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彦寿 《文献》2002,(3):97-106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  相似文献   

2.
芝秀堂刻本《古今注》,张元济、陶湘都亲自鉴定著录为宋刻本,且分别收入相关的丛书内。但今人却著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翻刻本,并没有提出相关令人信服的证据。兹以原刻本鉴定,发现芝秀堂原刻部分与后补刻的部分,版框不同,字体不同,墨色浓淡不同,书版磨损程度有很大差异,两者不是同一时代的书版,断定为宋刻明印本。  相似文献   

3.
黄润华 《文献》1999,(2):220-237
1644年5月,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迅速向各地推进,满语文也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出于社会的需要,满文刻书业应运而生.满文刻本可分为官方刻本和民间刻本两种,官方刻本以皇家刻本为主,另外还有各地驻防和官署的刻本,这部分参见拙作《满文官刻图书述论》(《文献》1996.4)本文拟对民间刻本探讨一下其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是中国学术文化。历代学术文化得以流传。则离不开古代的刻书事业。我国古代的图书,按刻书单位可区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种。官刻本指的是由府政出面组织所刻的书;私刻本指的是由私人出资组织并以私人名义所刻的书;坊刻本指的是一般书商为了牟利而刻的书。这三种刻本中,官刻本受统治思想的直接指导,有一定的时代或历史局限;坊刻本出于牟利,滥而不精;私刻本一般说来能精选细雕,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达以及学术文化史的源远流长,私人刻书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故宫藏书历史渊远流长。它虽以明清两代皇家秘笈为基础,却囊括了一大批自宋迄清六个朝代、九百余年间的珍贵古籍。故宫藏书概括起来主要来源有三: 一是明初定鼎南京后,内府文渊阁便入藏了一批元代皇室收贮的宋辽金三代遗书,又将宋以来存世的书板自临安运至南京国子  相似文献   

6.
2004年,江西慈云寺塔所出、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刻本残卷为中国早期稀见刻经,根据塔藏文化生态、刻本字体、纸张三方面判断,此卷当为晚唐五代刻本。这一刻经的发现,填补了赣州地区唐五代时期刻本的空白,也将南方刻经的历史追溯到了晚唐时代,对中国古籍版刻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刘赟 《文献》2024,(1):186-207
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  相似文献   

8.
《大明一统志》的版本可以分为三类,即天顺五年(1461年)内府刻本及其翻刻本、嘉靖增修本、万历万寿堂刻本及其翻刻本,而此三个版本存在许多差异。但每个版本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嘉靖本提供了有关兴都、承天府建置沿革的最后原始的资料和世宗建构其父献王皇帝身份的新史料,万寿堂刻本提供了多数府、州的税粮数字和明代后期政区沿革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9.
清代《三国志》以乾隆武英殿刻本为最重要、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版本.殿本《三国志》为清内府刻《二十四史》之一,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刻.刊行后被一再翻刻、传写、石印、影印、排印,形成了清代《三国志》版本系统,包括《四库全书》系列在内.其余绪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所以,研究清代乃至整个《三国志》的版本体系,殿本《三国志》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10.
彩色套版印刷是我国古代诸项印刷技术中较为精细、复杂的一种。在明代后期彩色印刷得到“辉煌发展”的积极影响下,清代有更多的刻书机构纷纷采用了这一技术。其中,带有彩色评点、批注的文字书籍——“套印本”的成就比较显著,宫内武英殿所刊者(以下简称为“内府本”),更以其精美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7,(4)
长春中医药大学所藏《周易义海撮要》版刻精美、字体隽秀,颇有宋刻之风,故有学者认定其为宋刻;亦有学者经比对后认为该书版本应是清刻。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时,馆藏单位却以明刻本进行申报,可见对于该书版本一直未有定论。经研究考证,该书应为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是书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造伪产物,其目的是以清刊充宋刻,以期从中牟利。  相似文献   

12.
清内府刻书所用"开化纸"的来源和纤维成分在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近年有学者将档案和现存古籍比较,发现清代"开化纸"实为"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皆出自安徽泾县。通过分析4种清代"开化纸"和1种"开化榜纸"残片样品的纤维显微图,从纤维形态、纤维宽度、纤维纹理、胶质膜、晶体形状等各个角度鉴别古纸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5种残片样品纤维成分皆为纯青檀皮,这一结论跟文献史料考证结果相吻合;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很可能为来自安徽泾县的纯青檀皮纸。  相似文献   

13.
巴叟 《成都文物》2007,(2):72-72
对书画家和藏书家来说,选择历代生产的名贵用纸是至关重要的。宣纸,滑涩适度,吸水吸墨,宜书宜画,在宋、元、明、清代内府刻古籍善本收藏史上“纸墨是否精良”多有考究。  相似文献   

