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春明外史》结下友谊 1924年4月,安徽潜山人张恨水创作的《春明外史》在北京《世界晚报》上开始连载。这是一部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蓝本的谴责小说,它有力地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但对奉系军阀中不失有正义感的张学良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张恨水以张学良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位少年英俊的韩幼楼形象,描述韩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的一生大起大落,曲折坎坷,他的功过是非,自有定论。他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婚姻和爱情自然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他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又是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他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然而,他在私生活方面又失于检点,以至今天,一位熟识而且崇敬他的八旬高龄的老人还说,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陈独秀不能做青年苦涩的婚姻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院试夺魁,中了第一名秀才。顿时,震动了安庆城,远亲近邻,贺喜的人络绎不绝。母亲喜得合不拢嘴,更让她高兴的是,安庆城门几位从不登门的名门…  相似文献   

3.
陈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婚姻是她的课堂,也是她灵魂中的一块圣地。在那里,她要的是一生一世,像钻石一样明亮、坚韧的爱情。而在她的爱情之外,她对女儿的舐犊之情也与她的事业、爱情一样,散发出动人的光芒。大约是9年前的一天,陈冲在前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她认识了叫许彼得的华裔外科医生。彼得与陈冲都在情感上受过挫折,他们要寻找的爱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两个有相同爱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正张恨水(1895-1967)是著名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他曾三会张学良,与之有着很深的交往,却多次拒绝张学良的邀请出来做官。在动乱的年代,他守着自己的笔,营造出了一份乱世的浪漫。一会相见甚欢1924年4月12日,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开始在北京  相似文献   

5.
万慧芬 《纵横》2011,(11):14-15
家住城南的往事 众所周知,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是脍灸人口的电影《城南旧事》的作者。她原名叫林含英,是我大姐万德芬在北平春明女中(位于宣外菜市口)的同窗好友、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原型。那时,我家住在城南宣外香炉营四条,林含英大姐家住在城南宣外南柳巷胡同。她与夏承楹结婚后,  相似文献   

6.
《江淮文史》2000,(1):64-64
名小说家张恨水,其作品《春明外史》和《啼笑因缘》曾风行一时.脍炙人口。除写小说外,他还善于书画。他画的墨菊造诣很高。不过,张恨水画画,主要是人雅兴,除送亲友外,从不卖画。但有一次他却破了例,卖起画来。  相似文献   

7.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编织了大量的爱情、婚姻故事,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但他对自己的爱情、婚姻一直讳莫如深,外界的传闻大多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使他的感情生活一片云遮雾罩,扑朔迷离。 金庸一生结过三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杜冶芬,他们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年轻的金庸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与杜的弟弟杜冶秋认识。杜家父亲在上海行医,母亲喜欢清静,用8根金条在杭州买了所庭院大宅,平时与女儿一起住在杭州,杜冶秋则跟着父亲在上海上学,假期才到杭州来。 一天,金庸主持的“咪咪博士答客问”栏目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买鸭子时  相似文献   

8.
何葆珍是刘少奇同志的第一个革命伴侣。在此之前,刘少奇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1916年,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正在长沙读书,母亲和哥哥感到逐渐长大的刘少奇愈来愈不安于家乡生活,总想到乱纷纷的外面去闯世界,于是由母亲做主,经媒妁之言,为他选择了一位本地周姓的姑娘为妻,并谎称“母亲病重”,将刘少奇从长沙骗至家中成亲。新婚之夜,刘少奇对周氏说:“对于这桩不合理的包办婚姻,我是反对的。我虽然同情你,但是我有我的事业,今后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希望你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说完,刘少奇便调头睡自己的大觉去了。周氏闻言,潸然泪下,独自空坐到天亮。刘少奇一觉醒来,打起背包,又回了长沙。几年以后,刘少奇走上了从事工人运动的革命道路,周氏却因抑郁而成疾,英年早故,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初,八届政协第六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第十世班禅大师的母亲索朗卓玛接到一个电话,说一位大学教师张钦要来看望她老人家。索朗卓玛使劲搜索自己的记忆,怎么也想不起张钦这个人。3月8日,这一天正是国际妇女节,老人家在寝室安坐着,等待着那位素未谋面的客人。下午3点,当张钛夫妇抱着一张大幅照片走进来的时候,索朗卓玛的眼睛湿润了,她被一个汉族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了。看着这张照片,老人回忆起了那个年头,那个场景,她紧紧握着张钛的手,许久也不松开。这张放成24寸的照片拍摄于38年前,画面是年轻的十世班禅正在和一位汉族…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他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医生。专家问她,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  相似文献   

12.
潘颖 《铁军》2020,(2):19-20
失去父亲张一阳1923年出生时,父亲张太雷正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父亲在外革命,他与母亲及两个姐姐生活在老家常州。张一阳4岁时,父亲组织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的第二天,张太雷遭敌人伏击不幸牺牲。这一年,张太雷也就29岁。张太雷牺牲的消息,家里人并不知道。直到第二年初,张一阳的母亲陆静华接到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说张太雷病重,让她赶紧去上海。  相似文献   

