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2.
钱穆政治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政治思想研究翁有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正如他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体认与审视一样①,他对中国政治也有独到的体认与思考。本文拟从钱穆对中国政治的体认、对中西政治歧异的比较以及他对中国政治前途的构思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钱穆对中国政治的体认钱穆虽为一介书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中,钱穆先生最为认同、推重"宋学",并在自己的众多著述与讲演中论涉了宋学问题,对宋代学术文化作了广博而精微的研究.探求和考察钱穆之所以推重、认同宋学的原因及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入钱穆的思想世界,且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之思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综合钱穆的论说与诠释,他所念兹在兹的宋学,其意涵可以概括为五大要点,即:融释归儒的宋学血脉,开创近代的宋学地位,明体达用的宋学精神,综汇贯通的宋学气象,天人合一的宋学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中国学术发生期.钱穆先生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承继梁启超、胡适、柳诒徵等先行体制开拓者所倡导的总的历史写作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历史写作实践,在<国学概论>中对胡适、梁启超等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写作观念进行了纠正,他的这一历史写作实践标志着现代学术史的写作观念与实践已初步趋向完善,同时也标示着20世纪30年代后学术史研究的另一条独特路径,显现出了他殊异于同时代学者的独有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刘保刚 《史学月刊》2022,(4):92-102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无锡钱穆先生(1895-1990),一代鸿儒,自学成才,兼涉四部,尤以国史名家;从教历小学、中学而大学,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有教无类;于风雨飘摇中坚守与阐扬中国文化,尊之者以为朱子以后一人而已。笔者读钱穆书有年,沉醉其中,拟发掘钱穆在中国近代史书写中所体现的"学术精神"。我之所谓"学术精神",旨在彰显如影随形地"指导"其作出历史判断、进行历史书写的学术理念、价值观与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7.
岁月的声响     
<正>岁月流动着,带着几阵风,几场雨雪。在岁月中,万物都在变动,发出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的声响。引人入胜的是事物变化的过程,是各种嘈嘈杂杂的声响构建出社会文化历史的脉动。钱穆先生说过"文化如生命,向前舒展,不断成长。"历史的脉络是文化不断舒展的痕迹。从为了贵州第一辆汽车修建的石板路,到今天贵广高铁的开通,在岁月中没有三里平地的山城,交通的声响由马蹄声声换做汽笛轰鸣。  相似文献   

8.
以崭新姿态迎接新嗷纪…………………………………… 论孔子历史哲学发微……………………………………………钱穆先生文化生命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向新世纪——直立行走及我们的学术论人生依附关系和等级制的的社会根源………………新编地方志的实践与理沦研究……………………………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r史学的评述 ——兼与张广智先生商榷………………………………西方城市史学初探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历史学功…  相似文献   

9.
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钱穆先生认为,司马迁《史记》之纪传体所以成功,乃因“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9页)我国正史和地方志一向重人物.旧志就有“一部志书半人物”之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说明对人物的记述是十分重视的。旧志之所以如此重视人物,是因为入志人物有“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作用。新编志书继承了修志传统,所编志书都设有人物志。  相似文献   

10.
钱穆先生喜欢说,中国的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的史学是以“事”为中心的。传记这一领域中,“精英”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晚近的历史研究中渐呈式微之相,“匹夫匹妇”的历史获得更多关注,不少学者津津乐道于诸如清代山东郯城一个无名农妇的遭遇(见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应该提醒的是,为小人物提供空间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大人物与时代的关联,仍是史家不可逃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孔郝娇 《神州》2011,(9X):21-21,23
《中国史学名著》一书由钱穆先生的22次讲义加以整理而成,该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以及读书之法、治学之道。将他独有见地、博大精深的史学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的历史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者、研究者指引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朝政府统治中国200多年,对汉族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因而被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之为“私心狭义的部族政权”。这样的民族政策造成了中华民族素质的总体下降。孙中山先生对此有切肤之痛:“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实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也。在满清之世,集会有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3,(18):26-37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这样写道。“七七事变”之后.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随西南联大师生一路颠沛流离,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昆明岩泉禅寺落脚,身边只有陆续做了3年的摘写笔记,钱穆就在此基础上开始写作《国史大纲》。战乱、剧变、满目疮痍,“中国会不会亡”的残酷命题每天都在刺激他,《国史大纲》因此创见迭出,成为通史类著作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50多年前的许多日常用语和现在不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广州,上课叫“上堂”,下课叫“落堂”。同学称为“书友”,拍拖的对象称为“拖友”。三年级叫“三年班”,橡皮叫“擦纸胶”,唱歌叫“歌咏”,学校仪仗队用的鼓叫“洋操鼓”,算术题的答案叫“得数”。后来,我读钱穆先生回忆录,钱穆先生也说“得数”,于是知道旧时这样的说法,并不限于百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中有民国三十五年(1946)一些学者为学术著作评奖所写的"审查意见"。现将钱穆先生写的六则较长的"审查意见"加以整理,并对有关内容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货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从简单的以物易物最终发展到金属货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朝历代人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货币文化。这一文化渊源流长,影响深远,连续不断,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我国古代货币不仅种类繁多,形制多样,而且材质广泛,主要有铜钱,还有铁钱、铅钱、锡钱、铅锡钱,以及金钱、银钱甚至"泥"钱。本文就古代的各种泥钱及其用途进行浅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在此书中的创见是将宋学与理学区分开来并考镜源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宋代学术演变,尤其重视初期的宋学;另一个创见便是大力论述宋学的根本是儒学而非佛学。  相似文献   

18.
钱穆先生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庄老通辨》一书是钱先生先秦诸子研究中较有争议的一部,然其思想体系自成条贯,论说有理有据。庄老孰先孰后,姑且不论,单看此书之考据,却不得不佩服钱先生功力之深厚,思维之缜密。本文用“纵,横,通,专”四字,将先生的考据之法概而括之。  相似文献   

19.
近代学者钱穆先生《周初地理考》一文,首倡周道始兴晋"邠"之地说。此说似乎对《左传》、《史记》传统的秦"豳"说具有一种颠覆性,但由于钱先生所立论依据有缺憾,故对传统秦"豳"说实难撼动。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由“考辨”、“通表”两部分组成,他以《纪年》订《史记》,考证诸子年代、行事,注重宏博会通、寻源探本,具体运用了传统考据学中本证、旁证、理证、存疑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