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晋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山西,称它是中路梆子,在长城以北的塞外及京津一带称为山西梆子,也有叫太原梆子的.山西梆子以蒲州梆子为最早,蒲州梆子在山西称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称太原梆子为中路梆子.而以代州梆子为北路梆子.这就是说山西梆子的发展情况是由南而北根据各路地区的语言所  相似文献   

2.
晋商与戏曲     
《沧桑》2005,(4)
山西地方戏曲繁荣,最著名的是四大梆子:晋剧、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晋商们热衷于梆子戏,除了频繁的邀请演出、玩票,还出资办戏班,甚至成立研究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改革。各戏班也多演出与商人有关的剧目,四处闯荡的晋商更是把梆子戏带到了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3.
正皮影戏,是我国绘画、雕镟、文学、音乐、表演、光学等巧妙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也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二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我国唯一的平面造型戏曲艺术品种,世人称之为"平面傀儡"。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山西戏曲,使其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为代表的四大梆子。由于山西南北气候以及各地方言土语纷杂不同,各地民情风俗各有不同,也逐渐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如流行于祁  相似文献   

4.
周口市博物馆明清展厅内陈展了一组(16块)清代戏曲人物砖雕,系民间雕刻艺术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戏曲历史、戏曲艺术和戏曲衣冠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兰溪戏曲艺术底蕴深厚,在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上,雕刻有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技术精湛的戏曲人物故事。  相似文献   

6.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亦称“乱弹”,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蒲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剧目丰富,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本戏、折戏已有500余本,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瑰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7.
秦书源  张松斌 《沧桑》2012,(6):151-153,157
上党宫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本文通过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及文学的产生、发展,论证了上党宫调的源流和基本属性,把上党宫调界定为上党古国的遗脉。上党宫调开元盛世初具雏形,宋代基本定形,明末清初流传晋冀鲁豫并衍生出姊妹剧种。  相似文献   

8.
杨榕 《文献》2006,(3):113-126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尤以庙碑为主,反映出戏曲碑刻与宫庙的密切关系.它们出自历史上地方戏盛行的福、莆、泉、漳等地,是研究福建戏曲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薛成荣 《黑龙江史志》2005,(2):34-35,24
在黑龙江省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共11个,其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外.外来剧种有7个,占全省剧种总数的多半。这些外来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吕剧、河北梆子(包括山陕梆子)、唱剧、赣剧等。全国共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在这众多的剧种中.唯独以上几个剧种能在黑龙江省落脚扎根,并受到当地观众的厚爱,其原因何在?如果稍加留意的话,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0,(3)
<正>《歌林拾翠》,全称《新镌乐府清音歌林拾翠》,是目前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明清折子戏选本之一。折子戏选本虽为片锦碎玉,但在保存戏曲资料,展现明清戏曲的发展流变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许多戏曲全本已佚,只有一些片段保存在各种折子戏选本中,使后人得以揣测其全本的大致面目,是研究戏  相似文献   

11.
闫飞 《神州民俗》2007,(10):42-43
怀梆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多称之为“老梆子”。怀梆在演唱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唱腔,伴奏、身段都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特点,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擅长演出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上演的剧目以双生双旦花脸居多。  相似文献   

12.
乾隆朝禁毁戏曲曲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维国 《文献》2002,(2):184-199
戏曲表演艺术在明末清初之际发展迅速,传奇已成为明清文人寄寓情感的主要文学载体,其题材或抒写男女恋情或反映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等,真实地记载了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些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3.
戏台是不可移动文物类别中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托戏曲表演而生的文化建筑。从古至今,古戏台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寄托,更是研究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对晋南地区汾河流域一带明清时期戏台建筑形制、建造结构和装饰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出这一区域明清时期戏台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戏曲形成于宋金,成熟于元代,持续繁荣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天。中国戏曲的研究历史已达百年,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抵都局限于从戏曲文学的角度作论述。1950年代以后,随着大量有重要价值的戏曲文物在山西、河南等地的发现,以及众多学者自觉地把戏曲文物研究当作学术使命,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山西自宋金杂剧院本诞生之日起,就是戏曲文化十分活跃的地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08,(2):52-53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在古典戏曲中,不能不提四大经典爱情戏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自问世数百年来,它们被改编成各种剧种活跃在戏曲舞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它们的故事发生地,也成了游人争相前往的热门之地。它们以超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6.
山西是中华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戏场建筑在山西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位于太原晋祠的水镜台,是明清时期山西中部祭祀戏台的代表。其产生是我国戏曲空间场所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是本地民间信仰文化所凝聚的符号象征。水镜台建筑形制采用了明清时期山西戏台固定区分前后台的形式.并在装饰特色上使用了彩画、雕刻、楹联匾额等多种手法。这些构造既深化了戏台本身的内涵,同时又巧妙地与整个祠庙融为一体,凸显出晋祠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朱家溍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二十五代世孙。他生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专家和明清史专家,还是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对古代美术史、明清历史、戏曲表演艺术造诣很深。他所主编的《国宝》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在海外成为畅销书。他的文集《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他遵照父母的遗嘱,与其兄弟共同将珍藏的古拓本碑帖七百种、善本书两万册、明清檀木家具、宋元书画和其他珍贵文物,分三次无偿捐赠给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认捐赠文物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备受各方赞扬。  相似文献   

18.
戴云 《文献》1999,(3):237-250
庄一拂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以下简称《汇考》)搜罗资料十分丰富,共著录戏曲剧目4750余种,可说是至今为止著录曲目数量最多的著作.其中,亦不乏罕见之剧目.近几年,笔者翻阅了一批明清戏曲剧本,与庄先生的大作相对照,发现《汇考》中有误记或不全之处.现纠正如下,并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大众理解"笑",即是内心愉悦情感的表达,就"笑"的表现形式而言,大抵可有微笑、傻笑、大笑、狂笑、冷笑、苦笑、假笑、偷笑、狞笑、奸笑等等。翻开一份1938年出版的《戏》的档案资料,内载一篇《论国剧中之笑》,将国剧中"笑"的方式分为27种(亦未言尽)之多,充分展示国剧博大渲染情感的多彩方式。1938年的"国剧"不仅仅是指京剧,而是包括昆曲、梆子等中国的传统戏剧,即戏曲。称戏曲为国剧是相对于西洋话剧而言的,在国剧  相似文献   

20.
梆子     
正梆子,声响器具。材质为硬木,形如木夯,制作时将一截干透的木头一侧掏出缝隙,另一侧中间位置钻孔,楔上把手。使用时一手举着梆子,一手握短棒敲击。欲让梆子声响大,就将梆子中部尽量多掏空,外皮削薄。敲击时,不同位置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中间声大,两头声小。要想声音传播得远一些,就敲击梆子的中间部位。在中国古代,梆子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农村不知时间早晚,专职更夫就一边巡逻,一边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