14.
记书估古书作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旧社会里,有些书估,只为射利,不顾社会道德,往往以种种作伪手法来矇骗顾客。此种恶劣径,不仅损害读者为经济利益,有时还破坏了古书完整。特将其作伪方法举例於下,以备读者参考。 (一)抽去刻书时代的序文年月,留存旧序。明初刻本近元代者,则单存元序混充元刊,如成化间张习刻本《雁门集》,脱去张习刻书序文,按瞿氏铁琴铜剑楼书影误为元刻。嘉靖刻本尚有明初气息者则冒充明初刻本,如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因抽去嘉靖刻书序文,按涵芬楼误定为弘治刻本,今中华书局影印本已纠正。此类书籍有的虽经过仔细考究,但是也很难分辨真伪,故从前各藏书家书目,颇多失实之处。 (二)将书染成古色,以充古书。以元充宋,如《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以明充宋,如明祟祯六年寒山赵氏小宛堂翻刻南宋陈玉父本,此本翻刻甚精,往往有人抽掉赵氏后跋,并以染色,冒充宋本;又如叶德辉《书林清话》所载天禄琳瑯著録之明刻本《春秋经传集解》,伪作“咸平辛丑刻”五字补印於板心;又明袁氏佳趣堂刻《六臣注文选》挖去“佳趣堂”牌记冒充宋裴氏刻本。以清充宋,如纳兰成德通志堂刻垫印本《三礼图》抽去封面,特用棉纸染旧,或以东  相似文献   

15.
《吴郡志》纂成于范成大末年,时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而其初刻则在三十七年后,即理宗绍定二年;其后又经增补,因而形成了两种版刻:一是绍定二年初椠本,二是增补绍定初椠的续修本。现所知该志有七部宋刊本,其中犹可考见有四部,即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底本、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徐乾学传是楼本、国家图书馆藏瞿镛铁琴铜剑楼本、南京图书馆藏张雋家藏本;另外三部则下落不明,分别是茂陵韩氏藏宋刻抄补本、钱谦益荣木楼藏宋刻残本、钱曾述古堂旧藏宋刻全本。明代刊本主要有内府板书本、苏州府宋刊明印本和毛晋汲古阁校刻本三种;至清代、民国又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择是居本与宋宾王校宋本等多种刻本和校本。上述诸本多属宋椠续修本一系,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吴郡志》在后世版本的流传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北宋薛居正领衔监修的《旧五代史》,在欧阳修《新五代史》颁行後逐渐湮没,原本至明代中叶最终失传。民国年间,有人声称存有金刻本《旧五代史》原书,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但世人一直未能见到其书。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学者期盼这一金刻古本能够现身於世。本文主要从同类正史通例的角度,审视这一所谓金刻本的相关特徵,指出实际上不可能存在这样一部金刻本《旧五代史》,研究五代史事和整理五代文献,都不必再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7.
明代建阳刻本广告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彦寿 《文献》2001,(1):177-184
明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鼎盛时期,建阳作为著名的刻书中心,是当时全国刻书数量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安国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但历代文献于其刻书活动所记甚少。叶德辉虽然在安氏后人所作年谱中找到了对安国用活字印书的记载,但其在仅凭经验未经比勘的情况下,认为安国刊《颜鲁公文集》活字本在前、刻本在后。此后《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中国版刻图录》在判断这两个版本的关系时也未曾校勘,做出了与叶氏相同的判断。此二本传世稀少,笔者经过对两个版本影印本的比勘、序文的分析,对二者关系有了更为可信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李致忠 《收藏家》2012,(9):8-12
在国家珍贵古籍评选中,徐州市图书馆申报的明嘉靖四年(1525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文选》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明正德刻本《杜少陵集》等12种典籍进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明刻本《程氏遗书分类》31卷《外书分类》10卷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总为22种。另外还有明弘治十年(1497年)释雨华刻本《空谷集》等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西刻书的兴盛,还以家刻本、坊刻本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家刻本,又称家塾本、家宅本或书塾本,是指私人主持或出资校刊的图书,其目的是为满足私家读书、藏书之需要,并不以营利为本,偶尔出售也只收成本。家刻本的刻印者多是官僚、地主、富绅等家业殷实者。他们有的刻印家集,宣扬祖德,以示门第高贵;有的刻印乡邦文献,选辑邑文,以示地望之不凡;有的搜罗佚典秘本,校刻行世,以示学问之博雅;有的代官场名流刻书,以利名人荐举;还有更多的是为读书做学问而刻,为发表个人著述而刻,为收集师友著作而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