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竹初、徐强父子,正是漳州木偶雕刻工艺的两代传承人,一件件面部刻画精细、表情丰富、堪称艺术瑰宝的木偶作品就出自他们之手。  相似文献   

2.
《福建史志》2023,(1):94-96
<正>木偶头雕刻的北派传承在漳州的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中,衍自傀儡戏的木偶戏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漳州木偶头雕刻也由此不断传承和发展。随着木偶头雕刻艺人的艺术创作与创新发展。木偶头雕刻逐渐脱离了木偶道具的标签,具备独立展示的条件和社会需求,慢慢形成了一门工艺独特、意蕴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3.
刻木为偶,以偶做戏。福建漳州的木偶大师徐竹初说,木偶不单是木头,还应该是“人”。一个在舞台上嬉笑怒骂、收放自如的“人”。几十年间,他用心血慢慢地为木头注入灵魂,任凭时光流逝,青春不在。木偶始终是他一世的情怀和追求,是他终生不解的缘。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上的漳州布袋戏,各门派的演绎为其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传承至今,漳州布袋戏不断涌现出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如国家级传承人庄陈华、陈锦堂、陈炎森及诸多省级、市级传承人,为北派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继续挥洒着热情。陈锦堂悲欢离合凝指尖生于1942年的陈锦堂,从小便跟随父亲陈南田学艺,并于1959年进入漳州木偶剧团,担当"武生"行当。在木偶剧团的几十年间,陈锦堂出演了  相似文献   

5.
<正>挑灯夜战为汇演对于泉州、晋汀和漳州木偶剧团的第一印象,记者都是从观看三个剧团紧张的汇演节目排练产生的。剧场中锣鼓声一齐奏响,三米高台上的十来个演员排成一列,俯身操纵着各自的提线木偶,自如地在高台上逆时针走动。在他们身下灯光照亮的舞台上.小木偶们从两侧幕布后鱼贯而出,手舞足蹈。台上正在排练的是重新编排的传统剧目《卢俊义》,泉州市木偶剧团打算以此剧目参加马上来临的福建省文艺汇演。在同一时间,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和漳州市木偶剧团也在排练着各自的剧目,晋江已经排练完毕,开始练最后的谢幕,而漳州则在最后打磨一些技术和音乐细节。  相似文献   

6.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目前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的项目。福建木偶戏在亚太地区的推广,得到了教科文亚太非遗培训中心和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以泉州、晋江、漳州三家木偶剧团为代表的木偶戏艺人,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用他们精湛的技巧、绚丽的演出,把木偶艺术长期地植根于福建民众心中,也将这一中华艺术瑰宝传向了全世界。  相似文献   

7.
<正>同样是布袋木偶戏,"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与"南派"晋江木偶戏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在表演上更多依循京戏套路,漳州布袋木偶戏更注重武戏表演,节奏明快、活泼;其木偶人物的造型也是栩栩如生、精致细腻。坐落于漳州老城区的漳州市木偶剧团,已经有些年头。几栋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房子,依旧厚瓦盖顶、墙体斑驳,与周边拔地而起的高楼广厦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在这有着沧桑历史的老院  相似文献   

8.
康君 《民俗研究》2009,(3):178-183
本文以浙西古镇廿八都民俗文化为背景,试图以浙西廿八都木偶为例,通过对廿八都木偶艺术的起源背景、传承发展、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现状的研究,以对这一古老文化的艺术形态与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化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千百年来,木偶戏总少不了神灵气息的包围。小则以木、大则以石来雕刻形象,应该是原始社会就产生的人类活动。在远古时代,人类用木偶、石像来让自己想象出来的神灵具象化,因此木偶最初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道具,大休应该没错。至今宫斗剧中还时不时让木偶、布偶亮个相,浑身插满小针,用来诅咒对手早下地狱。及至后来,木偶在保留神秘色彩的同时,又成为欢娱大众的玩偶,小木偶载歌载舞,登堂^室,传遍天下。木偶戏成为种从宫廷到民间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高原 《神州民俗》2007,(9):44-45
中国的木偶戏艺术源远流长,影响遍及中华大地,温州平阳是木偶戏发展的一片沃土,至今平阳的木偶戏艺人及其木偶艺术仍活跃于表演舞台。平阳木偶戏在信仰、传承方式、器物以及题材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传承保护平阳木偶艺术,使之活化发展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中华生态文明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图腾崇拜为代表的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以"天人合一"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承、以"仁民爱物"的道德观念传承、关爱和保护生态典章制度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近现代生态与资源保护法以自然资源立法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仪卫性陵墓雕刻是古代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明初仪卫性雕刻传承前朝陵墓雕刻文化,饱含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根源,在伴随着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江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向世人展示出明初江南的文化真谛和艺术生命的延续,形成了明初雕刻的主导。仪卫性雕刻艺术以威严肃穆、庄重拙朴的造型及江南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明初独特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3.
陈邵龙 《南方文物》2007,(4):162-168
福建平和县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外销瓷"漳州窑"瓷器的主要产地,境内分布着数以百计的窑址,产品以"砂足"的青花、五彩和素三彩瓷为主,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漳州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田坑窑的考古发现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首座专门生产素三彩瓷器的窑口,被认为是我国明清时期彩瓷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研究我国明清素三彩瓷器和中日文化交流起到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泉州木偶戏与木偶大师黄奕缺简介泉州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数百出传统剧目。在木偶制作中居最重要地位的是木偶头的雕  相似文献   

15.
红绿彩瓷是晚明漳州窑生产的重要外销品种之一,其工艺风格主要传承自景德镇,装饰纹样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的陶瓷生产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厘清漳州窑红绿彩瓷与景德镇窑红绿彩瓷的关系、日本仿烧漳州窑红绿彩瓷等问题,对于存世漳州窑红绿彩瓷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崔小军 《神州》2020,(6):42-42
我国的石雕装饰艺术流传了千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雕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今日许多雕技术在工艺美学等诸多方面上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知名度逐日剧增,当代的石雕创作者更是要传承精湛的雕刻技巧,并着手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勇于创新石雕雕刻理念,结合佛儒道思想精华及石雕雕刻特色,将当代中国石雕雕刻艺术发扬光大,灿烂绽放于世界舞台之上。  相似文献   

17.
正由刘贵生、张汉平、布建臣主编的《现金的魅力—人民币雕刻之美》一书,近期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六章,附录部分介绍了经典的凹版雕刻作品。首次向读者揭开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神秘面纱,系统介绍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经典之作,深度解读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艺术的精妙之美,深刻体现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师们的匠心传承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深层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重庆潼南杨氏民宅建筑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建筑之一。2006年,民宅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民俗特色、雕刻艺术、装饰图案、数数运用的寓意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相似文献   

20.
漳州窑五彩瓷在明末清初开始烧造并达到高潮,用料以红、绿彩为主,色彩鲜艳明快,装饰性强,器型以盘、碗、盒为主,当中又以五彩大盘尤为突出,其主题纹样画面繁缛而不失严谨,纹样品类繁多且涉猎广泛,既有承袭也有创新,既能吸收外来文化,又极具地方特色。本文试以漳州窑五彩瓷盘的纹样品类作为切入点,探究闽南民窑的装饰艺术与审美观念;分析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闽南民俗民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