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明代宣府镇城为例,研究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中最高级别的防御设施镇城的建置、功能及演变。依据历史资料推测出宣府镇城的空间功能构成图,还原其历史空间。从其最初建置、战略选址、功能构成、形态演变和精神层面等角度进行解析:宣府镇城的建制及演变受到自然条件、边防形势、经济生活以及礼法与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从防御效果看,"固若金汤"依靠的不仅仅是防御体系的设置和防御设施的构筑,还需要考虑军事实力、防御战略、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和长城防御体系在军事聚落的时空演变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南直隶海防和宣府镇长城是海防和长城防御体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防区。南直隶海防防御沿海倭寇,护卫南京城;宣府镇防御北部势力入侵,护卫北京城。二者均为明朝防御体系中的军事重地,防御等级相近,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其军事聚落的数据梳理、分析与对比,探讨其在防御体系建置、空间布局、规模方面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因素分析各自的形成演化原因,由此得出两防区虽在统一的防御思想和军事制度指挥下,又形成各自的特点:海防军事聚落布局开放、规模灵活多变,长城军事聚落设防严密、等级分明。研究可为揭示海防和长城两套防御体系的内在特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辽东地区是明朝经营东北的核心地带,承担着重要的边防任务。洪武初年,明军北渡进入辽东,旋即进占重镇辽阳城,明朝在辽东的边防建设由此展开。辽东的城镇建设以洪武朝为始,正统朝基本完成。边墙修筑稍晚于城镇,自正统朝开始,成化朝基本完工。明中期以后,城镇与边墙在功用上实现了结合,共同构成了辽东防御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辽阳、广宁二城分别成为统筹辽河东、西防御的核心城镇,也是抵御蒙古、女真各部内犯的重要堡垒。随着边防需求的变化,辽东防御体系先后形成两个核心,在战略上逐渐呈现出重河西而轻河东的倾向,在战术上防御要点由边墙转向城镇。  相似文献   

4.
环县在北宋时期是宋夏边境,境内既有北宋防御西夏的古城遗存,也有西夏前沿堡寨遗址。西夏占领清远军后对北宋环庆路构成巨大威胁,对宋作战多以此为突破口。为对西夏进行有效防御,范仲淹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确定了"堡寨防御"战略,在环州境内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寨,构建了环州防御系统,与今华池县境内的大顺城防御系统和怀安防御系统共同构成了环庆路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沿河城现状,明朝时期沿河城战略地位上升的过程和防御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山川形势分析了沿河城防御体系的得失,为长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六朝都城建康之“中堂”位于大司马门到宣阳门之间的“御道”西侧,乃是六朝建康军事防卫体系的核心,是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中堂”与魏晋南朝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它在建康军事防御时的中心地位,六朝历史上在建康城所进行的军事布防,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堂”而展开。六朝的“中堂”除了具有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重要军事价值外,还与“释奠”祭孔、“听讼”断狱、策试秀孝、讲论学业,甚至是即位典礼等其他政治活动也有关系。“中堂”与太极殿及东、西堂并无地理上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7.
2015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对四川渠县礼义城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礼义城图》残片9块,通过对图中各要素的分析,成功将现存残片进行复原性拼合。《礼义城图》直观地刻画了南宋时期渠县礼义城的山形水势、道路房屋、城防设施和大量军事武器等。它不仅是国内发现的第3块宋代城池图碑刻,更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幅描述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城池攻防图。该图展现的是一幅四面围城、多点对战的战争场面,利用多种视角呈现了礼义城的地理空间和历史图景,真实再现了山城防御体系中的攻防场景。  相似文献   

8.
剑阁明代石拱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剑阁,因有雄关剑门扼守蜀北咽喉,历代兵家总把此处作为防御外侵、北伐中原的重要基地。自蜀相诸葛亮在剑门置县一千多年来,修道治路,建城造祠代代不断,为了军事,也是为了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修道治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北就显得格外重要。故此在剑阁县境内就现存有剑门阁道、翠云驿道、来苏古道,并且条条道上都留下了先驱光辉的业绩,灿烂的文化,智慧的结晶,伟大的创举。长达数百里的完整古道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13世纪,一场关乎南宋与蒙(元)兴衰的战争首先在巴蜀地区拉开了序幕。端平三年(1236),蒙古三路大军攻宋,西路军统帅阔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蜀口,蜀边州县尽遭破坏,史称“阔端入蜀”。南宋蜀口防线被突破后,朝野有识之士建议将川陕城寨防御体系移治于四川内地,并主张依山为城,构建新的巴蜀防御体系。今蓬安县运山城正是巴蜀山城防御体系中的一座重要城堡。运山城位于今蓬安县河舒镇境内,西北距蓬安县城约6公里,正南方距河舒镇约1公里,  相似文献   

