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毅 《沧桑》2009,(2):76-77
在我国司法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无论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关于实体问题一直是司法界追求的目标,而对诸如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审判是否公开、公正,是否遵循法定程序等却被忽视了。近年来,随着法制的健全,程序公正正逐步受到重视。本文对程序公正的要求、程序公正的意义、程序公正与程序正义区别、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进而论证了程序公正在司法实践中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2.
程淑兰 《沧桑》2008,(4):114-115
制度公正和社会价值信仰问题都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正义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信仰。而制度正义还需要程序正义的支持,实现实质正义。只有实现了实质正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社会价值信仰才能提高。社会价值信仰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本质、社会共同体生存、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社会价值信仰是实现制度公正的背景、动力,二者是在相互作用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审判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宪政国家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存在审判不公的现象,对影响审判公正的5点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构建审判公正的10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周国强 《沧桑》2009,(1):93-94,111
在实现行政公正过程中,为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通过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等确立行政公正的标准并通过行政执法实现行政公正,在行政不公正时通过司法恢复公正。以上都是政府的自律,而当在政府内部不能实现行政公正时,则需要敢府的他律,需要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相对人及社会力量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的自律与他律,并对目前的机制进行一定的完善,才能使政府在行政公正中的责任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阮博 《攀登》2012,(4):25-28
"何谓公正"、"公正何为"和"公正何以可能"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三个基本维度。关于"何谓公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公正的根本评判标准是生产方式;公正是一种价值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关于"公正何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既是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客观需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公正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既着眼于理想的终极的层面,即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公正,又立足于现实的操作的层面,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以及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王超 《攀登》2002,21(4):92-93,100
正义通过法律予以实现,但归根结底还是靠程序正义加以实现。程序公开是程序正交的内在品质之一。实行程序公开有助于保障公正,防止司法的专断与腐败。  相似文献   

7.
薛宁 《沧桑》2014,(2):75-77
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是加拿大历史上第15位总理,先后当政16年,是加拿大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理之一,更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引人注目。在特鲁多任职期间,他实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公正社会"展开,把加拿大建成一个真正的"公正社会"是特鲁多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依据"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正理念"首议的"新区域经营"管理思想,从空间公正角度创立了将其耦合到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理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区域学科出现了"社会公正"转向探讨的系列"新"前沿理念。地理学提出了新人文地理学逻辑,社会行政的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新公共管理逻辑。将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耦合到区域生活空间单元体系,为此"新区域经营"提出了"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原理。论文以新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基础,阐述了"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机理、原则与控制性路径;其次,论证了其构建的价值体系响应及构成因素响应结构;最后,论述了新区域经营观对生活质量价值统一的两个层次控制规划规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的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公平公正理念成为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社区资源概念、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在对第三条道路思潮的社会公正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公正理念下城市社区体系与生活场所体系的社区资源配置原理,并对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的衡量指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鹏举 《沧桑》2009,(3):61-61
审前程序尤其是侦查程序中的司法裁判职能的缺陷是我国刑事诉讼具有行政化治罪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司法裁判职能介入审前程序,有利于实现审前程序诉讼状态的形成,有利于实现程序正义,实现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审前程序尤其是侦查程序诉讼化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司法裁判职能的提前介入。  相似文献   

11.
精神病人同意能力评估模式包括经验评估和技术评估两大类,经验评估模式的伦理基础依遇于实体正义,技术评估模式的伦理意蕴依遇于程序正义。根据近现代伦理理论,技术评估模式比经验评估模式更具道德优先性。在当前我国精神病人同意能力评估实践中,大力推广技术评估模式有利于防范"被精神病"现象。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化解社会风险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宗田 《攀登》2006,25(2):96-99
科学认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公正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社会风险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公正的实现,既是化解社会风险的根本出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夏兴有 《攀登》2013,(5):1-6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必须将社会公正作为加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的首要价值标准,纳入到执政理念之中,融进制度完善过程,贯穿到百姓生活全域。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的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公正的内涵,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真正的公正应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王修梅 《攀登》2015,(1):135-14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推动保障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实现保障人权的理念,从而促进实体公正,使真正的司法公正得到实现。同时,有利于促使侦查机关相关办案人员提高素质,提高侦查技术水平,改进传统的侦查方式,规范侦查取证行为,避免非法取证的发生。但是随着司法实践的推进,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所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条文规定仍有不足之处,急需立法者予以重视并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李静欢 《神州》2013,(12):175-175
赵汀阳以一种歧视的眼光去对待不能够充分履行"做人义务"承担"做人责任"的群体,并将这部分人排除在享有人权的主体之外;他认为人人平等地享有人权是违反正义的,因为他们没有履行契约,却享受到权利。人权的存在,是要防止任何一个人在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的情况下不能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的后果的出现。没有了人权,人将不称其为人;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谈得上要不要去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因此,尤其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理念应当注重人权理念的基本要求,并践行预付人权理论中价值准则和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颜广明 《攀登》2009,28(4):5-10
社会公正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公正问题从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入思考与精辟论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认真研究和深刻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云南"躲猫猫"事件挖掘现实社会中的司法病灶,尤其是看守所的诸多弊端。开药方出具有适用性的"治病药方",重点是对个案之外权利问题的遐思,强烈主张程序正义应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朱熹通过对《论语·里仁》"好仁恶仁"章的解释,扬弃了程门之学,并形成了"公体正用,体用一如"的公正哲学,但就其建构来说,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维。对陆九渊心学理"的"心里公,好恶又未必皆当于理"的"公而不正",以及对吕祖谦史学理学的"切切然于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的"正而不公"的批判,则是建构上的另外二维。三维建构,使朱熹公正哲学具有了历史感和立体感。阳明"致良知"之学是对朱熹公正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程序正义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被看作是法制现代化标准的基本变相,从国家"依法治国"提出开始,中国就在不断探索法制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人治思想以及"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使得法治之路犹为艰难,如何进行中国的法制建设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文章认为,应打破长期"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注重程序,以程序正义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