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界30年代前后,围绕日本侵华战争,门户开放和东亚新秩序这些问题,美日两国展开了长期的外交干涉。虽然日本的不断侵略威胁到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但美国仍然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其原因是受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反战倾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美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导致美国对日奉行孤立主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的和平愿望,但实际效果却是助长了法西斯的卿略野心。最终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战,孤立主义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从本质上说,美国在围绕太平洋远东地区争霸的斗争中,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只能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崇 《黑龙江史志》2013,(11):46+48
立国之初,孤立主义使美国远离欧洲大陆尔虞我诈的政治纷争和动荡不安的战祸,有效的维护了共和国的独立成果,成为美国在大国竞争中维护自我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门罗宣言中,孤立主义由维护共和国独立的"盾牌"转变成为争夺西半球霸权的工具,为美国在美洲大陆的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1933年,美国对欧外交政策从20年代的“国际合作”开始向“孤立主义”转变,罗斯福在六月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严词拒绝与英、法合作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是美国政策转变过程中的显著标志。弄清罗斯福拒绝与英、法合作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问题。一3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的困境、华盛顿体制的破裂和欧洲战争的阴影,使美国面临一场重要的抉择,是继续20年代与欧  相似文献   

4.
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经常出现在美国外交史教科书和外交史文献中,在美国史学界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甚至对孤立主义存在与否,也是众说纷纭,不少学者对孤立主义的存在表示怀疑。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扩张政策不断碰壁,美国上下掀起重新考察和评价整个外交政策的高潮,引起了传统观念的动摇,否定孤立主义存在的思潮更加风行。战后兴起的“新左派”史学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第二,人们对孤立主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五期连载了邓蜀生的《罗斯福与美国孤立主义的斗争》。 孤立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是一股顽强的传统势力。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分析了美国孤立主义所以能形成为一股强大势力,支配美国对外政策和经济政治生活达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文章指出,孤立主义的实质是:隔着重  相似文献   

6.
孟亮 《黑龙江史志》2013,(10):59-63
孤立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和平主义催化下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无线电广播技术的产生发展,战地报道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借助广播广泛传播,美国民众反战情绪减缓,孤立主义思潮逐渐瓦解。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员,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最终破产。  相似文献   

7.
熊伟民 《史学月刊》2003,(12):67-72
20世纪30年代,在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省和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与孤立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平主义者主要由妇女、宗教界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反对战争和军备,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主义者的理念及其实践显得与现实严重脱节,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肖晞 《史学集刊》2000,(3):70-74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全球性外交战略。目前美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而后是对外活动的基调;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交织,尽管孤立主义反映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但实用的国际主义在外交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近代史上,"孤立主义"是其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从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到一战前英法俄三国同盟建立之前,英国一直致力于运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推行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同时也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野蛮性与霸权性。本文着重就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台、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对当下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方面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保守派在民主党自由派独步美国政坛的形势下对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重构,以便为自己重掌美国政治大权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这一思想重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保守派外交思想的重构和保守派内政思想的重构。第一种重构使得保守派走出孤立主义的思想阴影,接受和支持干涉主义政策;第二种重构使得保守派在坚持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同时,认同联邦政府对国民经济某种程度的干预及为此而推出的一部分福利政策,以张扬社会公正、维护道德秩序。战后保守主义的思想重构意义重大,其影响和作用贯穿于20世纪的最后30年,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1.
王宏波 《世界历史》2006,2(6):74-83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问题是影响两战之间欧洲政治、经济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不介入、不承担政治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成为促使欧洲安全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而引起的欧洲动荡局势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因此,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在坚持原有政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以维护其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官方不参与,不承担政治责任,但以经济的、非官方的形式参与。1925年美国在洛迦诺公约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充分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欧洲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2.
史义银 《文史春秋》2003,(12):63-64
1938年9月,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使美任内,胡适通过频繁的讲演打消美国朝野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孤立主义情结,并运用自己留学美国的经历和广博的学识,巧妙地周旋于美国政要之间,为中国坚持抗战赢得了美国的支持和援助,因而被人们誉为“书生大使”。然而,由于胡适对抗战的基本态度是“苦撑待变”,在他所认为的“变”尚未到来之际,胡适的外交活动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影响美国领导人,以促成这种“变”的早日来临。但国内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却不容许胡适遥遥无期的“待”,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如何“苦撑”。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6月…  相似文献   

