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28-31
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此对峙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  相似文献   

2.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富于变化的遗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_一精美的石雕工艺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95%以上用材为青州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质地细腻,硬度适中,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L艺技术,汉画像石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而1979年在青州城西南发现的高近3来的东汉“坐姿胡涌”则是东汉时期圆雕艺术的使使者;这件坐姿胡涌头戴尖帽,帽边饰一月穿单纹,长脸突眉,深目高鼻,两腮略残、为胡人形…  相似文献   

3.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相似文献   

4.
5.
北齐国祚短暂,从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都邺开始,到公元577年幼主高恒亡国为止,仅经历了六帝二十八年。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时刻却出现了异常的崇佛热。即上自帝室、上层权贵,下至普通官吏、中小地主中的所谓“邑主”、“邑子”、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争相竭财事佛,营寺建塔,凿窟造像。据载,在北齐统治集团据有的地盘内,拥有寺院四万余所,僧尼达二百多万人。  相似文献   

6.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富于变化的造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鹊桥仙·樱花风掣经幡,晚钟素响,与谁共醉潇江?徨徨半生一叶渡,问冷暖,不忆冯唐。孤帆半面,春笛一曲,又是樱花北望。珞珈不愁痴心人,何必数,花落几双?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代印度大陆。佛教诞生之初本无佛像,佛教徒的修行更多的是依循前辈的口授心传。当时的佛教领袖严格遵循释尊离世前的教诲:不塑像,  相似文献   

8.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 ,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9.
徐媛媛 《收藏家》2013,(8):13-22
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7年,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馆藏的六万余件藏品中,涵盖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日本、朝鲜古代陶瓷和日本书画,以及六十多个国家的近代邮票和货币的“外国文物”藏品系列可谓是馆藏鲜明特色之一。其中,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更是馆藏外国文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佛教造像     
正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2世纪间的印度北部犍陀罗地区,是糅合古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与希腊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即所谓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原佛教造像出现于东汉晚期(约公元700年),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比例失调,还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显示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原始性的一面。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进入初创阶段,佛教造像的创造尚处在模仿吸收外来佛教艺术阶段,这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09,(15):15-18
甘肃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地方。漫长的岁月给甘肃留下了大批的佛教艺术珍宝。  相似文献   

12.
佛教造像碑     
古人借助类同碑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在印度次大陆,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以及朝鲜半岛均有造像碑遗存,印度次大陆造像碑产生与建筑造像构件有密切关系,中国造像碑自有渊源,朝鲜半岛则继承了中国模式。中国造像碑拥有众多个体、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是世界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造像碑的产生与供养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广大地区,东汉、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地面寺院,至迟东晋、十六国时期石窟寺院也发展起来。泥塑、壁画是最初地面寺院的主要艺术形式,石窟艺术在中原北方地区兴起…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山西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全国佛教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山西被誉为“佛  相似文献   

14.
漠及 《东南文化》2001,(6):84-88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某一天,一个命中注定要闻名世界的人在喜马拉雅山麓,迦毗罗王国净饭王的宫廷中诞生了,他就是悉达多·乔达摩,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29岁以前过着当时贵族一般的生活,人间可以得到的幸福他都得到了:狩猎、玩耍,往来于阳光充足、鲜花盛开的花园和茂密的丛林之中。19岁的时候还娶了一个美貌的姑娘为妻。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仍然感到了极大的苦恼,他意识到他所过的生活仅仅是生存而不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个假日——已经延长得太久的假日。  相似文献   

15.
新春伊始,广州艺术博物馆举办“佛教文物艺术展”,由北京的首都博物馆调借1000尊佛教造像浩浩荡荡南下,于1月18日-3月18日隆重展出。展场陈列的佛教造像千姿百态,囊括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汉藏不同传承佛教造像于一展,旋即引发各界的极大关注。造像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品类,翻译成英文则是同一个词。如果我们将佛教造像只看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旁支,那无疑失之偏颇,或者说过于狭隘了。因为,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代罗马,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的这一边到那一边,也可以从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此岸一直追寻到彼岸,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辉煌的雕塑艺术大多与宗教信仰相伴着度过了人类文  相似文献   

16.
一、佛教在河北的流传和发展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河北,此后的河北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放光般若经》在河南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后,中山遣人到仓垣写经带回,中山王和众僧出城40里前去迎经,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己受到河北统治者的相当重视,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君主石勒、石虎均极力推崇佛教,河北成为后赵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佛教成为人民逃避战争、追求和平的精神寄托,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北魏时有寺院3万所,僧尼200多万.河北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信徒众多,不仅吸引了许多僧侣前来求道,而且当太武帝灭佛时,这里还成为外地僧侣的避难之地.东魏迁都邺城,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迁邺.北齐仍都邺城,其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所,僧尼近8万人.文宣帝曾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磐》,  相似文献   

17.
王锋钧 《文博》2012,(1):66-71,97
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今西安)城内外高僧云集,西域大德来此弘法者络绎不绝,这里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西安地区已发现的此期佛教造像数以百计,与同期周边石窟和其他地区造像相比,既有时代共性,也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本文依据考古文献资料,以本地出土的纪年造像为主线,对西安地区北朝隋唐石刻造像的佛、菩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归纳探析。  相似文献   

18.
从健陀罗与印度的造像风格说起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关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风格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小型铜怫造像方便携带,流动性极大,在文物鉴定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风格的遗像,因此,对这些小型佛像的认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认识和理解西藏佛造像系统前,应该先从佛教造像的源头─—健陀罗与印度两大系统的造像风格说起。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中心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学术上将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而发现的带有希腊艺术成因的佛造像称为健…  相似文献   

19.
广元新发现的佛教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4月和1986年9月,四川广元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先后两次出土佛教石造像,第一次8尊,第二次1尊,共9尊。造像属北魏至唐代,出土时整齐叠放于土坑内,显系有意瘗埋的。早年均经人为破坏,残损程度不同,佛头大多残失。唯一的一个佛头,则已身前异处,躯体残失。像残高28~143厘米,大多雕饰精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尤以1983年出土有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释迦文佛"圆雕和1986年出土的兴安刘约造像碑格外引人注目。前一像为四川首见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魏造像;后一像  相似文献   

20.
刘燕惠 《沧桑》2008,(4):15-16
佛教走进刘长卿的生活,并成为其一生的信仰。佛教不仅成为刘长卿思想上的精神寄托,还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深幽简净、自然含蓄的诗歌风格。本文从中唐时代精神的巨变、山水诗与佛教审美体悟机制的天然联系以及刘长卿自身坎坷经历等方面,对刘长卿的佛教渊源及渗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