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留良是反对清王朝统治最为决绝的明遗民,也是受清政府镇压最为惨烈的明遗民。他反对清政府的宣传工具是倍受当时名士鄙弃的八股文,他的这种怪异的反抗路径却难以得到朋友的认同,吕留良在生前是寂寞的。在他死去几十年后,终于有了一位知音——曾静,可是这位身后知音,却给吕留良及其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雍正决定开棺戮吕留良之尸,当尘封了49年之久的棺椁被打开之时,却发现吕留良肌肤完好,色泽如生,并且胸前还写有“重见天日”四个大字,面带笑容的吕留良最终给了雍正最为冷峻的一个嘲讽。  相似文献   

2.
清朝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边疆问题的解决上,今人,尤其是"新清史"对此研究颇多。但其关注多在满、蒙、藏及统治者与上述人群之关联,于回人和回疆着墨较少。本文基于清代满汉档案所载涉及回人的刑案,探讨了回疆地方法律回例在司法中的应用,以及清政府对回例适用范围的不断调整,并指出回疆动乱与统治阶层和其他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最终导致清政府的回疆统治理念由因俗而治转向了制度趋同。  相似文献   

3.
<正>清王朝的灭亡起于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成功又与保路风潮密切相关,保路事件无疑成了引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导火线。保路风潮针对"干路收归国有",本是铁路修筑体制的改革,何以导致事件激化并引发统治危机?对此学界已有不少评析。以往多数学者将之归结为清政府国有政策劫路夺款、借债丧权,以致官逼民反。近年来观点更为多元,有学者认同国有方案,遗憾的是政府办理不善(陈晓东:《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4.
程凤翔、段鹏瑞及夏瑚等官员对西藏察隅等地的全面勘察及积极经营并非一次孤立的事件,是清政府改变统治理念,更换统治方式,由"间接"到"直接",健全及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防御侵略的组成部分;是实践现代国家建制、有效经营版图的客观要求.他们的全面勘察及积极建设,保障并延伸了清政府在察隅等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张晓仙 《文史月刊》2012,(Z3):18-19
入清以来,清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统治不断加强,改土归流的实施,大量移民入滇屯垦,各少数民族分布区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政府、移民、土司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地处滇西北云南腹心区边缘的永北府,最终于1821年爆发了各族农民大起义。清政府以武力镇压起义后,在统治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一定程度适应了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生产也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慈禧太后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是晚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的代表。在其统治期间,中国遭受了无数的侵略与耻辱。她四次穷奢侈欲万寿便是其腐朽性的表现,因而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嘲讽。  相似文献   

7.
<正>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扰攘了中国30多年。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中国社会进一步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清政府则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师夷长技以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编练新军,以挽救业已摇摇欲坠的统治,在全国办起了近代军事学校,以培养和造就新军干部人才。  相似文献   

9.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由此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我们称其为"清末新政时期"。在这10年中,晚清政府进行了一场较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这次改革运动也给满汉两民族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满族入关以后,为保证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一直推行"首崇满洲"和贬抑汉族的政策。满族在政治、经济、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  相似文献   

10.
清代征税官员作为清政府赋税制度的执行者,其征税行为直接影响着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清政府的统治。作者通过列数清代官员在征税中的种种经济犯罪行为,旨在通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清政府由于到处充斥着腐败最终走向了灭亡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1908年11月19日(光绪34年10月26日),熊成基等在安庆所发动的马炮营起义,是辛亥革命运动中的一次较为重要的武装起义.虽然,这次起义只坚持了一昼夜便被清政府残酷的镇压下去,但它在整个辛亥革命运动史上,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清政府在安徽的统治;而且推动了长江下游特别是安徽地区的革命运动的进一步的高涨,为1911年10月的安徽各地人民响应武昌起义的胜利准备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贵州科学会成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贵州最早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贵阳人张志、平刚等由于对“外人的欺凌与清室的腐败”的“愤恨厌恶”而毅然接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了贵州科学会,成员有张吝、平刚、乐嘉藻、彭述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严重社会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寄望于"变法"、维持其统治的幻想。而作为新政理论基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经历督抚协商联衔会奏、江楚会奏,历时8个多月方才完成,其中清政府督抚们的思想变化可供考察之处甚多。本文着重对《三折》的产生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4.
张百麟,号景福,字石麒,贵州辛亥革命的中心人物。一九○七年十一月,他发起组织“自治学社”,鼓吹革命。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贵州的反动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他出任枢密院院长。一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管辖,遵循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并结合黔东南"苗疆"的不知礼义、经济文化落后、"难以汉法治"的实际,对既定的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与变通,即在黔东南"苗疆"开设"苗科"考试、"设苗籍进取之例"、推行灵活考生户籍资格管理、增加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的内容等地方性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汉族人口的入迁、激发了黔东南"苗疆"民族子弟学习儒学的热情,增强了黔东南"苗疆"人民对中原儒家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清政府在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状态,其中财政形势最为险恶紧迫。1894年,清政府财政还有盈余近80万两.以后由于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庞大的内外债务本息.加上无形“镑亏”损失,清政府财政转为赤字.并且赤字逐年上升。据统计,1899年,赤字为1292万两;1901年,赤字为1300万两;到宣统三年(1911年),赤字高达1729万两。造成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就是“镑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纵观清政府统治台湾的两百二十二年,台湾樟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坎坷、几经曲折,终成台湾支柱产业之一。到十九世纪末,台湾出口的樟脑甚至已占到世界市场的70﹪。虽然在清政府和殖民资本的双重限制和压迫下台湾樟脑业发展困难,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李峰 《安徽史学》2004,(3):25-31
1883—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英国的数度调停,目的在于独立操纵中法和议,以维护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及列强共同侵华的统治秩序。曾纪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外交立场和活动及其对清政府政策的影响,是英国调停未能如愿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