13.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公然发动了对越南的“特种战争”。面对美国在“南大门”的战争挑衅,中国政府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维护越南独立和统一的立场出发,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积极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爱国斗争,并应越南党和政府的请求,开始了“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最终确立了“美国走一步,中国走一步;美国出兵,中国也出兵”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陆昆 《民国档案》2022,(1):124-132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局势日益紧张,8月9日"虹桥事件"的发生更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英美两国为阻止上海爆发战争,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强调中日均对上海和平负有责任并敦促双方撤军,但未能成功。上海战事于13日爆发后,英美对中国空军轰炸租界提出抗议,但中国方面强调其为抵御外侮,有权进入包括租界在内的全部中国领土作战。面对中国方面捍卫主权的决心,英国意识到日本对上海战事负有主要责任,开始将交涉的重心转向日本方面,并提出了由在沪外国军队保护日本侨民的方案,以换取日本同意从上海撤军。但日本已决心借上海战事扩大对华战争,对此反应冷淡,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强烈的美国亦始终未改变中立态度,并未与英国合作,这一方案最终胎死腹中,上海战事也发展为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 ,经济十分困难。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 ,经济能否支撑战争 ,会不会被战争拖垮 ?本文通过阐述新中国的经济体制 ,以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政策及其实施特色 ,试图回答这个令人疑虑和担忧的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并且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 ;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事实表明 ,在实力强大的美国的战争挑衅面前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 ,不仅在军事上敢打敢赢 ,而且在经济上确立与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成功地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 ,有效地支援了战争 ,维护与增强了民族尊严。  相似文献   

16.
越南战争是由美国发动的,是一场以遏制共产主义、扼杀民族解放运动为目标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肮脏的战争。这场战争极大地影响了远东乃至世界的国际关系。作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它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危机和动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外交以及民众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学功 《史学集刊》2004,19(2):47-54
冷战初期 ,英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英国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主要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是 ,这种“特殊关系”并不表明英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与美国保持一致 ,对美国一味给予支持。围绕朝鲜战争和对华政策 ,双方存在着重大分歧和矛盾 ,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实力有限和对美国的依赖 ,英国不得不一再向美国做出妥协、让步 ,以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对于英国来说 ,维护和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所在。朝鲜战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黑人普选权与美国内战宪法修正案的制定(1860—187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5月,长达4年的美国内战以南方联邦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粉碎了南部的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但也将一个严峻的现实推到了由共和党人主持的政府与国会面前:如何确定随内战而成为自由人的400万南方黑奴在战后美国社会的法律与政治地位?黑人的解放是南北政治家在战前未意料到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不仅对当时带有浓厚种族歧视色彩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史学对19、20世纪之交美国海外扩张的思考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1 9、2 0世纪之交美国海外扩张的研究是整个美国外交史学的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 ,这一研究折射出美国外交史学陷入困境的症结与原因 ,同时也映现着美国外交史学发展的出路和方向。美国外交史学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无法解释美国海外扩张的合理性 :其一 ,海外扩张是否违背了局限于大陆拓进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 ;其二 ,海外帝国的追求是否有悖于美国人视为立国之本的民主理想。自 2 0世纪初美国外交史学产生以来 ,无论是理想主义史学的“背离说” ,还是现实主义史学的“国家利益说” ,都不能说明海外扩张的历史逻辑性。修正派史学虽然揭示了美国扩张外交的本质 ,但由于其“由内到外”的研究体系的局限 ,最后难免落入孤立主义的陷阱。本文着重介绍了“后修正史学”的“综合研究”和“国际研究”的研究方法 ,指出不同民族的观念、情感的平等沟通和交流才能代表着美国外交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亚非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资源投放。这种"投放"是根据美国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程度而逐步推行的,同时也受到美国战时"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因此在规模上因战争阶段和战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美国的"投放"是推进反法西斯盟国之间合作的重要纽带,会同各盟国的战时努力推进了战争胜利进程。美国利用"投放"获得了最大的战时战略利益,也达到了获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主导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