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2.
赵羽 《收藏家》2010,(11):31-38
明清以来,擅长扇骨竹刻的竹刻家甚多,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为书画金石家兼竹刻家,另一类为专职竹刻家兼通书画篆刻。前者颇具影响的有:张燕昌、赵次闲、陈鸿寿、杨聋石、胡老匊邻、释达受、王石香等;后者有:张辛、蔡照、方絜、马根仙、周之礼、张楫如、谭一民、黄山泉、支慈庵、金西厓、张志鱼、徐素白等,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掌灵蛇之珠",群星灿烂,各逞其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竹刻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3.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也称平雕、皮雕,是以竹子表面薄薄的一层竹青为雕刻对象。留青竹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相似文献   

4.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图一、二)。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由墓葬出土的唯一的一件明代嘉定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5)
正竹刻艺术原是文人素雅品位的产物,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成为一专门的艺术品类。自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大部分竹刻名士皆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於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刻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6.
竹子在我国古代被文人学士视为坚贞、清廉的象征。明清以来,以竹为原材料的竹刻艺术在汲取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嘉定派竹刻。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沈大生竹刻《庭园读书图》笔筒,就是嘉定竹刻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庭园读书图》笔筒,高14.9、最大径  相似文献   

7.
傳訓的刻竹     
我与傅训先生同为白蕉先生的弟子。笔者喜欢欣赏竹刻艺术亦缘于跟傅训的接触。60年代初,有段时间,在蕉师家经常遇到他,那时,他常把一些刻好的扇骨、红木砚盒及拓片拿来请焦师指点,我在一旁观看,有时傅训亦送给我一些拓片玩赏,这样,我对刻竹亦有了些认识。傅训,字式诏。据他自述,式诏名讳还是白蕉先生所取的。他生于1922年,浙江镇海人。早年自学写字、治印和刻竹,我收藏其当年所刻的一把扇骨。三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8.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代中叶的竹刻工艺,要推江苏南京、嘉定两地最盛,尤其是嘉定竹刻,成为全国的竹刻中心。在竹刻艺坛上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京为金陵派,創始于濮仲謙(名澄),作品渾朴淳厚,刀法簡洁,"勾勒数刀,便与凡异",所刻細品也非常精炼。如"八仙过海"笔筒(图2),在一枝树根上刻着不同神态的八仙,迎着汹涌的海潮,向前直駛。人物衣褶簡炼,上端浓厚的云气卷着削壁,与下面的人物和海潮相衬托,显得格外生色。从这一作品里可以看出濮仲谦的竹刻,确有其独創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造詣。嘉定派創始于朱松邻(名鹤,字  相似文献   

