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沧桑》2009,(5):143-144
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以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这种新的世界观划清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以往哲学的界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虽然科学但是已变得非常狭义,用它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我们需要在新情况下研究新问题,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是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我国理论界之所以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抱有极大的兴趣,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晚年于俄国的革命前途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而马克思这一新的设想又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有着一致的地方,是在批判与继承俄国民粹派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当我们试图深入探讨马克思晚年思想动向与其新的理论成果时,不得不论及到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潮及其与马克思晚年探索的联系。这项研究工作,既有助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入认识,又有助于对俄国民粹派思潮的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4.
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是费尔巴哈人学与马克思人学的分水岭。费尔巴哈人学的独到和可贵之处在于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三重维度来探索人的完整性,但由于它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它所描绘的“完整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相反,马克思人学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意识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学,因而马克思所诠释的“完整的人”是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5.
宋玉路 《神州》2013,(16):187-18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形成的一个萌芽,马克思在《提纲》中针对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提出反驳,并阐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问题不仅是《提纲》论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提纲》中的实践观对于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宇 《黑龙江史志》2013,(23):177-177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认为"神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形成了马克思对宗教的初步理解,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政治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历史学不得不重新反省自己,调整自己,以确定自己的相应地位。历史学,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两千余年。它不但没有在历次社会变革中衰落下去,反而日益完备。其生命力何在?它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史学改革的方向,找到了中国历史学应踞的地位;反之,这个问题不解决,只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收集范围,引进现代研究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中国的史学还是不能应付新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正>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指导地位在近年来有所削弱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回到马克思,准确解读原著,对唯物史观重新做出解释,并运用新的解释体系对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做出解析,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恢复唯物史观活力及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一当我们回顾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地位的变化时,大体可以观察到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逐步提高、影响力逐渐扩大的阶段,它从李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了,这实在可喜可贺!它的成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今中国历史学发展史上一件值得书写的盛事,也理当成为引发国人重新反思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史上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的一件大事。对于中国广大的史学工作者来说,这更意味着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提出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当代中国历史学,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的学术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时代课题。目前,国内学界的一个共同关切,是建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6,(2)
"四个全面"是解决当今中国现实生活问题与发展的战略,从百年前的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可以找到学理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究。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一切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而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微缩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理论。而这正是"四个全面"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1883年3月14日,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操劳一生的马克思溘然长逝。14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马克思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以外的读者未必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详细了解。这里,我们通过“马克思在1883年”这个窗户,重温一下马克思的不懈奋斗、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他在19世纪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和这一新的世界观的阐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前提和动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只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景或结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3.
“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分析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孙权在黄鹄山下修建的夏口城,今天从地表已经见不到丝毫的踪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座用夯土筑就的小城。一旦毁弃,就难以找到与城垣相关的证据:它处于武昌蛇山西北麓,这一带正是今天有名的司门口闹市区,从古到今.人类活动把这块土地翻搅了多少遍.其踪影确实难觅。即使偶然存有一些相关的遗迹(像水井一类深层遗迹,不可能毁得那么干净),也处在稠密的房基、.街道等水泥地面之下.考古工作无从获取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研究,了解它的一些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14日是德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市从去年春季便开始对马克思故居进行大规模的修建。目前,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积极筹备马克思故居纪念馆的重新开放工作,他们还把故居的主要展品复制出来,准备送往北京展出。 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前夕(3月13日上午),特里尔市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在会上讲话的将有艾伯特基金会主席阿尔弗雷德·瑙;特里尔市长迈尔曼和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兰——法尔茨州的总理贝尔哈特·福格尔博士。同日下午,马克思故居纪念馆举行重新开馆仪式。 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卡尔·马克思故居丛刊将出版《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书目》等书,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将发表《卡尔·马克  相似文献   

16.
孙思明 《黑龙江史志》2013,(13):160-160
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科学的分配理论。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的开拓者,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为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朱瑞 《攀登》2005,24(3):104-106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精华所在,它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今天.将这一份珍贵的化遗产重新审视,挖掘其价值,必将对我国的枉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汤玉红  黄俊 《黑龙江史志》2013,(13):216-216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非泾渭分明的独立内容,简单地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独立讲授是僵化与缺乏系统的,应该以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进行内容的重新规划与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展开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  相似文献   

19.
耿悦 《神州》2014,(3):10-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焕发着伟大的生命力,对教育发展与改革也具有指导价值。当代大学发展面临着社会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压力与挑战,坚持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继承与批判的统一,促进大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三国夏口城     
三国时期孙权在黄鹄山下修建的夏口城,今天从地表已经见不到丝毫的踪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座用夯土筑就的小城,一旦毁弃,就难以找到与城垣相关的证据;它处于武昌蛇山西北麓,这一带正是今天有名的司门口闹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