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晨 《收藏家》2007,(9):27-32
玉璧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称为玉礼器,而其中的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  相似文献   

2.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 言 玉礼器系指古代礼仪所使用的以玉石制作的礼器。今人谈论玉礼器,每引《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记载为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以说明六器为供祭祀使用的礼器。  相似文献   

3.
“牙璋”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璋,是我国古代玉石器的一种。关于它的形制和用途也常见于文献记载。如《诗·大雅·棫樸》载;“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注曰:“璋,祭祀之礼玉。”《周礼》更加详细的将璋的种类,尺寸和用途加以记载。如《周礼·冬宫·玉人》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牙璋中璋七寸……”其它还有诸家《古玉图录》和《古玉图考》等都记载了璋的形制和用途。并把璋作为古代礼玉“六瑞”之一。六瑞中的壁、圭、琮、璜、虎、诸家都无甚重大争议。唯璋的形  相似文献   

4.
乔万宁 《收藏家》2011,(6):59-60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衣食住行有着严格的礼制约束,出现了一系列的礼玉型器。《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六器指的就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这六种专为礼拜神灵用的玉器。郑玄对礼制玉器也有注解:"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  相似文献   

5.
圭和璧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礼器。古人认为,在祭祀天地神灵时,这两种器物能超脱自然,同祖先神灵相通。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中“以苍璧礼天”,“以青圭礼东方”。圭和璧还是古代标志诸侯爵位等级的瑞器。在周代,周天子称王,为最高等  相似文献   

6.
陈淑英 《文物世界》2010,(3):14-17,33
<正>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沉淀丰厚的玉文化内涵,串联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始末,自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崇玉、爱玉的文化传统。古玉精美绝伦、种类繁多,被赋予象征涵义。《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  相似文献   

7.
<正>《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如来玉佛像和田玉作品选料上乘,雕工精湛,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呈低首俯视状,体现了其慈祥的姿态,显示出当时匠人高超的雕刻技法。格局规整,形态端庄,面庞圆润,低眉垂目,又有丰盈华贵、富丽堂皇  相似文献   

8.
在周礼之中,"馈食"作为祭法,既是天子及诸侯宗庙人鬼祭祀中之杀礼,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馈食享先王",又是大夫、士祭祀祖祢之正札,即《仪礼·少牢馈食礼》、《特牲馈食礼》所记。在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号楚墓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卜筮祈祷简文中,存在"馈食礼",并且其中的"大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可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同时,此"馈食礼"中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9.
<正>玉琮是我国古代玉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玉器。关于玉琮的认定却有着一个不断变化和深化的过程,从纯文字资料到绘图的出现,再从绘图到实物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符合实际的认知历程。《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春秋时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玉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这也许是史书中关于玉琮最早的记载,此后,关于琮的记载不绝于世,但往  相似文献   

10.
《周礼》、《仪礼》和《礼记》,今日合称“三礼”。“三礼”之名,起于东汉之末。郑玄注“三礼”后,特崇《周礼》,而后人又崇郑学,于是《周礼》就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十三经中,所以将《周礼》列于《仪礼》之前,殆以此也。《左传》中经常提及的《周礼》,可能是周公的旧典,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礼》。现在的《周礼》,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本名《周官》(《史记·封禅书》),也称《周官经》(《汉书·艺文志》),后称《周官礼》(《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又尊称《礼经》(荀悦《汉纪》卷二十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  相似文献   

12.
顾莉丹、汪少华先生《说"珽"之形制》一文论述一个古代的重要礼器"珽","珽"也叫大圭,因为事关皇家礼制,因而历来重视。文献所见之"珽",始见于《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方如椎头"说法解释"终葵首"为方形,传统的大致承袭此说。《新定三礼图》据此给出了方头略似榔头的图形。但是这种形状的圭从未见于考古发现,传世文献记载常常与考古报告相背,引起对传统文献内容的怀疑和轻视,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问题出在对于"椎"的描写,考古出土的椎首常态是圆柱形、椭圆形或腰鼓形,而非方形,虽然有平首圭,形制亦与经学家所说不同。本文在正确释读传统经学文献后,作出了合理的训释。同时调查了大量考古实物、汉代画像石图形资料,给人以较为可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五、玉璧、玉环按照《周礼》记载,商周时期的玉质礼器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种,历代文人称之为"六瑞"。其中,用以礼天的璧,按《尔雅》的定义分为璧、瑗、环三种。"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好肉若一谓之‘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无论用哪一种来解释《尔雅》都和实物情况不符。发掘所得的实物,肉、好的比例很不规则。他们既不限于这三种比例,并且绝大部分不符合这三种比例。我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商代墓中的璧环类多出于死者胸前或腰侧,其用途可能也是如此(指悬挂在身上—著者)。"(《商  相似文献   

