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辑录式的文献解题在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得到创造性运用。《经籍考》对收录的四部群书“考其流传之真伪”,显示出马氏史学通识。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崔文印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以下简称马《考》)共七十六卷,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开生面的史志目录。马《考》着眼于古今典籍。在具体著录图书方面,多有发明创新,本文即着重从马《考》与郑樵《艺文略》的比较人手,对马《考》在历史...  相似文献   

3.
“诸评具载”构成了《文献通考·经籍考》所创立的“辑录体解题”的基本特征,而作者马端临独辟蹊径地综合采用五种方式来进行:高频率突出名流谛论,披沙式处断一家之说,整合性施用缀集技巧,网络化增立重要条目,双轨型创设编列格式。由此便确有保证地实现了欲使世人对文化典籍“殚见洽闻”的辑录目的,更理想地完成了《经籍考》在《文献通考》全书中所承担的学术文化史、意识形态史的使命,并为历史编纂学注入了有益的因子。这样导致文献提要学在宋末元初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从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广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由于在各部类及每一书目下 ,广泛裒辑历代学者的评论 ,并做出自己的断语 ,从而使它除具有一般目录著作的功能外 ,还具有了史学史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 :“类序”辑录它书 ,展示史学的发展脉胳 ;书目下辑录众说 ,解题的同时起到史学史阐释效果 ;加以按语 ,表述自己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南唐贡举考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腊生 《文献》2001,(2):15-24
有关五代时期周边各国的科举考试情形,向来无人作专门的研究.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于宋代科举考证较详,于唐五代则甚为粗略,更未注意十国的贡举情形.  相似文献   

6.
晁公武是南宋著名的目录学家,著述很多,但大多散佚。本文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在《郡斋读书志》中辑录了晁公武的两则佚文,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辑录了《郡斋读书志》的一条佚文,总计三则。  相似文献   

7.
《神异经》成书年代平议陈建樑《神异经》一书,始著录於《隋书·经籍志》之《地理类》,题作“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其后于《日本国见在书目》、新、旧《唐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以至《四库总目》皆载其书,然而由于《隋志...  相似文献   

8.
一、《文献通考》的“先公曰”和马廷鸾的史学思想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这段话说明马端临深厚的家学对他的重大影响,他能写成《文献通考》和他父亲马廷鸾的教育分不开。研究马廷鸾的思想对理解马端临的史学思想很有必要。马廷鸾的主要史学著作是《读史旬编》,这部著作和另外的一些作品都散佚了。清朝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内中有诗文二十三卷,《读史旬编》一卷。依据一卷《读史旬编》和一些有关的诗文,研究马廷鸾的思想是很困难的。而《文献通考》中近三十条的“先公曰”文字,反映出马廷鸾对重要历史问题的看法,是直接影响马端临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指导思想杜佑《通典》巨制,大为后人钦慕。宋时已有学人续作,因其平庸而不传于世。真正继承和发展了《通典》撰述规模的,是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马端临(约1254—约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他有良好的家学传统,其父马廷鸾在宋理宗、度宗二朝屡任史职,并于咸淳五年(1269)进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不久归乡里,以著述、课子自娱。马端临早年学习朱子之学,19岁时,以父荫补承事郎。20岁时,即咸淳九年(1273),“漕试第一”。后因父罢归,侍疾,不曾赴京应试。旋宋亡,不复  相似文献   

10.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兵考六》有云:“祖宗以来,内外诸军,惟厢、禁二色而已。”厢军作为有宋主要军事力量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宋朝军事体制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然而,一直以来对厢军的专门研究却较为薄弱。2007年9月出版淮建利著《宋朝厢军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典制史巨匠马端临在宋末元初撰就的《文献通考·经籍考》,首开辑录体解题目录之局,颇有资格赢得五顶桂冠——书目帜垒、学术门户、考据玉府、校勘他山,辑佚渊薮。但草创者难为功,势必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对此,本文试作初探如下: 定类例综录群籍,以考历代著述之胜概,这是《经籍考》所确定的编撰义例之一。为此,马氏努力贯彻自家提出的“节目明备说”,遥承近袭,因中求革,锐意于类目的增设、组合、离析及更移,构筑了四部五十五目的分类体系。与此同时,致力于编次上的调配、改隶和缀附,究心于互著法的自觉运用。经过这番厝置,四千多种“存于近世而可考”的文化典籍遂绳贯珠联,缩聚一编,不仅使自古迄宋华夏著述之大观得以概见,也使封建学术的横向分支和立体格局突兀而立,无怪乎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特向诸生指点说:“《文献通考》中《经籍考》,虽非专书,尤为纲领。” 尤为纲领的《经籍考》,在类例区定及落实上,并非尽善尽美。一是著录有明显的遗漏现象。如宋敏求《唐大诏令集》、龚明之《中吴纪闻》、朱熹《伊洛渊源录》、陈揆《文则》,即失载。 二是存在徒事更张的情况。《新唐书·艺文志》首立诏令一门,原本附于起居注。马氏认为:“古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后官制中起居郎、起居舍人,即左右之任也  相似文献   

