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四国西周时期婚姻材料可见,姬姓国分封后,基本上保持了与周王室较为一致的联姻传统。这既表明姬姓国联姻传统的延续,也体现出姬姓诸国对周王室的尊重与遵从,是周王朝政治统治策略的地域扩展。异姓诸侯多与姬姓国联姻,既与周王朝的笼络政策有关,也反映了异姓诸侯的生存之道,以婚姻图存。此外,材料中亦多见诸国与王朝卿士和世族联姻。除了双方利益所需,这实与周王朝统治策略有关:或为实现其笼络意图,或为达成其政治军事上的目的。与周边异姓国族联姻也是西周时期诸国政治联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联姻一方面是各国忠实履行蕃卫王室之责,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周王朝怀柔政策的扩展和延伸,即周王朝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些诸侯中,秦和楚联姻材料较少,似游离于中原之外,虽与材料不均衡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王朝的统治策略与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东周楚国联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亮 《江汉考古》2007,(2):52-57,90
楚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它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本文结合文献及青铜器铭文,对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联姻情况进行考证,并对楚国联姻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正>《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西周时期,周王室、各国之间联姻,与维系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促进稳固的同盟关系的重要途径。到了东周时期,"周室微,诸侯力政",婚姻关系的功能性被进一步扩大,甚至不惜打破"同姓不婚"、"异姓不媵"等传统,婚姻关系的缔结成为诸侯国之间频繁的邦交活动之一。通过对诸侯国政治联姻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探究各国政治策略调整以及两周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米文靖 《西夏研究》2022,(2):101-109
归义军张氏统治时期,因各位统治者联姻对象身份的不同,造成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从张谦逸时联姻粟特人安氏,经张淮深、张淮鼎时娶妻嫁女与敦煌各大世族建立密切姻亲关系,渐以形成了以张氏家族为中心、各氏家大族互相依托的政治局面;张承奉时期断世族之姻亲,转而联姻于阗公主,破坏了与敦煌世族的密切关系,加之政治上割裂与唐王朝的从属关系,双重因素最终导致持续了66年的归义军张氏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前期张氏家族与敦煌各大世族建立的姻亲关系值得肯定,后期张承奉舍近求远的联姻政策加剧了其政权衰亡的速度,故以姻亲视角分析其政权从建立、发展到衰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璟 《史学月刊》2015,(3):125-128
<正>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朝,建立起封建国家——周。强大的周王朝在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天下于一尊"时期,拥有了更为广大的庶民、土地、珍宝和当时的技术百工、文化典籍、音乐舞蹈等实体物质与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形成了独尊一体的"王室文化"。周王朝在"殷鉴不远"的认知之下,开始意识到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殷尚鬼,周尚文""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的思想改良,采取"制礼作乐"的政治统治手  相似文献   

6.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和亲"策略的提出是对西汉以前政治联姻习惯及传统儒家"子婿""甥舅"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尽管也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史籍当中关于姬姓应国的记载本就极少,至于其联姻关系,更是罕见。根据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及其他来源铭文材料可知: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应国的联姻关系始终比较简单,固定,一是与王畿之内的异姓国联姻;二是与同处南土境内的姜姓国联姻;同时也保持了与王畿之内和南土境内同姓国之间的良好外交关系。唐姒簋及应侯簋反映了应唐交好与应单交好的史实,也是西周时期同姓不婚及媵婚制的见证。应国的这种联姻面貌既与当时的政治地理结构有关,也与周王朝经略南土的举措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闾民族观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闾的民族观是从其北魏拓跋弘朝末上表的《至德颂》和孝太和十四年议定五德行次的言论中反映出来的。前以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是承继夏、殷、周、汉的王朝,属华夏正统;后在按五德行次为北魏作正统定位时,以为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汉国、慕容鲜卑燕国和苻氐秦国同样是华夏正统王朝。在民族关系中,正统观实质就是民族观。高闾的民族观是北魏当时政治需要的产物,更是传统民族思想影响的结果。其核心是以化论民族及其政权的性质,即凡在中原立国并行华夏先王之制的王朝即属华夏正统;民族的分野,不在血统,而在化。从高闾的民族观可看出当时北魏汉化发展、统治阶层胡汉间的结合以及汉士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同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周人与猃狁的战争是有周一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猃狁本居西部瓜州 ,入周以后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向东迁徙扩展 ,其迁徙扩展的踪迹大致可考。周人与猃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 ,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此外 ,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 ,还有东周初年丰镐的归属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南方的用兵 ,宣王时期南北用兵的先后关系 ,以及《诗·小雅》的年代等等 ,这些问题亦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 ,从西周初年受封到公元前6 5 5年为晋所灭 ,历时四百余年。其经济文化发达 ,族人能征善战。虢国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 ,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 ,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一、虢国辅佐天子执政 ,维护奴隶制度 ,抵御外敌侵扰 ,平定国内叛乱 ,对西周政权稳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元前 1 0 4 6年 ,武王克商 ,建立了西周王朝 ,其后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 ,仅姬姓侯国就有 5 0余个。① 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国 ,就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西周…  相似文献   

