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一千多年以来,对翻译方法与翻译标准的争论其实可以归结于一点,即译者的介入。并且,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是一种必然,根据译者是否出于故意,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从传统翻译理论出发,也就是在实践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译者的"再创造",缩短译者与原作之间的距离。从译介学,也就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讲,译者的客观"再创造"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由此向我们展示了翻译研究的两种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译者是原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翻译的始终,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维度。小说《狼图腾》的英文译者、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趣对原语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翻译策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长江  吴艳萍 《沧桑》2010,(1):238-239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译者是原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翻译的始终,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维度。小说《狼图腾》的英文译者、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趣对原语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翻译策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水浒传》的翻译问题。作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为探讨典籍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这种研究摒弃了译者"隐形"的观点,突出了译者的性别身份地位,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和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0,(44):56-56
他翻译的每一本书都至少影响过一位当代作家。余华、莫言、苏童满怀眷恋地回忆过当初读到这些中译本时的震动。他是卡夫卡《变形记》最早的中译者,福克纳、塞林格是他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赵洁 《丝绸之路》2011,(8):92-93
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是文学译者一直以来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备受众多翻译工作者关注。本文回顾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历史,通过对归化和异化对立及统一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翻译造成不利的影响,译者应该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拥有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5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旅游业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景区内旅游文本的翻译,也直接影响着当地景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发现,景区内各景点名称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故而进行了优化。笔者将这些景点名称及其翻译方法归为了3类,即偏正结构类、动宾结构类、名词类,并针对每类名称总结出翻译要点,加以例证辅助说明,希望本文能对译者翻译景点名称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侯且岸 《百年潮》2013,(4):36-39
1936年6月,生活书店以《世界名著译丛》名义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上、中、下三册的合译本,译者署名"玉枢右铭"。"玉枢"就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侯外庐翻译《资本论》所用的笔名。侯外庐早年曾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并在留学期间翻译德文版《资本论》,回国后继续从事翻译,成为我国最早的《资本论》译者之一。这部令侯外庐倾8年心血译成的《资本论》,不仅使中国人可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理  相似文献   

9.
孙晓芸 《丝绸之路》2009,(24):61-63
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义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顺佳 《神州》2014,(18):116-116
我国的翻译事业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因此,了解什么是好的翻译,怎样做好翻译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对于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帮助译者进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金国宝,字侣琴,1894出生在吴江同里章家浜。他对近代中国的贡献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是中国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二是他是中国著名的近代统计学奠基人。第一个翻译列宁著作的人可能连金国宝他自己也想不到,列宁对中国革命会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而他自己会成为列宁著作在中国国内的首译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比邻的中国。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以俄为师,要  相似文献   

12.
杨堃  赵君 《神州》2014,(12):145-145
本文通过对天津概况文本中旅游资源介绍的翻译,旨在加深译者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理解,培养对此类型文本的翻译意识的建立和提高翻译水平。通过对这一实例部分难点的剖析,完善译者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模型,对这一类型文本的翻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罗耀慧 《神州》2013,(31):163-163
文学的翻译就是意识形态操纵的过程,译本很大程度上就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这种意识形态有时是译者本身认同的,有时却是“赞助人”强加于他的。文章指出翻译的对等只能是相对的、动态的对等,纯粹的直译策略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的翻译中是有相当局限的。  相似文献   

14.
吴志英 《文史博览》2015,(3):29-30,42
将广告翻译置于跨文化的视角下,从社会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观这四个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以期能为广告译者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贴切自然的广告翻译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峰 《神州》2014,(15):120-120
风格翻译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整体把握。风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握,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文探讨《大瑟尔》最高层次上的风格翻译再现问题,解读译者是如何运用风格翻译方法达到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张骋 《黑龙江史志》2013,(17):160-161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世界各国的哲学、宗教、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末被来华传教士翻译介绍到西方,如今已成为除《圣经》之外译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典籍。但是这些译者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时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因而造成对《道德经》的误解,进而使西方对中国文化本身也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的涵义为分析切入点,选取韦力和安乐哲的译本进行分析,并与《道德经》"道"的本身涵义相对照,发现由于早期译者自身并没有认识到中西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的本质差异,单纯片面的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国经典著作,这是造成经典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简单回顾,粗略探讨译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享有的自由操纵空间。译者的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因受到不同的束缚而有不同的体现,其实质是制约下的一种变通与创造。  相似文献   

18.
龙玉莲  李延林 《文史博览》2013,(4):42-43,60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飞跃发展加上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信息流通的面貌,实用文献翻译开始呈井喷式发展。至此,翻译逐步迈入职业化时代。翻译行业的职业化趋势产生的新特点、新要求对当前翻译行业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例如对翻译行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挑战,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及译者本身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等等。因此,本文基于当前翻译职业化的大背景,全面剖析当前翻译职业化现状及涌现的新特点,探讨其对当前翻译行业的多重影响,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翻译界围绕中国文学、文化译出、汉英翻译译者模式展开了广泛讨论。有乐观者,认为我国完全是翻译大国;有质疑者,认定母语译文质量总是优于非母语译文质量。对此,本文肯定中国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提出结合语言量表,对汉英中介语展开评估,摸索地道英语的门槛,为汉英翻译教学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0.
金玲 《丝绸之路》2013,(8):123-124
元朝时期蒙古文翻译活动的现实情况显示,作为翻译策略选择制约主体因素的译者,在各类各级管理机构中的配备、翻译能力培养及翻译文本的选择等方面均受到权力网络的操控。权力网络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因素所组成的。本文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古文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拓宽该领域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