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安吉上马山汉代土墩墓墓群出土众多江东类型高温釉原始瓷器,SEM-EDS (能谱-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其中部分样品的胎体外表面施有含钾、铁含量较高的红色层,可能是化妆土的前身,并且在红色层之上还局部施有钙釉。经过与江西地区早商以来一些遗物在外貌以及陶衣成分上的对比,发现上马山的这些原始瓷也许在源流上与江西地区的早期窑业有关。而当东汉末年,越地传统单层高温钙釉器物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最早的成熟青瓷,这种化妆土技术便于越地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传统品种之一。历来中外学者对青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青瓷一般指器表施有青色釉的瓷器。但是严格讲,有些器物是青色的,不一定就是青瓷,相反的有些器物是黄色或黄褐色的,却属于青瓷的范畴。青瓷色调的产生,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有些青瓷含铁不纯,或是还原气氛不够充分,胎釉中的铁分受到氧化,釉的呈色就由青变为黄或黄褐色。这种情况在青瓷中是  相似文献   

3.
<正>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它与釉里红、颜色釉瓷(主要是白釉和蓝釉)一起,成为了元代景德镇崛起的新品种。成熟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在其后的明代至清早期的数百年间,青花瓷器一直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品种,不仅在国内宫廷和百姓生活中广泛使用,并且大量出口外销。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SiO和AlO含量增高,烧成温度223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到元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釉下彩瓷器,称为青花瓷。青花是指在传统瓷器胎釉之间用一种含有钴元素的矿物原料进行绘画,经过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的美丽蓝色花纹。在这种蓝色纹样的装饰下,传统青白釉瓷器更加熠熠生辉。从此青花瓷品种以一种空前的传播速度,迅速占据了全国的主要瓷器市场,并且很快延伸至其他国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且经久不衰。而对于钴矿料来说,其不但是青花瓷器唯一的致色原料,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大院内进行了古窑址的联合考古发掘。我们对其典型南宋与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白瓷片进行了胎釉化学成分方面的抽样检测~([1])。检测数据显示,落马桥窑址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高氧化铝含量的原料制作胎体,其氧化铝集中分布在17%~22%之间。而南宋所出青白瓷釉灰的平均使用量超过元代层的青白瓷。根据其胎料的化学组成规律,本文还对景德镇制瓷坯体的"二元配方"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之前认为的最早"二元配方"可能并非人为,而属于瓷石和少量高岭土的天然"二元配方"。  相似文献   

6.
<正>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创烧于汉,衰落于元明。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釉色有艾色、翠青、粉青等,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呈现青黄或黄褐色。越窑、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云南最早的瓷器就是青瓷。云南各个古窑址都出土过青瓷,并且,从堆积层看,青瓷都在最下层。但云南瓷器整体起步较晚,元以前先后由古滇国、爨、南诏、大理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基建工程的开展,在西安和附近各县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瓷器,其中青釉瓷器虽然不多,但极为典型.这种瓷器的大量发现,充分说明当时我国陶瓷工艺的发达和进步.唐代青瓷的釉在器胎上施敷均匀,并且一般的反出灰色和黄色,特别是在青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所谓湖水似的极淡青釉.初唐时的青色釉,多半较南北朝淡而美观,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品种丰富多彩,有单色,也有彩色,彩色中,又有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等等,但别具特色的还是青花瓷。青花瓷就是用含有化学成分钴的矿物直接在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形成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这种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瓷器素洁高贵,雅静宜人,入明之后,除这两种青花之外,又出现了黄地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大大丰富了青花瓷品种。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虽然曾出土过唐代和宋代的青花瓷片,但  相似文献   

