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经文中所述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思想,普遍赢得了僧俗的皈依和信仰。因而,《法华经》自五世纪后半叶以来流传颇广。世人据此经开窟造像掀起热潮。在相继出现的造像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是取得了相当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南朝石窟中,取材于《法华经》所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仅见一例,而放眼现存南朝造像,释迦多宝题材亦寥寥无几。与此大相径庭的是,五世纪后半叶至六世纪初的北方,释迦多宝并坐造像却异常发…  相似文献   

3.
丁万华  黄平 《丝绸之路》2009,(18):20-22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7,(4)
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造像碑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制作于北魏晚期。该造像碑为释迦、释迦多宝、弥勒组合题材,两侧雕满佛转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已摆脱了孝文帝时期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受到来自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该造像碑不仅代表着北朝佛教艺术的水平,更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5.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许多的相关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变反映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龟兹石窟早期奉行唯礼释迦的观念,菩萨是佛修行阶段的身份,声闻是佛的弟子,辟支佛是自证成道的修行者。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菩萨、缘觉和声闻不具备的。公元7世纪以后,汉传大乘佛教传入龟兹,龟兹石窟中,反映多佛、十方佛以及菩萨代佛传法度人等大乘观念图像流行。  相似文献   

6.
北周村东魏造像碑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碑,碑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碑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碑,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有历代壁画4.5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壁画内容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 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又为我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在佛教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中,其异质文化不断地吸收了我国母体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两千年来佛教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民间风俗诸意识形态领域,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涵佛教的创始人,系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释迦族的王  相似文献   

9.
刘钊 《收藏家》2020,(3):31-46
观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众神殿中拥有崇高且无法替代的地位。他源生于五方佛中的西方无量光佛及其配偶白衣佛母。由于身处贤劫当中,观音菩萨负责掌管自释迦佛寂灭到弥勒佛诞生这段的佛教世界。《大乘庄严宝王经》详细描述了观音的形象、祈愿方式及神迹的内容,当中提到观音菩萨誓愿坚守菩萨职责不入涅槃直到所有有情众生皆获菩提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三)行洲僧侣路线的西限那伽拉哈拉古代中国僧侣去印度求法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罽宾——犍陀罗钻研佛教教义和学习梵语。他们这些人要走出犍陀罗进一步前往佛教的发源地恒河流域去追寻释迦穆尼的足迹也是十分自然的。然而,在这里笔者特别想指出的现象是:来到犍陀罗的僧侣们往往  相似文献   

11.
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四川省汶川县出土一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因出土地点为唐代仁寿寺的旧址,故判断这批造像原供奉于该寺院。这是继1921年四川茂县出土南朝齐永明造像之后,又一次在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造像中有或为一释迦二弥勒佛的三佛题材,以及双观音的组合形式,这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2.
敦煌壁画祇园记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它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们停居的地方。祇树给孤独园精舍的建立以及名称的由来,有着一段传奇性的故事。这故事在贤愚经、佛说众许摩诃帝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等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有记载。其他如释迦谱等有关佛传的著述中也曾转载,玄装大唐西域记卷六记室罗伐悉底国事时也曾提到。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舍卫国有一大臣名须达,乐善好  相似文献   

13.
《赵城金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赵城金藏》于元朝大都补雕,并在赵城经坊中于卷首附加图画。以往学者将其命名为"释迦说法图",但是,释迦于何时何地说法并未明确,且该图与敦煌壁画、各地佛教石窟中之"释迦说法图"有很大差别,但与"释迦涅槃图"有相似因素。经笔者系统考证,该图为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娑罗园双树涅槃之前向众弟子说法之图,故将其命名为"释迦遗教图"。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门类,而书法在这些门类中经过三千多年的洗礼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中国历代书法始终伴随着学、诗歌等艺术形式而存在着,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书法都成为不可替代的书写工具;而且是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着一种信仰,他们把对道教佛教的信仰通过书法表达出来,道教佛教因此与书法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大方广佛花严经》是释迦摩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期,如来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诸位菩萨第一次宣讲的内证法门,被誉为佛教一切教法的根本法论。风峪《花严石经》是武周时期则天女皇在晋阳完成的大型石刻群,现珍藏于晋祠博物馆奉圣寺碑廊。  相似文献   

16.
弥勒崇拜与乐山大佛的建造干树德乐山大佛是在隋唐时期弥勒崇拜盛行的历史背景中建造的。弥勒系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期产生的“未来佛”。据《弥勒上生经》载: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成了候补佛。《弥勒下生经》则载:当释迦死后5...  相似文献   

17.
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飞天、魔鬼以及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各种经变故事,除此之外,在河南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尚存着其它石窟罕见的一种造像题材一一优填王造像。一、优填王造像的缘起关于优填王造像的故事,佛教典籍《增一阿含经》、《观佛三昧经》、《法显传》、《释迦谱》、《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  相似文献   

18.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以散叙说、以偈语宣赞为主要形式。其中的“以散叙说”是指长行(契经);而“以偈语宣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偈颂。“偈”乃梵语“偈陀”之略称,意译为“诗”或“颂”,而中土佛教界人士通常所说的“偈颂”,便是一个利用梵汉对举方法创造出来的词汇。偈颂是佛教经典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内容主要是演绎抽象的宗教哲理,或简洁明了地概括佛法大意.普遍地流露出理致掩盖情的倾向,充溢着佛教的伦理观念和教化意味。  相似文献   

19.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黄绢刺绣的佛教《妙法莲华经》,卷轴式,展长2326厘米,宽53厘米,刺绣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经文、经文后题跋和护法韦驮像四个部分。“释迦牟尼佛说法国”位于卷首,是这件绣品最精彩的部分,画面长83厘米,宽53厘米,惜轴杆已失,靠近轴杆的绣边略有残损。画面构图严谨,内容丰富,释迦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宋代瓷器铭文中有关佛教内容的分析,结合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过程,阐述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尽管目前所知的与佛教有关的宋代瓷器铭文资料十分有限,难以全面解答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问题,但铭文中的内容却无可非议地昭示着佛教进入普通平民的生活后,那种大众化、实用化、民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