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曄 《中华文史论丛》2013,(1):41-60,392
中國古老而豐富的動物文化是西方學界長期關注的熱點,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長臂猿考》以獨特的視角闡釋了從商周至元明中國猿意象的歷史流變,剖析了崇猿傳統的文化淵源,並對中國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四大傳統猿主題,即"猿嘯哀"、"猿連肱澗飲"、"猿善猴惡"、"猿通臂"進行了探討,糾正了長期以來不少認識上的誤區。在研究方法上,高氏不僅注重文字文獻和圖像文獻的引證,而且通過長期飼養猿以觀察其生活習性,搜集和積累有關猿的音像資料,其研究動物文化的宏通視野和獨特方法都具有一種範式意義。  相似文献   

2.
一、定义与概况:“汉学”和“中国学”的共同之处是研究对象相同,旧式“汉学”强调用19世纪研究希腊、罗马的文献批评原则解读中国文献,承认中国文化比较独特,不能完全用西方概念理解;“中国学研究”则用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概念研究中国,试图象经济上的全球一体...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小说大师,以《边城》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独特、美丽、神秘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湖湘楚巫文化、道家文化和湘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同时,沈从文的小说也显现着作家对这些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念,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揭示了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内涵,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一些后来的作家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沈从文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或人性美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而且广泛在性爱与人性、道德与人性、社会与人性等多重层面上得到展开,具有多方面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仰手接飞猱     
《中华遗产》2023,(9):7-7
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它深得男女老少喜爱,是机敏与勇敢的化身,堪称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猿猴形象。不过,中国的猿猴种类多达26种,孙悟空属于哪种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猿猴并称,但实际上猿与猴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猿”泛指长臂猿,无尾无颊囊;“猴”泛指猕猴(属),属猴科,有尾有颊囊。体形上来说,猿大而猴小。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在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所变通与创新,表现在岭南传统建筑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以广东地区为例,阐述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理念,有诸多符合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治国理政方法和经验。本文从“世界大同”、“以德治国”、“中庸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无为而治”、“韬光养晦”、“治大国如烹小鲜”八个方面来谈包涵在这些传统智慧中的治国理念。将传统中国理想化的、有文化的、深入人心的一套治国理政观念,结合现代法治、监督、民本的政治观念,形成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8.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即接受了西方所确定的基本内涵,而舍弃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一词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及价值判断,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得不面对“失语”的尴尬和由于传统断裂而产生的“无根”的惶惑.为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一词的使用状况入手,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参考当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发掘“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话语系统中的内涵和所指,以开启尘封已久的通向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即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的论点进行了论证,对与之不同的见解提出了商榷。指出:尚不存在人工制造工具的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应属于从猿过渡到人的“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阶段。语言产生在“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的动物”中,相当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恩格斯的所谓“过渡状态”指的是从动物(即猿)到人的过渡,而不能做其他解释。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和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是同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化巨星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宝库。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俗白、清浅、结实有力、具有幽默化的风格,形成自己独特、充满魅力的语言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无愧于“幽默大师”的称号。本文试图从老舍先生的作品本身出发,老舍的生平经历出发,探寻其语言的幽默艺术的特点、表现方式和形成原因,解构这种语言幽默艺术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典兵学文化无疑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研究领域。一方面 ,中国历史上战争的类别之多、频率之高以及剧烈的程度 ,举世罕见 ,古人所谓“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正是此一实际的反映。中国古典兵学文化与其它历史文化一样 ,具有强烈的历史的延续性和自己独有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在战争方式不断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 ,超越时空的悬隔和文化的隔膜 ,使中国传统兵学能够与西方军事文化“对话” ,透视其精蕴要义并完成其向现代的转换 ,服务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创新 ,从而赋予古典…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5)
文献记录和图像遗存都说明中国上古社会存在"猴"与"马"形成特殊神秘组合的认识。这种文化存在及其观念背景影响相当久远,其内在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形成和流布的空间特征都值得深入探讨。南北朝时期存留有关"猿骑"的记录,应当与之属于同一文化主题。通过对相关汉代画像资料的分析,可知这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发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应当有益于对古代游艺生活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兽医学与巫术的关系乃至交通文化范畴中若干神秘主义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4.
谭冲 《旅游纵览》2022,(19):56-58
传统村落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传统村落逐渐呈现出“空心村”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影响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为例,从三卿村的环境生态美学研究入手,分析海南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独特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当地旅游规划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兵 《神州》2013,(21):217-217
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里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样的绘画技巧,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绘画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中国绘画除了展示出“视觉艺术”外,也注重中国文化特点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也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6.
敬老崇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票志。该文以贵州文史研究馆为例,通过五十五年工作回顾,将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老有所养”赋予新的含义。针对后工业化和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省情,强调以新的视角,将“多彩贵州、绿色贵州,文化贵州”展示于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钱玄同中西文化观研究李可亭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钱玄同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但至今尚未被重视的人物,他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他的中西文化观有其独特的风格,卓然一家。试略论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钱玄同的思想认识经历了由...  相似文献   

18.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法律出版社再版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家张晋藩先生的中国法律史专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该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法律史的经文化交融的视角,阐述了中国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厘清了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脉络。作者将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交替呈现,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法律传统的独特规律及特征,具有鲜明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体现了强烈的回归历史场域的客观真实感与当前学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全书在总体上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中国法律的传统”和“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在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