9.
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三国时期首先在南方出现,目的是为了改善器表的粗糙,后期成为改进青瓷釉色的重要方法。而北方地区许多著名的窑场在最初生产白瓷时都采用了化妆土。晚唐到北宋初,始形成以定窑为代表的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以及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化妆白瓷。二者发展了富有自身特点的装饰。化妆白瓷成为制作日用瓷的主要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装饰手法,特别强调了黑白反差,成为宋元时期瓷器中特点鲜明的装饰风格。明代以后,精细白瓷基本都来自景德镇,北方窑址几乎全部生产化妆白瓷。宋代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在青瓷器的露胎部分施护胎釉的工艺,护胎釉成为化妆土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9,(8)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它色泽清新悦目,纹饰优美多采,长期来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历久不衰。这种美丽的瓷器是怎样出现的,它起源于何时,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陶瓷研究工作者多年来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青花在制瓷工艺上属于釉下彩,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以上)一次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民族。瓷器的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瓷器品种,令人喜爱的青花瓷器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青花瓷”,则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描绘图案,再涂上透明釉,置于高温下一次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图案花样的瓷器而言的。所以可以认为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瓷器。这个瓷种与其它种类瓷器对比,有着明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收藏家》2009,(6):78-84
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上,金属胎珐琅制品还属于最年轻的工艺美术门类。它大约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人中国。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格古要论·窑器论》)。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很快融汇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形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金属胎珐琅制品,多采用红铜制胎,这是由于红铜入窑高温后不易变形的缘故。传世珐琅制品中亦有用黄金为胎者,其釉料显色比较鲜亮,有的作品只在轮廓线内填敷珐琅釉料,轮廓线外则显露金地,可谓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三)鉴定瓷器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于我国盛产瓷器,历史久,窑别多,流传量大,造型丰富,釉彩繁杂,胎土、制做方法以及各时期不同窑别都各自不同,加以历年来的因袭仿造等等原因,这就给初学者在鉴定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尽管情况复杂,如能抓住不同时期与不同窑口的规律,抓住它们的不同风格特点,困难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从传世品情况分析,明清两代瓷器带款识的比较多,通过它可以比照解决没款瓷器的时代,因之  相似文献   

14.
李喜宽 《南方文物》2015,(2):138-149
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 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婴戏纹是我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吉祥的含义,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目前,瓷器上最早可见的婴戏纹是唐代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婴戏纹执壶和黄堡窑素胎黑花婴戏纹盘。婴戏纹自唐代在瓷器上出现以来,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到了宋金时期,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江西景德镇窑,广西容县等南北瓷窑均喜用婴戏纹作瓷器装饰。本文拟对宋金耀州窑和磁州窑婴戏纹做一对比,分析二者在婴戏纹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陶器,在许多特性上它接近于石,因为它的化学成分的一部分是由矽土(SiO_3)和黏土化合而成的,即是和氧化铝AL_2O_3与水H_2O相化合的。在许多关于石类物品中所讲到的办法,在讲陶器时也能重複到。它们的基本差别就在于陶器乃是人工构成的产品,而不是现成的自然材料.这就是说,问题是在于制造它时的某些工藝学上的特点,而不在于材料的性质。这些工藝学上的特点就是:在制陶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有在化学上结晶在一起了的水(H_2O),即含有的不是那种随着乾燥就蒸发出去的那种吸濕性水,而是含有构成该化学物质所固有的水;高温可以使这种水排出去,但是黏土也就会因之丧失其造型性,丧失了与水可作成柔靱泥团的性质。这种固有水离开黏土时,黏土的性质就变成陶质,再不能在  相似文献   

17.
邓白 《文物》1956,(11)
我国瓷器最早见于文献上的,要推潘岳的笙赋中所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的那种所谓"缥瓷"了。所以一谈到中国瓷器史,头一个自然就想到了缥瓷的问题。但是缥瓷究竟是什么呢?在  相似文献   

18.
霍华 《收藏家》2010,(12):43-50
青花瓷是以钻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入窑经1300℃上下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有釉下青花、釉上青花和贴纸青花三种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6月1日,海南省文物局宣布在西沙水下发现了元青花瓷器,这个消息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陶瓷界对元青花的研究,本文就元青花呈色剂的来源和特征作些探讨。瓷器之所以能烧出青花来,是因为使用了含CoO的呈色剂,这种含CoO的呈色材料,在元代和明代早期被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尼青"。我国陶瓷文献中最早录下这种材料的古籍是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6)
正10.9×15×15厘米瓷枕呈豆形,白地绘赭石色花,枕面周边饰回纹,中间刻划折枝莲花,一带兜肚婴儿,两腿一伸一蜷,仰卧在莲花之上,作玩耍状,画面空隙处布满赭石色珍珠地。前后壁均刻画有莲叶纹饰,底部无釉,胎呈灰白色。婴戏纹是我国的传统吉祥纹饰,因表现儿童游戏场景,故名。婴戏纹这种题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上也较为常见。从宋至明清,受瓷器装饰技法的进步,婴戏纹逐渐丰富,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寓意连生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