10.
<正>山海关,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古城。山海关是明长城的入海口,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约4公里,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城山海关,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东端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它不仅具有举世无双的完整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而且经明、清两代6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为独具北方特色的古代边关(长城)军事重镇,其关城、东罗城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陕西明长城调查所发现的“新修龙泉寺碑记”石碑可以说明明代延绥镇二边修建的目的并非防御外来侵扰,而是控制内地军民不得外出越界耕牧招引寇盗,大边修建时间也是成化八年,延绥镇长城防御是由大边、二边共同组成的一个纵深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3.
考察战国都城的防御特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从整个都城来看,防御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宫城的防御远较郭城更突出更严密,简言之,"卫君重于守民",这是战国时代都城防御的普遍特征;第二,从宫城的防御对象上分析,防御内部国人比外来敌国更甚,一言以蔽之,"防内重于防外",这主要体现在临淄齐城和新郑韩城上,而临淄齐城尤为突显,这应与这两座都城均经历了政权更迭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江浙长三角地区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是明清海防的重点设防区域,海防部署十分完备。通过对古代文献、古舆图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历史遗迹的实地勘察,指出在江浙长三角地区曾构建有独特的"海塘——墩堡"海岸防御工程体系,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复合型的体系结构和一体两翼、海防与江防相衔接的空间布局。"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是卫、所、堡寨多层级城池体系的屏障和前沿,是明清三级海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贾似道修筑的宝祐城更有可能是对郭棣所筑堡寨城的修缮,二者的范围是一致的,宝祐城东发现的宋代夯土和城门是宋代对唐子城的局部修缮,并不是宝祐城的组成部分;结合史载,堡寨城和宝祐城外围发现的"土垄"应是围城时堆筑的"长围",并不是防御设施,东部发现的部分水系也属于"长围"的一部分,其修筑与李全之乱和宋蒙战争有关;结合嘉靖《惟扬志》"宋三城图",与严密的围城体系对应,宝祐城外曾修筑羊马城、一字城和护门墙等城防设施以应对宋蒙战争期间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6.
张海报 《文博》2010,(1):44-48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楚、秦、魏、赵、燕等诸侯国为了各自的防御需要纷纷修筑长城,而在各国的长城中,秦昭王长城最为著名。它不仅是战国时期最长的一条,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构筑方式及防御设施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构筑方式方面,秦昭王长城不仅采用常见的夯筑和石砌法,更是开创性的使用独特的三道堑构筑方法;防御设施方面,其墩台、烽燧、障城的构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设施。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墨子》中的《城备门》、《号令》、《杂守》等篇中已明确提到"烽火"、"烽表"、"积薪"、"举烽"诸事。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对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的生动描绘。实际上烽燧制度的真正形成在于汉代,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8.
明大同镇长城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其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大同镇长城所辖七十二城堡是明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城墙结构、防御设施、建筑材料、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明大同镇长城及其所辖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建造特征,阐述明长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淖马炮碉淖马位于太原东山山麓,海拔高出太原城三百米,在城东三公里处,乃阎军四大"要塞"(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中距城最近者,为攻城之主要障碍。阎锡山利用淖马村东、卧虎山高地及南北山梁环抱该村之势和淖马深沟之险,西岭高地之固,构成防御体系,防御阵地分主阵地及一至九号碉等十余块阵地。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李继迁叛宋以后,北宋边患已起,为巩固国防,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筑业乐城,以安置归附的番族,之后业乐城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环庆路防御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乐城在环庆路防御体系的三个防御系统中声援三路,对北宋陕西五路防御西夏的环庆路防御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借助野外考察寻找业乐古城遗址位置,进一步探讨了业乐城在北宋防御西夏的环庆路防御体系中与其他城堡寨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