11.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在秦王朝建都成阳之先,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到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的294年间,雍城(今陕西凤翔县)曾一直是秦国的国都。它是秦国早期历次择都中较为理想的一处重要都城,其建置之久远,规模之壮观,结构之完整,当系所有秦都邑之首。在秦置都雍城期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先后继位的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和国人的辛劳,使秦国  相似文献   

12.
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是早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受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历史表述产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其一为表述主题发生转变,由原来侧重表述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转而侧重贵族家族或诸侯功业等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其二为历史表述的内容与主旨渐趋丰富多元。西周衰亡刺激时人反思历史,审视时政,开始就历史动因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实即私人述史的一个开端。其三为述作群体扩大,人数较多的中下级贵族及普通士阶层开始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部分贵族士大夫摆脱旧观念的约束,就历史与政治发表看法或讴歌主君,"君子作歌"之风由此而起,实为春秋家史兴盛局面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东都洛阳的明堂建造,是武则天借用李唐王朝所具备的政治号召力,来充实完善洛阳所缺乏的国家祭祀功能,提升洛阳在王朝政治象征体系中的地位,让洛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都城,从而为革唐代周的政治野心做着礼仪方面的准备。明堂是武则天政治生命中具有纪念碑性的建筑物,明堂从"万象神宫"到"通天宫"的变化,其实是完成两次转换:一是从李唐王朝向武周政权的转换;二是武则天从临朝称制的太后转换成大周政权的皇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定汉魏春秋学图籍、学者之数,制成《汉魏春秋学图籍一览表》、《汉魏春秋学演变折线图》、《汉魏各派春秋学者一览表》及《汉魏各派春秋学者演变折线图》。从诸图表可以看出,汉魏时期春秋学之演变态势有如下显著特点:公羊派在整个两汉时期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三国时期则由盛转衰;谷梁派在西汉时期有一定地位,东汉三国时期则一直衰微;两汉时期左氏派呈上升趋势,至三国时期遂形成压倒优势,与公羊、谷梁二派均告衰微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5.
赵燕姣  李华丽 《文博》2010,(6):29-34
"汉阳诸姬"是西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屏障,在相长的时间里,它们担负着镇抚南国和传播王朝礼乐的使命。"汉阳诸姬"之唐、沈二国在西周早期就已受封,进入春秋之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先后亡于楚。  相似文献   

16.
陈朝云 《史学月刊》2003,1(11):17-21
早商时期是商王朝势力开始迅速扩展的时期。早商政权的迅速扩张可以从商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侵略得以展示。跟随二里头文化的推进步伐,早商文化迅速把势力扩张到湖北、江西北部和湖南北部,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拓展王朝势力和觊觎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使盘龙城商城得以在商王朝建立后迅速兴建。盘龙城商城可能就是商王朝把中国南方与中原早商核心地区连接起来的一个交通枢纽,是商王朝赐封诸侯的王国之都及军事据点。中商时期,由于商王室王位更迭引发了政治动乱,导致盘龙城商城这一地区中心聚落的废弃。  相似文献   

17.
池桢 《史学月刊》2005,(5):117-119
先秦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春秋至战国早期各国变法完成,当时的主要政治单元相继完成了权力中央化过程,形成了具有完备形态的国家。最后秦国凭着强悍的军事力量,经过血腥的整合,建立了一个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与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相伴,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思想界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8.
刘秀在农民战争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其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是西汉王朝地主政权的继续发展。东漠政权的存在,共一百九十六年,在这将近二百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除了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无数次反抗暴动以外,而统治阶级内部却拼命的闹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就是当时的外戚宦官的专权与所谓「党锢之祸」。在东汉一代的政治舞台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三种人物在活跃着,即儒生、宦官、外戚,这三种人物:按其阶级属性来说,都是属于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按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来说,他是作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各个集团的政治代表而出现的。先说儒生,儒生大部份是出身于官僚、商人、地主,他们能够参与政治活动,是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开始的,刘秀本人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儒生,他自始就热中与对地主阶级的勾结,在东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他不但保留了从西汉新莽以来的旧的官僚、商人、地  相似文献   

19.
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周原遗址处于一种发展壮大的过程。从七星河流域的中心聚落逐渐成长为泾渭流域西部、关中地区直至西周王朝的中心。京当类遗存时期,周原遗址是关中西部社会的中心聚落,为商王朝的统治据点所在。而之后的周人再次选择了这个遗址并将其沿用至西周晚期,反映了周原遗址在京当类时期应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中心,并辐射和影响着周边。认识这个时期周原遗址在关中西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对于理解周人迁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今阿里地区,古献称“羊同”或“娑播慈”。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仁米尔吡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重要发展地及原始苯教发祥地,7世纪后为吐蕃所属赞普朗达玛,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至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而致使整个王朝分裂,战争迫使皇室余脉向西部山区逃避,随之也拉开古格王朝700年的历史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