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仁寿县在四川西南部,县境多大小起伏的山峦和巉崖峭壁,所以对石刻造象是一个有利条件。县境内的造象,计有:望峨台、千佛崖、龙兴寺、蛮子洞及父子寺等地。千佛崖离城四十里,在太乙乡红土村,原来的佛龛造象及千佛浮雕象,几已风化殆尽,惟存大佛一躯,依崖刻成,高约15米,形象  相似文献   

2.
白彬  王哲石  李佳鑫  李杰  邓宏亚  张亮 《文物》2022,(2):64-81+2+97
<正>石院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大化镇劳动村十组的一处山坳中,名郭家沟,南距县城7公里(图一)。此处地势较高,三面环山,南山名青龙嘴,北山名白虎嘴,地形整体呈U形。山上植被茂密,作物以玉米、果树为主。造像刻于两个石包上,1号石包平面呈四边形,大致为南北向;2号石包位于1号石包西南方向约300米,为东西向。2010年,石院寺摩崖造像被列为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点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编号19座龛。  相似文献   

3.
仁寿龙桥乡唐代石窟造像高俊英,邹毅仁寿县龙桥乡,在县城东面29公里,地处深丘,一条发源于简阳县的绿水河横贯全乡注入兰溪至资阳县境。1987年组织文物普查时,在该乡绿水河两岸的东林、凤鸣、练武三个村,发现白艮罐、渣口岩、石佛沟、千佛寺四处石窟造像(图一...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连云港的花果山风景区独占天时地利人和,得到充分的发育,一枝独秀于众多的文物古迹之外,人们到连云港来旅游,必到孙猴子老家花果山看看。其实,要论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首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  相似文献   

5.
文辉 《文博》2003,(2):28-35
金锁关,位于同官故城以北15公里处,即今陕西省铜川市郊区金锁乡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关中的北大门。金锁关摩崖造像分布在金锁乡东面马栏山西侧的峭壁上,造像面积南北长约50米,高约30米,岩质属黄色砂岩,极易风化。1997年,因铜黄公路主干线由此经过,现搬迁至铜川市玉华博物馆碑林院内。(图一)  相似文献   

6.
南部县城东20公里左右的禹迹山腰,有一尊摩崖释迦牟尼造像,因在碑院乡境内,人们称为“碑院大怫”。大佛面南偏西,身高16.6米,面颊丰腴,两耳垂肩,双目微启,鼻梁与前额相连,仪态肃穆而慈祥。头有肉髻,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一摩尼珠,右手微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食指与小指朝天伸直,结“灭诸恶趣印”;内着僧祗支,外穿袈裟。刻工精细,造形严谨。造像仅上背与岩壁相连结,身体  相似文献   

7.
桂林处湘桂走廊南端,是中国内地通往南海的主要交通道口.这里,早在隋代就建有佛寺,唐代的佛事活动已很兴盛,直至宋代,仍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佛教中心.在桂林西山、骝马山、伏波山、叠彩山等地,镌刻了大量的摩崖造像.据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测绘和1988年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的再次复查,得知现存造像160多龛近600尊,并有造像题记10余处、灯龛30余处.这些摩崖造像的风格与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不同,代表了中国岭南的石窟艺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加强对桂林摩崖造像的调查研究,将会填补中国佛教史和石窟艺术在岭南地区的空白,对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北偏东35公里处的高家乡鹰头村。关于牛角寨摩崖造像,清同治版《县志》失载,仅对牛角寨的“大佛阁”、“观音堂”有所记述。1982年普查文物时发现“高家大佛”及造像64龛。后经1987年普查文物,1989年文物建档工作,分别将泥土所掩以及多龛合编龛号逐一查证,重新登记编号为:D1-101号,共计佛、道造像1519尊。牛角寨山岩陡峭,岩前坡地广阔,遍布上百块奇异石包,造像就分布在东岩壁(大佛阁) 和东(观音堂)、北(坛神岩) 岩前  相似文献   

9.
一、地理环境与概况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势较低,丘坡平缓,石质不坚,呈起伏不平的典型丘陵地。东邻南充、西连德阳,北靠绵阳,南接重庆,西南与内江相依。涪江横贯,山钟水秀,人杰地灵。自汉晋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所。唐代白居易称:“遂居蜀之腴”。宋代刘信风《南楼记》称:“平原沃野,贯以涪江、气象宽舒,为东蜀之都  相似文献   

10.
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反映道教的石刻造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有安岳玄妙观、大足南山、石篆山、舒成岩;绵阳玉女泉、剑阁鹤鸣山、江油窦圌山、灌县青城山、丹棱龙鹄山等地。其它还有蒲江、夹江、乐山、宜宾、乐至、南充等均有小量的道教造像和题刻。本文对上述石刻作简要分析。 一、四川道教溯源 《华阳国志·巴志》引《洛书》云:“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而有伏羲、女娲、神农”  相似文献   