14.
礼书所见先秦各种饮酒器中,有一类可称“玉爵”,即如《礼记·明堂位》中所见夏琖、殷斝、周爵及璧散、璧角,同书《祭统》所见玉爵、瑶爵、散爵;玉爵、瑶爵又见于《周礼》。诸玉爵的用途之一是祭祀献酒。根据礼书及注疏,可以推断诸玉爵既非三足爵,也不是青铜器,而都是漆木筒形杯,所谓玉、瑶、璧,指的是漆木爵上的嵌饰物。各种爵的礼制等级关系,是有玉饰的诸玉爵最高贵,其次是“五爵”爵、觚、觯、角、散,它们是无玉饰的漆木筒形杯;再次是废爵、足爵与繶爵三爵,它们是斗形爵。礼书所见圭瓒、璋瓒,与“废、足、繶”三爵同形异名,相当于斗形器被用于裸礼时的特称。  相似文献   

15.
“温明”不是“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顷读《文物》1987年第7期载裘锡圭先生文,他认为汉墓所出漆面罩应称"秘器",亦即"温明秘器"。按以温明混同于秘器,始自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六"温明"条,系据《汉纪》立论。王氏好执《汉纪》以攻《汉书》,屡有所失。如改《汉书·淮南王安传》之"离骚传"为"离骚傅(赋)",即系缘《汉纪》而致误,杨树达先生辨之甚核(见《积微居小学述林》卷六)。且王氏于汉代棺具、敛具未曾寓目,情况容有所未察。近来连年发掘汉代大墓,棺具、敛具之定名问题确有实际意义。因略陈管见,请裘先生与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16.
《周礼·春官》中的"宗伯"一职,在以往著录的西周金文中未见记载。因而史学界对西周王朝是否设有宗伯之类的职官,多持怀疑态度。金文中的"宗伯",始见于春秋中期的洹子孟姜壶铭文,因而引起史学界对《周礼》中"宗伯"一职的颇多推测。斯维至先生说:"金文所见,宰的地位本不甚尊,司寇与司马同职,宗伯始见于春秋中叶之器,是以西周之时实仅司徒、司马、司空三事执政,固未尝有《周礼》六官之事实也"。张亚初、刘雨同志因"大宗、宗伯  相似文献   

17.
郑康成言《周礼》为周公居摄而作。其中国典朝章灿然齐备,堪称经邦之规则。然考《周礼》所载封国之制、班爵禄之典、乃至畿服之制,均与其他先秦文献存在较大歧异,成为历代学人聚讼纷如的焦点。考诸文献,可见《孟子·万章下》、《汉书·地理志》、乃至"孔传本"《尚书·武成》当中,同样存在封国之制的记述。考辨史源,足见《周礼》与上述诸家并非同出二源,先儒对此亦有种种弥合之说。先秦礼典有应然实然之分,封国、畿服之制之歧异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文献中关于豆、笾、登等器物的记载,将与其有关的的制度、规范同考古发现的实物相互对照,确定不同器形的功能与种类,最后指出中原地区铜豆的使用主要遵循《周礼》一书的记载,而楚国的漆豆则遵循《礼记·礼器》篇中的记载,这对于三礼文献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探讨约于战国时代《周礼》成书时,为何选择了璧、琮、圭、璋、琥、璜,这六种玉器成为祭祀天地及四方神明的玉礼器,即所谓"六器"。经研究可知,是约战国时代博学的儒者,广纳了周文化里的璧、圭、璋;楚文化里的琥、璜;以及春秋晚期以后三晋地区复古风潮下的玉琮;组装了"六器"的架构。从庙底沟文化、先齐家系、齐家文化、春秋战国、汉代至明代,一以贯之的玉琮文化确知,玉琮的必要条件是方形、主要功能是祭地。黄河上中游史前玉琮是原生性玉琮。反观考古学界近30年来,一直被清末金石学家误导,将良渚文化早期弧形器壁的玉方镯误命名为"琮"。事实上良渚晚期突变出来外壁平直方正厚实的才是玉琮。此类次生性玉琮的发生成因值得探索。晋南清凉寺墓地出土的玉琮,有光素的齐家文化玉琮。1件器壁刻有垂直阴线者,是受到华东风格影响的"晋陕式齐家文化玉琮"。  相似文献   

20.
乔万宁 《收藏家》2005,(4):67-68
中国玉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早在远古时期,其天然生成的独特美感,便被人们制成各种装饰用品和生产工具,作为财富予以收藏。随着社会的进步,玉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又作为洁净、高雅、华贵的国之重器和符信之宝而倍受人们的崇敬和珍爱,以至世代流传,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更是把玉器雕琢成宝玺作为等级地位和皇权视之,构建出一套严格繁密的玉礼制度。《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国家以美玉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