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崔信 《神州》2014,(5):36-36
宋初诸帝在以古鉴今、以史为鉴之余,亦深明史书有助于"教化",而对史书修撰予以充分重视,并始终加以影响与干涉。  相似文献   

2.
在五代十国中,南唐得到宋人的格外重视,因而产生了十国中唯一的宋朝官修史书《江南录》,并被修撰者徐铉自诩为"千古信书"。然而,特殊的政治环境与作者的个人因素,令这部史著先天不足,招致上至宋廷统治者,下至宋人尤其是南唐遗民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了这部官修史书的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得暇拜读杨绪敏教授的新作《明末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以下简称"杨著"),深为已过花甲之年的杨教授不避难题、勇攀高峰的精神所折服,感慨良多,特著之于文,以抒胸意。私家修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富矿。所谓"私家修史",大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非史官、未得官方授意而私自修撰史书,二是指虽居史官但未受命撰史而利用职务之便私自修撰史书。我们这个民族历来  相似文献   

4.
正1054年8月,在京城做高官的欧阳修因遭诬陷而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时,仁宗皇帝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撰《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主持了《新唐书》的修撰。实际上,参与修撰的还有一些人,包括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词人宋祁。为了防止体例不一样,统筹全部书稿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官位最高的欧阳修肩上。修撰前代的史书,不管参与的人有多少,作者署名只列官位最高的一人,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5.
唐初所撰《晋书》为时代较早的官修“正史”,从史书的撰修动机,到史书的体制义例及其内容,都表现出不同于前此私修“正史”的特点,这就是唐初统治集团在修撰《晋书》时,渗入明显的政治成份,以服务于自己的统治。自修“五代史”及《晋书》以后,历代“正史”沿此成规,几乎皆为官修,这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由私人修史到官府修由的一个转折点。因而《晋书》之修又对  相似文献   

6.
论北宋的唐史编纂和政治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编纂也是思想的反映.本文从历史编纂的角度,通过探讨北宋时期唐史修撰的原因、历史编纂中体现出来的正统论、史书体裁和体例以及史料采撰与史意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北宋的唐史编纂与政治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明史》编修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纂修官深受顾炎武、黄宗羲影响 ,重视史学经世致用和核实求真 ,折射出清初崇实黜虚的学术风气 ;在探讨史家秉笔直书原则时 ,强调史家“是非之心”对史著真实性的影响 ,显示出心性之学对史书修撰的影响 ;在史书体例上 ,提出“本乎时宜 ,因时变通”的观点 ,重视纪传体史书内部的协调与贯通 ;在史料采择上 ,要求本之实录 ,参乎野记 ,重视从史家人品心术角度评判史料价值 ,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心术”论 ;史家还重视专家之书 ,批判史馆修史  相似文献   

8.
五代沿唐制,继续设置史馆,征集、整理、保留本朝及前朝史料,撰修本朝实录及前朝史。史馆隶属门下省,通常由门下省长官监修国史,选史馆修撰才学较优者一人判馆事。史馆修撰有专职、兼职之分。修撰之下又有直史馆,辅助修撰。监修国史、史馆修撰与直史馆构成史馆三级史官。史馆修史大多先修本朝实录。本朝实录牵涉前朝,于是继修唐史,至后晋,终于完成《旧唐书》之编纂。五代各朝实录成为《旧五代史》本纪、列传之主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日历》是唐中期出现的一种官修史书,也是撰修《实录》的重要依据。受政局动荡和朝代更替的影响,唐五代《日历》的编纂时断时续,未有贯通,但在编修方式和修撰制度上有很大完善和发展,这为宋代《日历》全面、系统的纂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抉幽阐微填补空白──《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评介张其凡自唐代设馆修史,宰相监修,修史制度大备,官修正史,达八部之多,修撰《实录》,成为定制。迨至宋代,修史制度更加严密完整,机构更加齐备,官修史书种类甚多,配套齐全,"史料之丰富冠绝古今"。然而,对宋代修史...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大业年间编纂了《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3部大型地理图书。前后参与其事的编纂《区宇图志》者近50人,现在可考者约10人。隋炀帝时,《区宇图志》多次重修,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修撰者的文体繁复,二是体例失当,三是修撰者狭隘的民族观、区域观念。而隋炀帝时编纂多种地理图书的条件之一,是隋朝对全国各地吏治、民情、风俗、物产的调查。其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的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即地理图书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土贡的根据,以地理图书来记载其统一华戎的功业、以地理图书归美隋炀帝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对地理学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的《大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卷34《汉中府》中关于西乡县的沿革有误。其载“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本汉城固县……后魏改丰宁县,寻又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大业初州郡并废。”早在唐代史书修撰已明了“魏”不同称呼,明代所谓的“后魏”为“北魏”,洋州及洋川郡设置并不在北魏,而在西魏废帝二年。据《北史·周本纪》载:“废帝元年四月,达奚武围南郑月余,梁州刺使宜丰侯萧循以州降武”,照此史书的记载顺序,北周代西魏而立,并照中国历史年表来看,此当为西魏之事,废帝为西魏废帝。萧循未投降时,今汉中地区(包括南…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时有国外华人朋友提及修撰本国华族史之事,每为岁月之逝去、材料之散佚、人事之凋零、修撰之无成而焦虑。国内学者欲编撰跨国性的、洲际性的华人史著作,或研究某国华人专题时,也常因相应国别华人史的缺失而惆怅。  相似文献   

