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志是传统文化的珍宝,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是研究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发与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地方志书编纂的补充和延伸,是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志可以成为地方政治建设的决策依据、经济建设参考典籍和文化建设的资料宝库。长期以来,人们对地方志的开发与利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主要对地方志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李文革 《旅游纵览》2016,(4):312-313
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我国存在的年代较为久远,早在古代的时候,我国历史上一些地理方面的大家就对我国各地方的一些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了记载。在我国的典籍中,有关于地方志的典籍占了总典籍的十分之一,其数量之多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地方志的重要性。每个历史时期对地方志进行记载的内容都有所变化,但大多都比较重视地方志的资政功能、存史功能和教化功能。地方志在我国从产生到现在最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地方志对现代研究古代的一些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对地方志旅游资料的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分析其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明的发祥地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故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陕西历史化积淀极其深厚。我国早期的一批经典志乘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可以说陕西的史志典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所修众多的地方志中有一批是珍善名志。这些地方志不仅是陕西,而且也是全国重要的化典籍和史料宝库。  相似文献   

4.
金秋十月,由云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典籍与云南暨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第28届年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近百人齐集一堂,就中华典籍在云南的传播及云南对中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步统计,全国保存的各种地方志有8500种、计11万卷,占中国现存古代文献典籍的1/10强。地方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研究地情,寻找资源,发展经济,了解风土人情,发扬文化传统的资料书,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志文化。方志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是我国传统的数量浩瀚的地方历史文献。历代积聚、流传下来的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代学者整理乡邦文献的重大成果。纂修地方志,是全面系统整理文献的形式和方法。现存历史资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地方志得以保存和流传的。本文以翔实的事例,说明纂修地方志的过程,就是对当地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从而反映纂修地方志对全面系统整理地:节文献,以及保存传播地方文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辑的《广西通志·附录》于2006年8月由广西人民出版正式出版。《广西通志·附录》是编修第一轮《广西通志》专志之一,全书约150万字,内容上限为石器时代,下限迄于2003年。共收录308个历史文献,分政治、军事,经济,科教文卫体,民族、社会,自然等五大部分,47个专题,。该志收录的历史文献,力求与《广西通志》其他专志的记事互为印证,做到补充正篇,深化纪事,丰富史实,印证事物,展示历史原貌。该志突出广西特点,反映发生在广西的重大事件,是以历史文献记述广西历史的重要史籍。(黄家接)《…  相似文献   

8.
自治区主席马飚同志2008年1月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地方志编纂和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2000]66号文件精神,团结奋斗,勤勉敬业,争创佳绩,努力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董瑛 《中国地方志》2016,(4):54-57,64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记载了大量的廉政史实。天一阁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不仅是收藏明代地方志最多的单位,而且还藏有明代实录、政书、官令、律例等历史文献资料。这些馆藏方志资源及其他藏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亟待挖掘、整理和开发,为推进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梅森 《中国地方志》2013,(10):23-28
当代地方志书的文体语言出现了认知窄化的意识倾向,绝对地而非相对地理解方志文体语言的有关规定,削弱了地方志书的表现手段和功能,影响了地方志书编纂的健康发展。方志的文体是历代进化融合的产物;方志不仅是记述体而且是诸体并用;门类和志种不同,其文体文风有别。窄化思维的根源有四:一是将地方志书有关文体文风的规定绝对化,二是没有搞清各种历史文献编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历史学界对方志资料性的片面追求,四是志书编纂者简单化工作思维,要树立应有的方志文体观。应该相对地而非绝对地对待地方志书的文体文风,拓展地方志书的表现空间,增强地方志书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各种类型的方志馆是展示地方志等重要历史文献和宣传综合地情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区域文明的重要栽体,包括对公众服务在内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是方志馆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青少年、社会公众和游客等各个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方志馆的对外开放和运行服务定位问题。同时从展示、讲解等程序和现代化手段运用等方面,分析了方志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进而阐述了当代新型方志馆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秦淮区地方志历史文献系统内容中,囊括了秦淮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风俗民情、土特名产等各个方面。从南京市范围看,一部南京史,三分之二以上在秦淮。因此,挖掘、整理、宣传秦淮地方志历史文化,以凸显其价值,对提升秦淮知名度、扩大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书的编修与传世,是我国典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整理研究的成果看,宁夏地方志书文化始于明代。在全国的同类文献中,宁夏不算早。这是因为,宁夏是历代少数民族与中原统治者进退交错的地方,也是历代军事防区,屯垦之地。同时,苍凉壮阔、雄宏粗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却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感悟社会与人生的素材,在贯通宁夏南北的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历代倡修,并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其成书占我国传世典籍的十分之一,理应得到学界的重视。诚如是,那么,200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应当得到学界至少是史志界的关注,那就是国务院出台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方兴未艾的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地方年鉴)纳入了地方志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中,有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变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文典籍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存在着种种的缺陷和遗漏。局限于这些资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掘已经受到学术界重视、蕴藏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必将推动包括少数民族史在内的中国史研究,导致对整个中国历史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而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也会丰富中国文献学、史学史的内容。这一点,在以往的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地方文献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认为,地方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内容涉及地方的著述和地方人士撰写的其他著作,狭义则专指反映地方历史地理、风俗掌故、人物事迹、诗文杂记等内容的著述。由于编纂规范,内容宏富,体例严谨,资料详备,自成系统,地方志书无疑是地方文献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最为重要的部分。盛世兴文,盛世修史,盛世编志。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学术昌明之时,往往是地方文献和地方志书纂修勃兴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的修纂工作,已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展开,这是一项有利当代、造福后世的千秋大业。地方志的修纂,必将促进民族团结,有力地推动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进展。 盛世修志,早已成为我国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全国现存旧志八千余种,为世所罕见的典籍。新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历代对地方志的修纂落后于内地。在现存新疆旧志中,如清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遐思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部史书。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的历史文献,它承载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情况。是对一段时空的回放,对一个地域概貌的描摹,对一方文化积淀的遗存。最地方的也是最民族的。一本本地方志,荟萃起来,就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史。每一部地方志,都镌刻着一串人类繁衍生息创  相似文献   

19.
宋代以来,在全国地方志编纂与出版热潮下,地处东南区域的福建,志书的编辑与出版也受此影响。宋代福建志书的编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福州、兴化军、泉州和漳州四州(军)。该四州(军)地方官任职期间,积极从事该地方志书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佛教典籍、历史文献、碑石、方志等相关资料,在孙昌武先生《唐长安佛寺考》一文的基础上,新增补唐长安及其近郊佛寺28所,并对某些佛寺的建置沿革问题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