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顺智 《文献》2001,(1):105-118
刘长卿是唐代大历年间的一代作手,人称"五言长城",不仅在当时,即使在明清时代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于刘长卿集的版本研究,有万曼的<唐集叙录·刘随州文集>,次有由蒋寅翻译的日本高桥良行所著之<刘长卿集传本考>,再有储仲君先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所附的<〈刘随州集〉版本考〉.  相似文献   

2.
北魏佛教受凉州佛教及其它十六国佛教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成帝复兴佛法直到北魏灭亡,佛教持续兴盛.以云冈、龙门等为代表的大量石窟寺的营建,以及其它佛教遗存都是北魏佛教发展和兴盛的实证.泰州一带,麦积山石窟也开始大量开凿,终成为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成为陇右佛教的中心.史料中高僧的活动、地方官员的奉佛以及佛教势力的增长等,都表现出秦州佛教的发达,并且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自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武威以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逐步成为佛教重要的译经和传播之地。很多著名僧人在这里驻足,弘扬佛法,写了重要的佛教经典,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故乡”。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武威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翔 《丝绸之路》2013,(4):78-7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中国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代哲学和文学方面。朱熹的可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华严宗的思辨。佛教传入中国,部分佛典本身就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敦煌遗书中变文的有些内容就取材于佛经故事;佛教与诗也具有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田洪远 《黑龙江史志》2013,(19):184+186
佛教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入,是以经济密切联系为前提的,同时中国古代社会潜含着佛教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加之佛教高度的适应性成为其能够融入中国的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又为我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在佛教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中,其异质文化不断地吸收了我国母体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两千年来佛教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民间风俗诸意识形态领域,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涵佛教的创始人,系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释迦族的王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与佛教教团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佛教兴盛,佛教教团与归义军政权关系密切。张议潮收复河西及建立归义军政权得到佛教教团的巨大帮助,僧使来往于长安敦煌之间,作为幕僚参与归义军政权决策活动,地位崇高,政教间互相依赖、利用,佛教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呈现空前兴盛。归义军后期佛教教团地位下滑,政权制约、干涉佛教教团事务,高僧成为官府释吏,政府法令渗透到佛教教团的清规戒律之中。  相似文献   

8.
俄藏黑水城西夏水月观音所戴头冠为化佛冠,形制有三角形冠和通天冠两种,火焰宝珠、步摇成为水月观音头冠的主要配饰。三角形化佛冠受早期印度佛教和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结合中原佛教、藏传佛教在西夏时期成为水月观音头冠流行样式。由于社会环境影响,西夏观音信仰盛行,佛教进一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因此,水月观音菩萨头冠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表现华丽。  相似文献   

9.
葛金根 《收藏家》2010,(2):31-36
自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从西域天竺传入中国,经长期弘传,逐步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佛教的传入与迅速流布,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让人顶礼膜拜的佛教造像,便于系念观想的佛教绘画一一应运而生。故佛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反映了许多人是通过“像”来接受并认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0.
<正>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中国化及世俗化,中国的陶瓷器的制作逐渐融入了佛教元素,在形制和纹饰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文化中的佛像、力士、菩提、狮子和忍冬、莲花、宝相花、缠枝纹、垂云纹、八宝、杂宝等成为陶瓷器上的常见题材,受佛教艺术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史学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它既有佛教因子的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如易学、玄学、史学、理学等思潮对中国佛教史学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即在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的大视野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中国宋代佛教史家如何将中土传统文化融入到佛教史学视野中,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史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12.
佛教到隋唐时期其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达到新阶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隋唐佛教兴盛的原因,主要分析了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的成就表现及特点,以揭示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状态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喀什古称疏勒,是古疏勒国的重要辖地。东汉时,疏勒国强盛,佛教开始传入并随之在此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里也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广集有佛教大、小乘经典及印度哲学著作,并影响了龟兹佛教的发展。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355年随母在此停留,“顶礼佛  相似文献   

14.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人中国,初期在小范围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作为乱世百姓精神寄托的佛教,经帝王显贵推崇,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播,隋唐时奉佛之风更加炽热。伴随而来的佛教艺术也迎来了辉煌的时代,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佛教石窟,并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传统注重修福、行善,被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功德。  相似文献   

15.
在丝绸之路国际交通线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培育下。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地区成为5~6世纪佛教艺术流行的一个重要中心区域。这个地区佛教石窟的集中分布证实了佛教弘传的广泛性及其艺术深受西方影响的普遍性。然而外来影响也与当地传统产生互动,从而引起了创新和独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释赞宁《宋高僧传》承继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而作,是记载唐初至北宋初三百多年间佛教僧人精英的总传。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情况离不开佛教史籍,同时佛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宋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汉朝末年由印度传人我国,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佛教传人的佛教艺术,逐渐独立发展。建寺造像成为时代风尚而风靡各地。这为那时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场所,他们把外来佛教雕塑艺术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程云霞 《文博》2010,(3):65-67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成熟与辉煌的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在佛教石窟方面主要表现为:石窟形制的变化;造像题材的变化;造像形象的变化。佛教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能在日本迅速传播并成为国教,主要得益于圣德太子的大力提倡。他在发展佛教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确立佛教在日本的地位;二、兴建佛寺、像塔,翻译佛经、广度僧尼;三、广招中朝僧尼前来日本授法,派遣隋使到中国大陆吸纳以佛教为主的先进文化,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前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魏文斌 《敦煌学辑刊》2013,1(1):103-118
古代秦州(今天水)地近关中,西通河西,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位置重要。佛教传播早在汉代就可能影响及此地。至十六国北朝时期这一地区成为石窟寺开凿的中心,秦州佛教在全国的地位得以极大的提升。秦州僧人、任职秦州的地方官员以及活动于此地的少数民族信仰佛教,带动了这一地区佛教的迅猛发展。此文从各种史料中搜罗有关秦州佛教的材料,加以考证,并就与麦积山石窟的关系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