14.
自纲目体在南宋产生以后,旋即被时人运用到史书编修之中。早期纲目体史书的撰修者注重编纂程序,突出编修宗旨,讲求史书简明化以及受理学影响明显,从而使得该类史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且对后世史书编纂及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家载笔,贵乎心裁,东汉时期的国史修纂却由一人撰作转为苇体修史。这种修撰方式的转变对此後封建王朝的修史模式、修史立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史书风貌也因之丕变。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条附益文献的相关背景进行考察,探究汉明帝召训史臣及任命数人同时修史的政治考量。并藉此推寻束汉修史制度转变的历史动因,指出这种转变的史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钱基博先后三次参与修撰无锡县志,留下大量书函和多篇成稿。其方志修撰理念基本承袭章学诚,认为方志是史体,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刊布,强调方志鉴往知来的作用。在体例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是钱基博方志修撰实践的一大贡献,使得其相关著述在民国时期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方志修撰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钱基博第三次参与无锡县志修撰时,相关认识还停留在第一次修撰,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书”在两汉只能是指《史籀篇》,“善史书”即精通、熟悉《史籀篇》,“善史书”者可确保所书文字合乎“六书”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艺文志》在史志目录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唐书》是宋朝官修史书,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开修,至嘉祐六年(公元一○六一年)修成。纪、志、表题为“宋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列传题为“宋端明殿学士宋祁撰”。其中《艺文志》共四卷,采用三级分类法,按经、史、子、集分四部,四十四小类,小类之下又有细目,全篇有总序。收书共七九二二一卷。(据清沈炳震《新旧唐书会钞》统计,为七六二○四卷。) 在新旧唐书的比较中,《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的评价要比《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高,这是早有公论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志》的修撰条件要比《旧志》好得多。首先,《新  相似文献   

19.
唐代监修国史制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监修国史初设于贞观三年 ( 62 9) ,之后遂形成定制 ,直至唐亡。唐代监修国史的职责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奉诏引进史馆修撰人员负责史书编修工作 ;裁断疑难 ,审正史稿。唐代监修国史制度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历过一些变化。太宗贞观时期实行的是一相监修制 ,终太宗之世 ,担任监修国史的只有房玄龄一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及玄宗开元前期 ,实行的基本上是多相监修制。自玄宗开元后期起以迄唐亡 ,实行的又是一相监修制。唐代监修国史者绝大多数都是宰相 ,但偶尔也有其他人员充任。玄宗以前 ,监修国史之称号恰如其名 ,玄宗至德宗时 ,改称“修国史” ,德宗之后又恢复旧称。  相似文献   

20.
一、《金史》的修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记载金朝兴亡始末的一部旧史书。《金史》成书于元代。据《元史》记载,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议修辽、金二史。不久,宋亡,又议修宋、辽、金三史。当时对辽、金、宋孰为“正统”有争论。或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或以辽立国在宋先,欲以辽、金为北史。……元顺帝至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