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董伟华 《沧桑》2009,(2):71-71,96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传统概念,由于对诉讼主体的界定失之过宽,由此导致了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研究的困境。笔者从法律关系这一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上位概念入手,借鉴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新概念,以期有助于走出目前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张丽婷 《神州》2013,(21):207-207
本文从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状态,即“社会公众能够依法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愿履行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后能够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的法治状态的角度入手,归纳出法治社会的三个要件: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件;良法——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法律的可诉性一法治社会的行为要件。并系统的论述了信仰、良法、法律的可诉性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对法律信仰.怎样评价一步法律是否良善以及由谁评判.如何提高法律的可诉性等问题。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这三个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现状,得出了几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任立斌 《神州》2014,(12):193-194
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调整公检法机关及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规范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因此,刑事诉讼法是否具备人性化的特点,对刑事诉讼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法律人性化问题越来越关注,因为它与人们的利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刑事诉讼法人性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性化进行重点探究、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冯萍 《攀登》2007,26(4):133-134
侦查模式的改革,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追求刑事诉讼公正价值目标的体现。本文拟就我国侦查模式改革的走向以及与侦查相关法律的修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对事物的分类是古代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和客观现象,人们在从事生产和生活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自觉的分类活动。当然这些标准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这就给我们今天的探寻以实际上有效的线索。所以考古研究中的器物分类是我们研究和复原古代文化的一条重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机制,导致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案件事实的查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证人不愿出庭的原因包括安全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但根本点在于对证人缺乏有效的保护。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对证人作证的保护措施,但这种措施更侧重于事后救济,不能真正缓解证人出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舒静 《沧桑》2010,(1):39-40
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机制,导致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案件事实的查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证人不愿出庭的原因包括安全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但根本点在于对证人缺乏有效的保护。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对证人作证的保护措施,但这种措施更侧重于事后救济,不能真正缓解证人出庭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占彪 《攀登》2009,28(3):95-97
应对公共危机,法律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法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应急行政行为进行法律规治,既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由应急行政行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宪法,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肯定了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角色。但相关立法过于原则性的规定以及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导致检察监督在实际的刑事审判过程中难以有效行使,从而致使检察机关在实施法律监督以保障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极为有限,建构科学而完善的刑事审判检察监督制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关乎公权力的配置与私权利的保障。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现代刑事诉讼越来越注重人权保障和程序正当,其程序设置和制度构建也越来越精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刑事犯罪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新刑诉法便应运而生。本次新刑诉法的修改幅度较大,其中关于"简易程序"的修改是一大亮点,以下是笔者对简易程序适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戴雷 《神州》2012,(30):161+163-161,163
1994年2月1日《结婚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我国逐渐开始不再承认事实婚的效力,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而同居的现象已比较普遍,这实质上也就是我国已不再承认的事实婚姻状态。同时,我国《刑法》有关于重婚罪的规定,但《刑法》规定的重婚情节只包括了两个婚姻都是法律婚和前婚是法律婚而后婚是事实婚的情形——尚需注意的是我国刑法依然采用事实婚的概念一显然没有包括的两个婚姻都是事实婚和前婚为事实婚而后婚为法律婚的情形,这样规定个人觉得将不利于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而我国目前的婚姻采取的是登记生效主义的立场,即只有经过了合法登记形成的婚姻关系才具有法律效力,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的立场显然不会保护事实上形成的婚姻关系。本文中,作者试从借鉴物权法中登记的对抗要件主义理论的立场论述.适当的修正结婚登记的作用,赋予事实婚姻适当的法律拘束力。以期能更好的贯彻和实现婚姻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和民法上意思自治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有自己的调整领域。法制有可能偏向惩罚,讲法制就意味着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追究。但这不能涵盖法律的全部特征和作用。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侧重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与传统的强调法律的执行不同,其基本原则是要求所有人都依法而行,没有人在法律之上,没有人能随意突破法律。同时还意味着社会活动的形式正当原则,使不同的人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与程序。  相似文献   

13.
一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是指: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因其功能需要在逻辑结构上由合理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必要性。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具体的法律条文表述上因避免重复表述的简约原则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来否定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也不能以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来否认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 任何事物的结构都是为其功能服务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也不例外。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究竟应由哪些要素构成?这需要研究法律规范的功能方可求解。由于法律规范是反映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创制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可见,法律规范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但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时又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法律范规的适用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由于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必须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即必须规定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应该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的行为模式。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创性,对遵守或者违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第13条对我国公证赔偿制度作了框架性的规定,但这条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理论界对公证赔偿的诸多问题,亦众说纷纭。文章对公证赔偿的法律属性、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彦君 《神州》2014,(2):235-235
司法实践中,骨龄鉴定在特定的情形下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年龄认定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法律规制的层面来看,我国关于骨龄鉴定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无法适应现实司法实践的需要,骨龄鉴定的实践运用呈现混乱状态,我们在立法上应赋予骨龄鉴定意见有限的证据能力,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符合刑事诉讼要求并满足现实需要的鉴定制度,以便司法工作人员将骨龄鉴定意见正确、科学地应用于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薛成有 《攀登》2008,27(5):130-132
法律的运行过程是法律从产生到实施的全部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三个阶段。如果从观念、制度与行为的关系角度来看待法律运行过程,我们就会发现,法律的运行实际上是从观念到制度,再从制度到观念,最后从观念到行为的变量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学校享有对受教育者的自主管理权,但这种权力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得滥用,如对学生罚款的学校内部制度规定,便是违反法律的。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罚款行为的违法性,并就被处罚者的法律救济途径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受处罚学生不仅可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申诉,而且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甚至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8.
夏洁涵 《风景名胜》2020,(2):0350-0351
农民工承担了工业化发展中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律赋予劳动者一项重要劳动权利内容就是劳动报酬权 , 即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报酬。但在农民工群体中,工资被克扣、拖欠,有时拖欠工资数额巨大、有时拖欠数年,这些恶劣行为严重伤害农民工的感情;农民工如果采取恶性讨薪行为,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更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尽管造成拖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但主要还是因为法律制度的缺位、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和社会诚信道德的滑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的"赫斯特革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铁 《史学月刊》2003,(8):92-100
J .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 2 0世纪下半叶使美国法律史研究走出了专注于法律自身演变的所谓法律内史的黑盒子 ,转而从法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在法律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赫斯特革命” ,结果使美国法律史研究经历了一次群星荟萃的学术复兴。尽管“赫斯特革命”的局限性在世纪之交时变得日益明显 ,但它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仍未动摇。因此 ,不研究赫斯特和他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对于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学术界来说 ,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日本刑事诉讼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地学习外国先进法律制度的历史。明治以前主要学习唐律;明治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学习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受到英美法尤其美国法的强烈影响,制定了现行刑事诉讼法,诉讼构造由职权主义转向以当事人主义为主、以职权主义为辅的日本式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