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清代 1996年7月,在中津川举行了明清史夏季研讨会,讨论主题是“中国清代后期的地域社会”。自1981年的专题讨论会提出“地域社会的视角”以来,至今已过去了十五年,“地域社会论”仍然成为本次夏季研讨会的主题,而且参与者达到100人之多,可见“地域社会”的视角已经成为当前明清史研究的主流。此次研讨会讨论了森正夫提出的“地域社会”论的所有课题和问题,虽然未能全部解决,但作为总括中国史研究现状和课题丛书的一环,是森正夫主编的《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4》)一书的出版。在该书《总论》中,森正夫…  相似文献   

2.
王娜 《神州》2011,(11):15-15,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要求有所提高,如果说20世纪的后20年人们尚能接受“仿欧主题公园”和“仿古一条街”的游览观光,那么进入了21世纪的人们则更愿意领略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本文中的杨柳青博物馆是天津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对话的主要范畴 ,土地垦殖、宗族发展、神明崇拜、户籍制度的演变以及族群问题等 ,都展现了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历史研究不仅要阐述人们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也需要反省历史叙述本身如何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被结构化 ,而这种结构又如何推动和规限人们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地域文化景观的美化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中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合理利用进行阐述,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以促进我国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理论认为,同一种语言由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的人群因地域的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而导致在语音、语汇和语法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地域的分支或变体,使不同地域的人群虽然同操一种语言但他们所说的话各有特点或彼此不完全相同。我国汉族地区所说的都是汉语,但不同地域的人们所说的话有些是大不一样的。北京人把“叫”读做[tεiau^51],广州人却读成[kiu^33],北京人把“气”读做[tci^51],广州人却读成[hei^33];北京人说“客人”,广州人和客家人都说成“人客”;北京人说“再等一下”,客家人说“等一下掭”;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而客家话则说“一头树”。诸如此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就是指这种地域方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王奇生一、前言人们常说,在某个时代,某个地方出人才;在某个时代,某个地方学术风气如何,此皆说明人才、学风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受各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风俗习尚等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历史时期,其不同地域的...  相似文献   

7.
一、清(1840年以前)1995年日本清史研究成果中,首先应当提到山田贤(移民社会之秩序)(名大出版全)~书,这是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清史研究的代表作。该书以四川省云阳县为对象,考察了当地移民社会秩序形成的过程,并试图通过对地域社会、宗族和宗教叛乱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把握18。19世纪的清代历史。可以说,即日有的研究模式崩坏之后,日本学者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各种研究方式或方法的探索,至此终于是现出崭新的姿态和一种全新的对历史的认识。回溯“地域社会论”这一概念和方法的提出,还在1981年名古屋大学专题讨论会上,森正夫所…  相似文献   

8.
李勤  梁小凌 《丝绸之路》2012,(14):93-95
地域文化是博物馆展陈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形式,剖析了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之关系,提出应该重视博物馆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使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发表的明清史 (至 1 9世纪前期 )方面的论文 ,思想史和文学史不算在内也多达 1 2 0余篇 ,专著则有 2 0余种。不过 ,从中很难发现有上世纪 80— 90年代“地域社会论”那样的为学术界所共有的研究视角。概而言之 ,在以特定的“地方 (地域 )社会”(localsociety)为考察对象、关注其秩序的形成和社会结合状况的研究继续展开的同时 ,对超越行政、国家和民族等界限的更为广泛的“地域”(region)进行动态考察的研究也比较活跃。进而 ,对这种多样的“地方社会”和“地域”加以整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EvelynSakakida…  相似文献   

10.
地域社会史理应对充满田野气息的人类学予以重视。“田野“首先意味着空间特征的揭示,有助于培养历史学家的疏离感和想象力,认识不同社群类型对于地域社会完整性的意义。“田野“其次意味着地方;人类学特别重视“地方小事“及其存在环境的价值,并将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事件的意义视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加以理解,所有这些,与社会史的“整体性“追求暗合。“田野“还意味着缩影;人类学对于困境中的“社会缩影论“的省思,重新梳理了“小地方与大社会关系“,不但使社群研究获得了理论支撑,也明晰了从地域中国到全盘中国的具体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风 《安徽史学》2015,(4):5-12
很早以来,中国人就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契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契约形制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讨论了契约的发现与契约的研究史,提出利用古文书学的方法,对于契约展开长时段、跨地域的比较研究,将会是今后中国古代契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浦东新区的社区分化——整合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是一定地域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浦东开发是中国二十一世纪"龙头"城市建设工程,浦东新区社区建设不仅是浦东开发开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必将在全国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本文从时代背景到地域发展纵深透视我国社区及浦东新区社区建设的兴起,并运用社区分化-整合系统分析理论对当前及今后浦东新区社区及其分化-整合运动进行剖析,提出五点调整完善浦东新区社区整合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彦 《民俗研究》2002,(2):100-108
作为特殊词汇的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地貌、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特有名称。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相当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有时跟方言分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处边塞的河陇,其社会空间格局,有别于中原内地,但要准确地说出是怎样的边塞拱卫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空间布局思想,却并不容易。判读了有关"形胜"的史料后,笔者发现,古人所谓的"形胜",究其本质乃是对区域政治地理环境的评价。西北边塞拱卫地带的河陇,其地域形胜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分层结构特征。这种分层拱卫的政治地理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边塞军事布局理念,还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边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二人转文化作为辽宁特色地域文化,三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本文在二人转地域文化保护价值的视角下,就二人转如何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清(1840年以前)两年来,承担这一栏目撰写工作的学者,大多注重评论地域社会论的是非,这一评论的最大缺陷在于批评那种轻视国家论的观点。大谷敏夫《清代思想史研究──近年的动向》(《中国史学》3),对这一批评作了详细的介绍。地域社会论目前仍是一个尚未弄清确切定义的领域,初学者对现今“地域研究”歧见纷出的状况已不会见怪,不过,事实上重视地域差别的研究已有所增强。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分类研究地域社会的学者有从社会经济史领域转向的趋势,此番即出现了倡导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小岛毅《从地域出发的思想史》( 口…  相似文献   

17.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中国仍然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转型,在这波澜壮阔的变革进程中,农村与城市作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地域代表,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新时期仍然反复、尖锐地横亘在人们面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大农民成功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业发展、城乡差距在某些方面却有所拉大的趋势,城乡矛盾仍然从多个方面体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杨松义 《攀登》2010,29(5):10-12
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天敌。人类一直是在同各种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难国家。一直到今天,自然灾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障碍。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该怎样生活?不同时代的人们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万象缤纷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遗产》2010,(5):112-112
中国西南部之考古新发展 在考古学中.对于古代中国.人们惯用中国文字起源学说一类历史性的镜头来审视中国周边地域。中国“核心”地区的迁移往往昭示着边缘地区的社会发展。且不论传统范式和文字起源.本文考证了中国西南部在史前与亚洲东南部的共同发展向更广的方面延伸。这种比较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在青铜冶金术上的发展被证实与亚洲东南部的新石器时代社会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