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韶东 《神州》2013,(6):15-15
"五典"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后来的儒家将"五典"改造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道德原则,使之成为中国君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上下一致坚守的准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本文着重阐释了"五典"的原始义和后起义以及其在舜时期的体现状况,并深刻阐述了其发展演变的原因。使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给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0,(2):104-113
"七七"丧俗是中国传统丧葬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源头,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七的崇拜和由之而来的儒家的"七虞之礼"。另外,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的"七七"奠和佛教的"七七"斋对该丧俗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三者之间相互融会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影响深远的"七七"丧俗。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按照传说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如黄帝任命仓颉造字、命大挠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仪和历书,舜帝令禹治水、益开山泽等。这些在统治者身边记言记事、掌管图籍、制定法律的"史"以及从事文化教育、工程技术、制作器物的人,可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周朝时兴起学校,选优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为"俊士""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被称为"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越来越复杂,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等数十种。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其具有的"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义华  温丽萍 《南方文物》2011,(1):137-139,129,130
徐义华《从"中国"看舜的出生地》认为在关于舜出生地的多种说法中,以冀州说和东夷说最为可信,所以辨清冀州说与东夷说的分歧是关键的一步。《孟子.离娄下》记载舜为东夷之人,东夷是与中国相对而言的,所以确定了中国的所指的地区就可以确定东夷所处的大体方位。从夏、商、周三代的记载看,三代时期所称的"中国"都是指今天的中原地区而言,尤其是《孟子》及其同时期的文献中,"中国"主要是指中原地区。那么相对中原而言的东夷,应该在今中原以东地区,以山东地区可能性最大。作为"东夷之人"的舜,出生地当在山东地区。尧、舜时代中国处于国家形成时期,是国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尚没有明确的疆域界化,国家权力也尚未严格遵循世袭制度,舜很可能是生于山东地区,后迁徙到晋南地区,并最终被尧选拔为最高首领。山东诸城、菏泽等地都有丰富的关于舜的传说,是舜出生地的可能性很大。五帝时代古史资料与传说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古代人物及其史迹的分布呈现出区域性,形成一个个文化圈,对古史与传说进行区域综合研究,应该是有潜力的方向。就舜的记载与传说分布而言,北到河北,南到广西,西到陕西,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集中分布的区域则有四个,一是山西地区,二...  相似文献   

6.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自成体系,博大而精深。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时代后,儒学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然而在儒学文化体系中,封建的纲常伦理却是其核心,这致使中国的思想文化死气沉沉,科技文化墨守成规,便也渐渐落伍于世界文化之林。但在近代饱受西方文化欺凌的同时,却也正同时承受"反哺之恩",使得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呈现一种不一样的特色—这就是我们后来所接触的"西学东渐",并且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呈现着不同特色的新文化对旧的陈腐落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这也就儒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支配统治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独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舜耕历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但传说中的"舜耕历山"中的"历山"究竟在哪里?二千多年来聚讼纷纭。《辞海》"历山"条,列全国历山较著者七处:相传舜耕历山,其所在说法不一。较著者有:1.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6,(2)
法治建设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法律移植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走出法治精神与儒家法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继承儒家法文化中的"和谐观",以之调节现代法制中的不足;同时,对传统中的礼法不分、强调等级、忽视程序等非"正义性"因素保持警惕,并因势利导地加以改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湖南某村的修路事例出发,通过对其修路决策过程的分析,阐释了在中国基层社会的集体行动和公共决策中,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本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文化主要是通过面子、风水和人情三个衍生物影响着中国基层社会的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11.
"古物"概念在中国法律中起源颇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是我国现行法律"文物"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对中国历史法律法规中"古物"概念的发展脉络作了细致勾勒,并与现行法律法规中"文物"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世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中仍在使用的"古物"概念,认为"古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概念,其关于古代文化遗物方面的合理内涵已为"文物"概念所吸收,"文物"概念在此基础有所扩充和发展,更加适合当今形势下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冯素梅 《沧桑》2008,(5):140-141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之学在清初兴起,后大盛于乾嘉。本文认为清代"三礼"学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宇聪 《神州》2013,(11):225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君子"的人格模式。梨花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整个社会"君子人格"的模式影响下,其艺术中也渲染着"君子"之气。同时,它也是乐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渲染社会伦理意识、促成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大治大化。本文便从"君子人格"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角度切入,展现梨花大鼓在艺术内容方面具有的明显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善论及其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对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进步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其特点是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发,从中确立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意义,为人生文化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天人合一"思想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指异质事物的多样化统一,它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源支持。"和合"思想对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舜帝只是"豫荐禹于天",使禹"为嗣",直到在苍梧死去,舜都并没有禅位于禹。禹及其父鲧都有争夺帝位的野心,禹和舜有杀父之仇,而且治水成功后狂妄自大、目无尊长。即使舜帝"荐禹于天"也可能是被禹逼迫的,舜禅位于禹只不过是后世儒家为了美化先贤伪造出来的故事罢了。  相似文献   

18.
周威 《神州》2013,(14):239-239
中国文化渊源流传,中国舞蹈据记载早在纪元前四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韶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然而,中国古典舞却是个新生事物。中国古典舞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概念伊始,中国古典舞工作者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武术、石窟壁画、出土文物等整理创造出风格雍容大度、精确严谨、优美清丽的古典舞蹈。古典舞蹈源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动一静中传达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本文仅自"变"与"韵"的基本范畴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简单的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了古老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被称为"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于2016年12月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其作为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所发挥的文化影响的认同与推广。文章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内探寻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如何推广与传播,进而在学理层面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新经验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从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获得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的内在需求和桎梏表现。提出要依托"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平台,实现中华传统餐饮文化在宣传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依托互联网,坚持中华传统餐饮文化传播"本土化"原则,提出不断扩大中华传统餐饮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的路径建议。推动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获得更深入的文化认同,传播好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