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萍 《攀登》2013,(2):1-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青海"两新"目标和"三区"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机,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理应借助免费开放的契机,勇抓机遇,承担责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此形势下深化组合原有社教项目内容,推出了"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系列教育活动,它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打造的教育品牌活动,涵盖"闽台五缘巡展"、"闽台五  相似文献   

3.
"礼仪之争难题"不应该是一个只关乎西方或者东方的问题,应该将其放归中外交流的历史坐标上重新认识。解决的关键在于辨明论争缘起及厘清冲突背后的中西学统。纵观16—18世纪宗教改革与天主教东传的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中国礼仪之争"有更多新的认识。如果说恩典观与教会道德神学是影响各修会传教士在论争中做出抉择的西方学统,那么神道设教思想下文教与神教双向度有机互动的中国社会伦理与宗教体系则是国人回应"礼仪之争"的中国学统。直面"礼仪之争"难题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中国社会宗教的"双向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反对"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4.
"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在社会文化发展当中具有规范文化市场走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龙头示范作用等多项功能。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在我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在新时代中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其成为打造美丽社会,构建品牌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佳途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5.
"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在社会文化发展当中具有规范文化市场走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龙头示范作用等多项功能。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在我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在新时代中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其成为打造美丽社会,构建品牌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佳途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6.
吴莉苇 《世界历史》2004,1(3):91-100
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是一场文化争论 ,同时也与许多权力冲突交织纠葛。礼仪之争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向为论者喜道。关于后者 ,虽然很少有人会单纯视礼仪之争为文化争论 ,但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这场争论的权力冲突内涵。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传教士间的派系斗争、传教士与罗马教会的矛盾、和耶稣会士在欧洲的敌对势力如何助长争议恶化形势的论述 ,以此说明礼仪之争中权力冲突的分量甚至超过文化争论 ,称之为一场传教士间的冲突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7.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郭常英戊戌维新距今整整100年了,这场政治改革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过客,然而,他们为时代及后人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报刊业在当时的发展,就是维新者遗产中珍贵的一份。报刊是传播文化、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幼儿园文化等于卓越的品牌。张扬幼儿园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品牌幼儿园,必须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文化管理"基于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努力寻求全方位、宽领域、多途径的教师专业成长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10,(5):1-1
<正>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各地的文化"遗产"意识幡然觉醒,遗产归属争夺也日益激烈,比如炎帝、舜、大禹、李白、朱熹、孙武,甚至西门庆、孙悟空的故里之争也在其列。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安阳曹操墓真假之争,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秀福 《文物天地》2022,(S1):115-1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企业博物馆成为其中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企业对建馆热情高,但对博物馆本身普遍并不重视,究其根源是对博物馆于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企业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核心要义是如何通过展览传播好企业文化,服务好企业品牌塑造,促进和增强公众对企业品牌的黏性。展览既是企业历史和产品故事的博物馆叙事表达,更体现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展览在展示内容、设计风格、工艺用材等方面更好地诠释品牌及文化特性,让企业品牌在展厅与公众的生动交互中蹄疾步稳,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张佩琳 《神州》2012,(21):216+218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报刊分类改革也逐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大同广播电视报社作为山西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向上级部门呈报转企改制实施方案的同时,也在思考和探求着转企改制后的发展之路,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生存发展环境。由此,"经营"二字便成为报社管理层热议的中心词,下面就从改进报纸资源、提高企业机制、优化市场经营等方面,来谈谈转企改制后的大同广播电视报社如何应对新形势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都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南京城市形象定位是:建设文化都市,并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以"学在南京、成功世界"的底蕴、"博爱之都" "世界第一城垣"的营销形象,创造"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建设"科技先导、古都特色、滨江人居、大学一流"为一体的世界文化之都。南京文化都市的建设策略是:立足文化产业经营、实施科技先导战略、构建五大特色工程、创新思维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3.
包倩怡 《历史研究》2019,(3):101-119
教宗使用"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历史始于格里高利一世。传统观点认为,格里高利启用该名号,是为了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普世牧首"争夺教会首要权。受其影响,对"天主众仆之仆"的研究长期围绕这场名号之争展开。经考证,格里高利一世在就任教宗伊始就可能经常使用"天主众仆之仆"名号,早于"普世牧首"之争。"天主众仆之仆"名号是4—6世纪修道文化影响教会的产物。格里高利一世是修道士出身的教宗,采用该名号,是对其特有的"修士—主教/教宗"主教观的表达,与争夺教会首要权无关。格里高利一世对教会首要权的理解也与罗马教会传统的教会首要权理论不尽相同。随着中世纪教宗制的发展,"天主众仆之仆"成为体现教宗在大公教会中最高权威的专属名号,其内涵与格里高利一世笔下的"天主众仆之仆"业已分道。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以后,贵州遵照中央关于整顿报刊的指示精神,对本省所属报刊进行了认真的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也还有个别刊物,由于唯利是图的思想作怪,偏离办刊宗旨,或发表一些荒诞离奇的“公案”,低级庸俗的“传奇”,胡编乱造的“故事”,或在插图、封面上找刺激,以求牟利。但是,我省绝大多数刊物,皆能端正办刊方向,提高质量,以求得文化、学术事业更加繁荣,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综观1988年1—4期的《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它在坚持办刊  相似文献   

15.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文章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团队的构建、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创新等方面,对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期的"调解热"所体现出来"定纷之争"的行政诉讼的价值追求,从行政诉讼价值与目的的关系分析入手,指出我国行政诉讼应该确立"以权利保障为主,兼顾其他"的多元价值模式。而"定纷止争"则只是行政诉讼客观所达到的效果,不应该成为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的创新与活力。阳谷县树立了“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的三大文化品牌,但是,对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创新意识不够强,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体体制改革,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开垦阳谷文化绿地。  相似文献   

19.
李俊英 《攀登》2007,26(4):174-176
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显露出我国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因素是实现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它能够提高学习者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必须重视母语文化知识教育,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研究,克服母语文化在外语教育中产生的负迁移,使西方文化思想介绍与母语文化传播兼容并蓄,使母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周英才 《文史精华》2004,(11):10-15
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南京、北京建都之争。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另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旧势力之争,结果,南京、北京都曾成为国都。纵观其争论结果,并非凭"两京"的优越条件所形成,而是谁掌握了权力,谁就可以主宰都城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