10.
胡彬彬  张丽 《收藏家》2003,(11):17-22
一、引言我国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种由文人关怀培育成长起来的独特艺术,在明、清两代,进入了极为鼎盛和辉煌的时期。众多的艺术流派,交相辉映,雕刻技艺亦惊世绝伦。起源、发展、成熟于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市)地区的“宝庆竹刻”. 鼍于明代原(圆)竹雕刻的坚实基础上,进而在清代以创造和发明了竹簧及竹簧雕刻为标志,确立了在中国竹刻史上的重要地位(详述见拙著《宝庆竹刻》岳麓书社2000年11月出版)。众多的文人或艺人,承前启后,心传手授,揣摩创意,以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精湛不凡的雕刻技艺、浓郁清新的地方风格,凭借着倾注了无限艺术灵感和心血的刻刀,造就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竹刻精品,或走进皇宫艺苑.登大雅之堂;或入文人雅士之私藏秘阁,倍受赏识钟爱;或走出国门,美名远播,为国争光。今天,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南京博物院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知名博物馆内的宝庆竹刻实物,依然闪耀着古老艺术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见图).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两件明代濮仲谦浅刻竹扇骨,是雕工极佳的精品。这两件竹扇骨出土于河北省一座明墓内。"文革"期间该墓被盗,墓中文物多被盗走,两件折扇被扯掉扇面、扇坠,剩下扇骨弃于墓外,被人拾到藏于家中,后交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漫话竹刻艺术及历代名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刻艺术的发展与中国其它传统工艺一样源自文人对自然的痴爱。竹子不仅虚中洁外,外表油润,温和有致,而且具有浑厚坚韧的特点,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用竹子雕成的各种装饰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工艺品。目前所见到的较早的竹雕器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龙彩漆竹勺,勺柄以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刻有龙纹和编辫纹,可见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喜欢用竹材雕成精美的器物。北周瘐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燃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雕竹制器的概况。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述的竹刻技艺及作品更为详细,称竹刻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明代"文俶"及清代"永瑢"折扇画面上的虫蛀、残缺、脱色、掉粉,扇骨残损、断裂等病害,借助电镜纸纤维分析等科学手段,对补纸材料的选择、金笺的固色、扇面原折印褶皱处虫蛀洞的补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扇面清洗、揭离、补缺、全色、接笔的修复方法。同时,在扇骨的修复实践中,探寻与运用"贴肉""续筋""榫卯接骨"等古法,还原修复了扇骨断裂与缺损前的原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人在折扇上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探讨与实践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还原修复古代折扇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收藏家》2003,(6):6-15
中国竹刻艺术发展到清后期,风格已渐趋平浅单一。虽然此期从事竹刻的艺人数量明显多于以往各时期,但能堪称艺术大家的却已为数不多。从传世作品来看,有尚勋、王恒(梅邻)、方洁、韩潮、蔡照五位竹人较为出色。他们在继承前代竹刻大家精湛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尚勋,在继承张希黄留青技法的同时,于题材上另辟蹊径,突出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王梅邻,既取资周芷岩以画法入竹于浅浮雕山水人物,又吸收邓渭擅以书法入竹之长而工于小楷;方洁,借鉴了潘西凤浅刻人物肖像的艺术特点与邓渭之“陷地阳文”技法,糅合创造出“陷地浅浮雕”以擅刻人物写真肖像;韩潮,专攻行草书法,尤擅摹刻金石款拓本;蔡照,与著名“海派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收藏家》2004,(11):36-40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最早起源于战国, 而文献记载亦可追溯至唐宋。然而竹刻真正形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是在明中期以后。江苏嘉定成为竹刻艺术首先兴起的地区。朱鹤、朱缨、朱稚征朱氏祖孙三代成为嘉定竹刻技艺的代表,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体系。“嘉定派”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而且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因而在明清竹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读者在谈及近代中国历程时,差不多都有一种"错峰"的感觉,总觉得近代中国的每一步,回头看就是西方的路,但在当时,却一再耽搁,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这个观察是对的,也很值得思索。中国原本可以不走西方的路,中国农业文明建构至十五、十六世纪时,确实达到了历史高峰,"四民社会"结构的超稳定,以科举制度为主轴的文人官僚制度,重农抑商的政策选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流行一种较为特殊的花鸟画题材—花果杂品图。这种包含花卉、蔬果、禽鸟、虫鱼等内容繁杂的长卷与册页,与宋元以四君子题材为主流的文人花鸟画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相联系的新现象,来探讨此时文人花鸟画在审美观上的变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宋元文人花鸟画的历史,分析文人花鸟画从宋到元在题材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主流是象征文人品格的四君子题材,潜流是元代出现的品类较多的墨花墨禽;第二部分,通过吴门文人的作品和诗文,具体分析花果杂品图所绘内容与人的感官—眼、耳、口、鼻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通过此时吴中文人闲居的生活方式,分析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紧密相关的原因是文人们对自惬之意的追求;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花果杂品图传达的新的审美观,阐明文人花鸟画的审美变革—从四君子的"清雅"到花果杂品图的"闲雅"。  相似文献   

19.
安小丽 《收藏家》2004,(9):53-58
近些年,随着折扇扇骨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逐渐为人们认识,它的升值空间也在不断扩展。其实,早在民国年间,扇骨作为单独出售的商品,在古玩店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一、扇骨的档数和尺寸扇骨(股)是以档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6)
正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创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金石书画》系列展第一期,定于2016年6月18日至8月18日,在本馆武林馆区举办。新版《金石书画》可视为余绍宋先生当年这笔精神遗产的直接继承者。展览将采取与同名刊物同步推出的模式,初步拟定每年出版一到二期,每期分碑帖、书法、绘画、篆刻、文献诸门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