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13,(4):124-131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3.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4.
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以妙峰山传说为分析个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成福 《民俗研究》2005,(3):124-141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部分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传说,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安德明指出这类传说首先起到了解释信仰体系的作用,其次,这类传说在解释的基础上又使得信仰观念通过口耳相传而不断传承,并且强化着对神灵的信仰。这些口头传诵,都表达着人们对于神灵及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观念。岳永逸探讨了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指出不同的庙会传说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不仅仅记载着神灵的故事、庙会的演绎,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生的事件与行为,以及村落的人们——庙会时期的香客——对这些事件的记忆与解释,尤其他他们自己生存空间的想象和维护。  相似文献   

5.
华智亚 《民俗研究》2012,(5):139-145
在河北农村地区,民众有着举办庙会的悠久传统。乡村庙会既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制约。从抗战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对乡村庙会采取的具体政策虽然与时俱变,但总体上体现出双重态度:一方面,认可庙会的一些积极功能,因而在实践中会支持庙会的举办;另一方面,对庙会上的敬神拜神、铺张浪费的现象持反对态度,并运用各种方式试图改造之。这种双重态度的出现,既和庙会的多重功能有关,也和地方政府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中心工作的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6.
任义国 《沧桑》2009,(5):53-54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史册的女皇帝,学术界一般从所谓正史对其进行评析。笔者试图从至今流传于山西文水的传说对其进行解读,并解析缺失庙会这一载体,传说是否仍具有生命力。最后得出结论:庙会的存在与否对传说的传承并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庙会与乡土江南之闲暇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庙会萌芽于西周春秋时代的社祭和蜡祭。是一种以庙宇为依托,举行祭祀神佛、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庙会具有多重功能,但休闲娱乐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乡村缺少整个社会性的娱乐,所以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曾说:“我国农民,多无正当娱乐,迎神赛会,可说稍含娱乐性质”。对于他们来说[1],庙会简直就是狂欢节。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村庙会是农民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是庙会一般在农闲时节举行,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分析庙会中的消费、宴请、娱神、唱戏等四种休闲娱乐方式,有助于理解庙会对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庙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集中放松、休闲娱乐的机会,也实现了跨出村界的社会交往,促进更大范围的社区认同与凝聚,构筑了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9.
贾劝宝 《丝绸之路》2009,(15):42-43
地处黄土高原的陇东,是我国周祖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完整地延续和保留,乡村传统庙会.就是其中一道绚丽的民俗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0.
小田 《史学月刊》2002,(10):47-51
作为乡村社会最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庙会应和着特殊的乡土岁时节律。本以江南庙会为案例,从庙会年度周期、庙会时令和商会时段三个侧面,通过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揭示了近世区域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1.
非狂欢的庙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会的复兴,已经开始引起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广泛兴趣。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庙会主要是在寺庙或者附近举行的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群众性集会,人们除了到寺庙进香还愿、祭祀神灵以外,凡农副特产、日用杂货、手工工艺、民俗用品、地方小吃等百货云集,客商纷至,戏剧杂耍助兴,地摊野场卖艺,热闹非凡。作为民间化的节日,庙会历来都以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体现其独特的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庙会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具体到中国的庙会文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的  相似文献   

12.
“庙会”界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田 《史学月刊》2000,(3):103-109
庙会是以祠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庙会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征象表现出来,而与其他“会”的组织相区别。这些征象是:空间的结节性;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3.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集市、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清代庙会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庙会类型多样,主要分为行业祭祖型、娱乐踏青型、贸易集市型、求福祈祷型的庙会。其中对各类神灵的供奉和信仰,如佛教、道教、地方神灵,使民众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却陷入困境。通过对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为未来传统庙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转型方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历史久远,在唐代就已经存在。据新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庙内,或在寺庙附近,以至村落集镇举行。由于旧时寺庙大都建在山麓清静之地,因此,许多庙会往往又与游山相联系。顾名思义,庙会包含有两大因素,一是与庙祀有关。因为寺庙所祀人物,除极少数传说中人物之外,其他或臣、或武将,他们生前对地方都有过功德,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7.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规模与组织形式、时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的考察 ,剖析了明清时期陕西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并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了庙会市场在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的省区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过对陕南、关中两区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同轨迹 ,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市场体系 ,以及庙会市场在其中所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香山庙会     
解放前,农历三月半前后。香山比过春节还热闹.因为这几天要举办方圆几十里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活动——香山庙会。庙会是香山地区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半(十五日),是庙会.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远远近近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庙会的由来前不久,江苏省首批非遗项目正式公布,妈祖文化庙会荣列南京地区16项之中,若追溯庙会的由来,真是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金陵就出现了集市的雏型,城乡百姓为了购买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顺序,择日去赶市集,买卖互利互惠,“赶集”如过年,经久不衰。六朝以后,金陵有了庙会。由于寺庙外场地开阔,出现了供应香烛、祭器的摊点及方便  相似文献   

20.
庙会忆趣     
张根管 《民俗研究》2002,(2):193-195
新年来临,置身龙潭湖、白云观、地坛、厂甸等京城庙会,触景生情,童年时代逛小西天庙会的一些有趣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