11.
绵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为四川北部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绵阳一直是川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至今它们仍璀璨夺目,光焰照人,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摩崖造像便是这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绵阳市现存摩崖造像以唐代居多。唐代是我国古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都达到空前全盛的时期,摩崖造像艺术当然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在洛川县以东约35公里的菩提乡董子河村西50米处的厢寺川,董子河以北不远处有一东西走向高约3米、宽4米不规则的垂直崖面(图一),崖前杂草丛生,董子河摩崖造像就位于该崖间。崖面坐北面南,摩崖像龛现存7龛,风化严重(图二、图三),并有一幅线刻人物图。其中有北魏熙平三年(518)至五代乾化二年(912)造像记5则。笔者于2005年10月间对上述遗迹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细记录,现将遗迹情况介绍如下,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飞来峰藏传佛教密宗摩崖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是元代石刻之一。有五代至宋元等时期的石刻造像300余尊,现存石窟4个,佛龛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大约有280多尊。其中有不少佛龛为藏式佛教密宗造像,主要分布于青林洞外墙一带,由元代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主持开凿。作品主要包括密宗中的诸佛、菩萨、护法神和佛塔等。佛像多为立式和坐式两种;佛的造像多成螺髻宽额、面相扁圆、丰肩右袒、宽胸细腰。菩萨立式多成S  相似文献   

14.
名山寺,又名虎头寺。位於安岳县城东南60公里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巅。这里层峦叠翠,群山逶迤,独虎头山雄据其中,形似猛虎眈视诸峰,山上古道壁立,环山佛像林列,显得十分雄伟壮观。该处现存造像13窟,共有摩崖造像63尊,圆雕石刻像31尊,其中5—7米的8尊,1—4米的50余尊,石碑19块,石刻题记4处,现就其主要造像窟分述于后: 1号:平顶方型窟,高宽各5米,深2米,窟  相似文献   

15.
巴中朝阳洞石窟位于巴中凤仪山半山腰崖壁上,面积约4500平方米,共有14龛39尊造像,保存较好,雕刻精美,造像内容儒、释、道三教合一,时代主要为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6.
乐至石匣寺摩崖造像袁国腾石匣寺摩崖造像位于乐至县幡龙乡石匣寺村北的石匣寺沟,距村所在地800米。共有造像十一龛(其中唐、宋造像七龛,明、清造像四龛)计150尊。皆为圆雕,石质多系浅褐色砂岩。石匣寺,因其形而得名。寺外双石轮,中坼通径,佛像对列,皆于此...  相似文献   

17.
碧水寺在绵阳市区涪江北岸的碧水崖边,背依龟山,俯临涪江,风景秀丽。寺依崖而建,崖有唐佛教摩崖造像和金刚经,(图一)另有石刻观音像一尊。 造像分布在寺内凸出的巨石上。巨石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2.3米,壁面共有佛教造像十八龛,其中南壁二龛,即1号、2号龛;西壁十六龛,即3至18号龛。另有金刚经一方。龛皆为圆拱形,龛内造像大多为三尊或五尊。因年代久远,大部分造像风化剥蚀严重;面貌不清,仅1、4、5、16号龛和金刚经保存较完好,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川摩崖造像众多,琳琅满目,名不虚传。新近在潼南县马龙山又发现一尊摩岩卧佛造像,据初步鉴定,它是我国现有的大佛中,年代最晚、身躯最长的一尊卧佛,保存完好,堪称一绝,是研究四川石刻艺术及其发展的重要材料。 马龙山摩崖造像在潼南城南百里许,位于复兴乡与新生乡的交界处。从县城驱车出发,至复兴场,再弃车往南步行八里许,即到了马龙山。马龙山摩岩造像稀疏地分布在周围的四个山上,卧佛座落在太阳坡的北侧山顶上,数里之外,就可见硕大的像身横卧山崖。卧佛为释迦牟尼涅槃摩岩造像,全长36米,宽7.5米,头东脚西,背南面北,右侧而卧;上侧的左手伸至胯,手臂阳复,掌长3.8  相似文献   

19.
陆师嶂,俗称六师嶂,位于山西省盂县城北10公里的长池镇张家庄村北的山沟里,南距村庄2.5公里。沿山路逶迤北上,两侧峰峦迭起,景色秀丽。这里山崖构成主要是石灰岩,在半崖间夹一层沉积岩,较易风化,从而形成一条天然栈道,陆师嶂就开凿于这一层之上的石灰岩壁上(图一)。在山崖下,依  相似文献   

20.
佛爷凹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镇老金蛟村西北约2公里的王帽山(图一)。山体大致为南北向,海拔1090米。造像分为三区,一区相对独立,位于山坳东侧石岩底部,二区和三区位于山腰一凹形崖壁处,距地面约4米。二区为山凹东壁造像,三区为山凹北壁造像,二区和三区崖壁夹角近直角(图二)。二区、三区壁前GPS测点为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