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官场上曾认为饮酒滞碍政务,不利于为官职能的发挥从而戒酒禁酒,如果官员不能自我禁酒,则会被撤职。朝廷忌日不准喝酒。中国禁酒方式主要有绝对禁酒、局部禁酒、禁私酒。饮酒会使国家治理者丧德败性,以致废政亡国。  相似文献   

2.
<正>知味篇一个人会喝酒,陆文夫称之为"善饮"。善饮属于相对高级的饮酒,不寻求刺激神经,只是为精神需要。陆文夫本人就是善饮者,自诩酒仙,能进入陶然忘机的境界,有别于酒鬼和酒徒。所以,陆文夫先生饮酒,属于理性饮酒,有自己的喝酒理念。台湾美食家逯耀东说,"陆文夫知味善饮"(《知味者陆文夫》)这里的"善饮",有两层含义,一是乐饮,二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饮酒风俗○韩士奇我国各少数民族喜欢饮酒,他们的饮酒方式多种多样,别有一番风情。山栏酒黎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临门时,首先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即按黎...  相似文献   

4.
商周的酒     
岳飏 《中华遗产》2010,(2):48-49
翻开考古大家容庚所著《殷周青铜器通论》,会发现他细致地将商周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4部分,共50类。如果看得更为仔细一些,还会发现其中仅酒器就占了24类,并被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等。  相似文献   

5.
孔伟 《黑龙江史志》2013,(11):300-301
乡饮酒礼是中国古代以尊老敬贤、宾兴贤能、宣扬教化为目的的公众性礼仪。目前在乡饮酒礼的研究过程中,学者或以社会生活史为视角,从整体上把握古代乡饮酒礼的特点,或从区域史出发,具体分析乡饮酒礼在举办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地方社会的关系,或从历史文献入手,研究乡饮酒礼的社会控制功能,寻求古代礼治精神的可取之处。但乡饮酒礼与里甲、乡约制度的探索,还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乡饮酒礼的宾贡职能一度凸现,宾贡仪式独占了乡饮酒礼之名,而尊德尚齿的乡饮仪式则名为正齿位。此后,宾贡乡饮酒礼逐步转化为科举制的配套仪式鹿鸣宴,进而脱离乡饮酒礼的范畴。在此过程中,乡饮酒礼渐趋缩小为以尊德尚齿为主旨的基层社会的礼仪仪式,并进一步发展为地方儒林盛事,在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代女真人与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女真人的饮酒活动渗透到女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宴游唱酬等等.女真人有其独特的饮酒方式与习俗.随着女真社会的发展,其饮酒活动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宋元乡饮酒礼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 ,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乡饮酒礼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 ,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宋代乡饮酒礼由于四明等地儒士的大力提倡 ,流行全国。元代虽然儒士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 ,但仍然可以发现有关乡饮酒礼的记载 ,元代的乡饮酒礼成为激励儒士自强、自立 ,维系儒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饮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敦煌学术界十分关注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根据佛教戒律的五戒或者十戒规定僧尼不准饮酒。敦煌文献中榜文规定僧尼不能饮酒,特别是在寺院进行佛事活动中严禁饮酒,规定“甘汤美药,各任于时供承,非食醇醪,切断不令入寺。”其中醇醪就是指酒,凡是饮酒者都不得进入寺院之内。似乎不饮酒的规定被彻底贯彻执行了,但是根据敦煌籍帐文书的记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饮酒成风,五戒十戒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在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晚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主要部分是寺院僧尼诸色支出帐,特别是净土寺等寺院的酒帐,更能说明问题,酒帐中记载了净土寺一年中各种关于酒的开支情况。在一般籍帐中记载了很多晚唐五代佛教教团僧尼饮酒支出。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饮酒状况,探讨僧尼违戒饮酒形成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07,(7):33-33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