12.
吴树国 《历史研究》2023,(2):79-99+220-221
马端临“职役”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职”不断“役”化基础上。马氏认为,“职役”本质为“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是其内涵特征。但《文献通考·职役门》又收录“差役”相关史料,而差役中“吏”阶层与职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内涵特征存在较大距离。这一编排,不仅与马端临职役概念内涵特征相冲突,也使差役被读者误为职役概念外延,甚至将差役与职役等同。马端临《文献通考》呈现差役面相及后人理解发生偏差的根源,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官民语境,使“吏”阶层处于被遮蔽状态。辨析马端临职役概念,对认识中国古代役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按语不是书目的必备成份,因此不大受重视。其实书目编撰者往往通过按语来表达自己对某类书或某部书的看法。按语对我们认识图书、认识书目与书目的编撰者是大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以《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例,研究一下按语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统考》为王圻《续文献通考》所增益的“六考”之一,其中所谓“理学名儒类”,是《道统考》所包容的内容。但是清初重修《续文献通考》,在剽窃王圻原书的同时,也以芜杂为由,把包括《道统考》在内的六考全部删去。显然,清初的馆臣没有意识到王圻安排《道统考》于《续文献通考》中的苦心。研究《道统考》在《续文献通考》中的地位,是研  相似文献   

15.
骆伟 《广东史志》2000,(3):37-49
一、说明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五卷,沈怀远撰;《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为:《南越志》七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阮元《东通志》:《南越志》五卷,宋沈怀远撰,佚。史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此志载三代至晋疆域事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可供学者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生物等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杨复编纂《祭礼》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礼学思想的重要材料。该书因年代久远,有残损缺页之处,而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礼制部分基本抄录了杨氏《天神》、《地示》、《宗庙》、《百神》诸篇,可供考订佚文之用。本文试图据《文献通考》对《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进行辑佚的同时,总结归纳马氏吸收杨书的体例,并对两位学者编纂礼文的体例、思想试作比较。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后期河工流人略谈周轩由于清代南粮北运,"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23),所以把治河与漕运视为国家要务。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河道,但不是常设之官。清代始设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运河和永定河...  相似文献   

18.
马端临《献通考·选举考》于宋代科举考证较详,于唐五代则甚为粗略,更未注意十国的贡举情形。徐松《登科记考》对唐五代科举考试情形的考证用力颇深,弥补了《献通考》之不足,但仍未涉及十国的贡举情形。其实,前蜀、后蜀、南汉、南唐等国都曾非止一次地举行过科举考试。其中,尤其是南唐,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国,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灭亡,前后存续了39年,开科次数尤多。其具体情形,是应加以研究的、整理的。现略呈翻检所得,以求教高明。  相似文献   

19.
马端临是元初的大史学家。他所著的《文献通考》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事迹不见于《元史》。柯绍忞《新元史》虽有记载,也很简单。现在根据他的父亲马廷鸾所著《碧梧玩芳集》和其他文献,探索一下他的家世情况,以及他从事著作时所受的家庭影响,也许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这位大史学家有较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稽古录》是司马光晚年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它由三部分构成,即《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及三家分晋以前的一段历史。《历年图》成书于治平初年(治平元年为1064年),起讫时间与《资治通鉴》相同,共五卷(《文献通考》经籍二十),也有七卷之说(《东坡全集》卷36《司马温公行状》)。《百官公卿表》成书于元丰四年(1081年),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止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共十卷,也有十五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五卷(《文献通考》经籍二十九)、六卷(《东坡全集》卷36《司马温公行状》)等说。最后他写了从伏羲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