棫林位于泾水之西,或可与之系联,据此推考棫林地望并不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东),而应在陕西扶风一带,或即桓公初封之地。至于首迁之拾地,则与郑县密不可分,可视为郑国东迁前的旧郑。  相似文献   

15.
谯周是我国三国时期的“通才达学”,所撰《古史考》(已佚,有辑本)曾“与《史记》并行于世”。本在考明谯周生平的基础上,着重对《古史考》进行了研究,认为:《古史考》乃通考古史,而非专纠《史记》之谬;除考史之外,还多考古制,并兼杂考。其对《史记》的考辨,除纠史之外。还对部分记载不详的地方有解释性的补充与说明,对地名有所考究,对太史公论赞亦有纠驳。其考多确实可信,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国史记》中反映的高句丽始祖神话和建国神话在《山海经》、《史记》、《论衡》、《淮南子》等汉地文献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可以说,高句丽始祖神话和建国神话是在其国家壮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亦是在汲取了大量汉地史籍中的华夏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加工的结果。高句丽王室通过这样的祖先神化过程,为其统治的合理性寻找依据,巩固和扩大其统治能力,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这种借用华夏神话因素的做法,侧面反映了其与中原汉地的交流和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17.
《史记·货殖列传》:“揄长袂、蹑利屣……”,《集解》:“屣,舞屣也”.知屣指歌舞妓所穿的鞋子,为便利于跳和舞,故特尖其头,故称“利屣”,利屣两字似他书不常见.而从来歌舞妓的形象见于古代石刻和绘画的都习惯地拖着长裙掩其双足,穿什么样的鞋子是见不到的.惟《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有两句描写歌舞“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纟丽)”,而现在的今译本(《昭明文选译注》153页,  相似文献   

18.
《史记正义》纠误一则王洪瑞《史记·秦本纪》有言“躁公二年,南郑反”,此句《正义》注曰:“南郑,今梁州所理县也。春秋及战国时,其地属于楚也。”今人张大可从之,亦云:“南郑:指今陕西汉中地区,春秋及战国时属楚”(《史记全本新注》第93页,三秦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9.
新蔡平夜墓楚简中乙一.14号简文中的“句□”,应为“句邘’,为地名,即《左传》之“皋浒”;“此竝”及次竝戈之“次竝”,亦为地名,均为《左传》之“兹方”。  相似文献   

20.
晋侯稣钟铭所记战争是《国语.周语上》所说宣王丧南师并“料民于太原”之后进行的,晋侯稣钟铭所记城之战交战地点并非齐鲁的郓城一带,而在今河南中南部的“南国”钧台一带。本文并对夙夷及其有关地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