13.
影视明星沈丹萍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前不久,“相夫教女”的沈丹萍又重回国内演艺圈。“妇唱夫随”,她的洋丈夫乌伟也在北京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爱情结晶——15岁的大女儿丹丹与4岁的小女儿姗姗,现在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一个在中学念书,一个在幼儿园入托。而热爱孩子的沈丹萍还有个心愿,将来待钱赚足了,她会开办一个幼儿园,让孩子们享受到高档次的教育和娱乐。然而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又经常以“好女人”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  相似文献   

14.
陈学昭(1906-1990)成名很早,她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代最年轻的女作家。1923年冬,她还在上海爱国女中念高中,见到上海《时报》有题为《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寄去,不料在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登了出来,列为第二名,那时她还不到18岁。就此她结识了该报总编戈公振,在其鼓励下,树下了热爱文艺的良好开端。次年她到北京,由孙伏园引荐,见到了鲁迅,从此结成了忘年交。在这以前,她在上海也由于文字的交往,认识了周建人、章锡琛、茅盾、胡愈之、瞿秋白夫妇等人,她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开始写作,文笔如一股清泉,潺潺涌现,终于走上…  相似文献   

15.
柳森 《文史春秋》2005,(3):10-13
王稼祥一生经历三次婚恋:第一次是1925年,在父母的包办下,他和他的小学英语老师查文梅的女儿查瑞香结婚。这次婚姻持续了不到一年,因查瑞香产后病逝而结束。第二次是在1928年,21岁的王稼祥留学苏联莫斯科期间,与一个苏联姑娘结婚。这次婚姻因感情不合而分道扬镳,持续时间仅仅一  相似文献   

16.
晓昴 《神州》2011,(9):70
一部电视剧《金粉世家》让当代人认识了张恨水,然而张恨水的出名并非始于现在,早在1929年,刊登于上海《新闻报》的一部连载小说《啼笑因缘》,就已经使张恨水名扬大江南北,成为中国20世纪首屈一指的畅销小说作家了。《啼笑因缘》的成功,或者说张恨水的成功在于‘内精’和‘外炒’。内精指张恨水的精妙写作;外炒指题外的炒作,不是张恨水自炒,而是张恨水被炒。1929年前后,张恨水在北京一带已经很有名气了,但在沪上却鲜有人知。当时上海的写作圈子人才济济,北方作家无法打入圈内,"南北是互不侵犯"的。张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现在都有张自忠路,以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这足以显示出人们对他的敬慕与怀念。2009年6月的一天,我来到位于北京蓝靛厂南路的一个普通小区,采访了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老人86岁高龄,满头白发,步伐却稳健如常,思路也非常清晰。简单地寒暄后,她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悲壮的一生。为尽忠,投笔从戎1891年8月11日,父亲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园,家里的八个子女中,他排行老五,唐园人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母亲来讲,任何工作都只是暂时的外在的,只有一样工作是她一生的职业,那就是爱孩子胜过爱自己。请看——我有一个朋友,她在结婚前,就是一名成功的律师,接连打赢几场高难度的官司,一时之间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丈夫很支持她的事业。第二年她生了个儿子。虽然因此影响了她事业上的进步,但一家人的亲情是任何其他东西无法换来的。她很满足,无怨无悔。后来她又打赢几场大手笔的官司,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次辉煌。有人预言,照此下去,不出十年,她将成为国内众多知名律师中最杰出的一位女…  相似文献   

19.
冯翔 《炎黄春秋》2015,(4):72-74
退休以后,七十五岁的上海老太太沙尚之仍然每天上班。研究的对象是她母亲。她母亲——陈修良,1998年11月6日,以一个平凡无奇的"上海市社科院退休顾问"之身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一个让人想起谍战电视剧的身份: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1949年,她主持了南京的和平解放工作,令这座千年古都免遭战火荼毒。去世前不到一个月,她在病床上接待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解放前,她在南京曾有过一段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斯诺是毛泽东生前惟一信任地将自己身世向之倾吐的美国记者,他因出版《西行漫记》一书而名闻于世。在中国大地上,不仅仅留下了他新闻事业的足迹,也记载了他追求幸福爱情的心路历程。这里叙述的是他和海伦在中国结下的生命之缘。 爱神降临在上海的咖啡屋:斯诺遇到了 一位使他想起母亲的小姐…… 1931年盛夏的午后,酷暑尚未消退。 上海西摩路公寓临街的一间房子里响起了电话铃声,正在午休的一位男子揉揉惺松的睡眼缓步移向电话。他,二十多岁,颀长的身材,一头棕色卷曲的头发,看上去脸色苍白,面目清瘦,一副大病初愈的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