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从八七会议之后初具形态,到抗日战争时期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最终于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以中国的革命道路提出,以及毛泽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其进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最终形成。本文就其理论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革命不彻底,即便革命一时成功,但失败却是永远的。为此,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以及中国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和国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进一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革命不彻底,即便革命一时成功,但失败却是永远的。为此,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以及中国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和国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进一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28年后就夺取了全国政权,总结起来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已60余年,经过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加之各种资料的陆续刊布,都为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于学术和现实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经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坚持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虽然标榜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中共革命道路并不认同的学者进行论争,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农民处于贫困化状态、土地分配集中、地主剥削农民、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主张中国必须走反帝反封建之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集体化农村经济。以上研究和看法,对阐释、传播中共革命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改造社会、为革命服务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善于革命的党,而且是善于执政的党。在沿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先进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体制、成功的执政方略、坚实的执政基础,自觉地抵御执政风险,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为继续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毛泽东在阐述中国革命的问题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化抽象的革命道路理论为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生活逻辑,成功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朱宏才 《攀登》2001,20(7):132-135
作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9.
刘旭红  徐继承 《沧桑》2015,(2):11-14
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相似文献   

10.
朱宏才 《攀登》2001,20(Z1):132-135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成功开创出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刘建宁 《丝绸之路》2011,(6):98-100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及意义,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根本途径,我们应遵循历史主义的一般原则,对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影响这一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明确联共(布)、共产国际、苏联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发展演变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全面客观地论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分析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发生失误和错误的原因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辨清是非,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学习特色理论,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个精髓。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邓小平曾经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四个大宇的概括,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来分析中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地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智慧和胆识。对此,毛泽东在回顾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的时候说过,他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认识问题的方法论”,用它去独立地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具体状况,而不是从马克思的书本上去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具体答案。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涵义。中国要想取得改革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好的国际地位,这与农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本文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于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红梅 《攀登》2001,20(7):129-131
在80年代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途径与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今年11月16目是我哥哥陈天根淮海战役牺牲60周年纪念日。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因痛恨日本鬼子而毅然拿起了枪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红梅 《攀登》2001,20(Z1):129-131
在80年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途径与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